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诗赏读 |“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废名诗歌的现代观照

Sound 文研青年 2022-12-22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篇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踏着蹒跚的步履走过百年,以其丰富的文史景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新诗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文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考察更占有不小比重。为帮助考研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新诗,掌握相关考点,文研青年于2019年暑期在武汉大学文学考研会员群内开展新诗专题研习活动,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作为专题研习的一部分,文研青年邀请专人进行新诗赏读并撰稿发布。本文是2019年文研青年中国新诗赏读第六期成果,文章版权归作者Sound与文研青年所有。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诗论《谈新诗》(1944年)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


废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他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他一生留下诗作四十余首,虽未成集,却广为流传,以“新的智慧诗”在“现代派”诗人群体中独树一帜。


废名的一生与禅结缘颇深。其家乡湖北黄梅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兴盛之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县城附近更是聚集着众多寺庙。从1901年出生于此,到1917年前往武昌求学,废名人生的头十七年都在禅宗文化氛围浓厚的家乡度过。1922年入学北大后,废名又结识了对禅学、佛教颇有兴趣的胡适、周作人,在二人的激发下,废名与禅的因缘更加密切了。


佛道之学是废名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背景,不了解禅学是很难读懂废名的诗歌的。他的诗歌以禅入诗,既有直寻妙悟之禅思,又汲取了佛禅典义,表达着普遍的佛禅哲理,是现代派诗人群体中除卞之琳外的一种“新的智慧诗”。


废名的诗歌还广泛地吸收晚唐温李诗词,西方波德莱尔、艾略特等人的诗歌艺术,意象新奇,多用典故,诗思跳荡,使其诗歌朦胧晦涩,被周作人认为是文体“简洁”,“奇僻生辣”。


在废名的诗歌观念中,旧诗与新诗的差别就在于:旧诗的形式是诗的,内容是散文的;新诗的形式是散文的,内容是诗的。他的诗歌往往兴笔所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诗体自由,融古今中外之传统,写现代人的情绪流动,诗风是美而涩的。


本期诗歌赏读将以《妆台》、《十二月十九夜》、《街头》带大家走进废名的诗歌世界。

妆台

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

沉到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

一位女郎拾去,

她将放上她的妆台。

因为此地是妆台,

不可有悲哀。

选自废名《招隐集》,

湖北大楚报社,1945年版


赏读:

《妆台》被林庚认为是废名写得最好的一首诗,这首诗借镜子、妆台、女郎等核心意象表达了废名心中美的理想。


诗歌在逻辑上是十分连贯的。据废名自述,这首诗他一两分钟便写成,“当时我忽然有一个感觉,我确实是一个镜子,而且不惜于投海,那么投了海的镜子是不会淹没的,正好给一个女郎拾去。往下便自然吟成了。”实际上,镜子象征着美的鉴照者,女郎则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看来,现实生活中本没有美,美是一种艺术创造。诗人借助超现实的梦幻技法,将自己变成一面镜子,被女郎拾去,即是为了追逐美的理想,创造美的艺术。


那么什么是诗人心中美的理想呢?对于诗的后两句,废名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本是他写《桥》时的哲学,女子是不可以哭的,哭便不好看,只有小孩子哭很有趣,所以本意在妆台上只注重一个‘美’字。”“不可有悲哀”,这便是诗人理想中的美。


然而,后来再读此诗,废名又道:“我今天自己读之,仿佛也只感到‘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之悲哀了。其所以悲哀之故,仿佛女郎不认得这镜子是谁似的。”诗歌看来是作者对美的追求,却又暗怀一缕忧伤的情绪,使诗味更加绵长。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支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1936年

选自废名《招隐集》,

湖北大楚报社,1945年版

赏读:

《十二月十九夜》是废名诗作中较为难懂的一首,它以一系列佛学意象完整地描绘了一段参禅的过程。


“深夜一支灯”点明诗人独自对着孤灯,静坐修行。“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化用了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海”在佛教与艺术中往往有人生的象征,这句话暗示诗人以孤灯为知己,已进入灵魂飞驰的超脱之境。想象的世界是如此美丽,如一片璀璨的星空。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星空之美,而是充分展开联想,以歌声起伏的鸟林、美丽的花朵、自由的鱼群做比,在跳跃的思维间,达成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的思绪慢慢回到现实。他不由得感叹——“思想是一个美人”,它包融着日、月、家、灯、炉火和一切。至此,诗人的思维节奏放缓,注意力回到眼前的炉火、树影和炉火燃烧发出的冬夜的声音。


这首诗的禅意是无处不在的。首先,诗歌描绘的就是一段参禅的体悟;其次,妙悟直寻既是参禅的思维方式,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最后,诗中所出现的夜、灯、海、花、鱼、镜子、日月也都是佛道文化中常见的形象。在禅学的渗透下,废名完成了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选自公木主编《新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赏读:

不似大部分诗作都带着禅学的渗透,废名的《街头》是充分现代化的,它以现代诗歌技法描绘着现代都市文明,抒发出人类普遍的寂寞情绪。


诗歌带有明显的波德莱尔的印记。马路、汽车、邮筒、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诗人以印象式的速写将种种意象组合,呈现出一幅大都市的荒凉街景。物象是现代的,意境是颓败的。


诗歌意象间缺少直接的逻辑关联,它们靠着情绪的内逻辑统一在诗行间:从诗人的内心到邮筒,再到邮筒上的英文、汽车号码牌上的阿拉伯数字,及至汽车、大街,最后普及到全人类,寂寞的情绪由小到大层层传递,从个体的寂寞升华为全人类的寂寞。由此,诗歌情绪完成从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转换,现代意味呼之欲出。


在语言方面,《街头》则体现了废名一贯的作风,兴随笔至,任意流淌,在自由的形式下实现语言节奏与情绪节奏的和谐。总之,这是一首能让人感受到“废名气”的小诗。


文研青年推荐参考文献:

1.废名《招隐集》,湖北大楚报社,1945年版。

2.公木主编,《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3.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文为文研青年中国新诗作品赏读专稿,专题知识梳理、考研点拨等将在线上专题研习结束后,由专人汇总成果,经“专题研习”栏目推出,敬请期待。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往期精彩推荐 ↓

中国新诗专题研习活动介绍

“距离”如何“组织”:卞之琳的知性诗歌

新诗赏读第三期 |戴望舒的现代诗歌赏析

新诗赏读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

新诗赏读 |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何其芳及其诗歌王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