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玲:在创新与承袭之间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4)

烟萝学姐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青年为保障会员的正当利益,落实“陪伴式指导”的服务宗旨,坚持通过会员制度为研友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考研咨询与指导服务。


文研青年会员群暑期现当代作家专题研讨活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四次研讨关注现代重要作家张爱玲,主要围绕张爱玲创作风格以及“张爱玲热”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与梳理。


张爱玲之一瞥

创新与袭旧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新、旧、雅、俗。她写的毫无疑问是新的现代体式的小说,但又完全没有所谓“新文艺腔”,而很自然地承传了传统的章回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手法和韵味;她的小说是通俗的,甚至有点类似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但其艺术之深湛又绝非一般流行作品所能比拟。张爱玲在新旧雅俗之家 游刃有余,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创造出一种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张爱玲热

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文化有意将张爱玲塑造成文化偶像、消费符号,于是——完整的张爱玲被拆解成了利于商业运作的支离碎片,过分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真实严肃的张爱玲被消解。在这个削平深度、雅俗互融的时代,其悲哀说虚无,深刻与独创就这样被“误读”和“浅读”。

人生的飞扬与安稳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式前者的底子——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些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自己的文章》


 AUT  UMN 



01考情分析






1:谈谈张爱玲的思想主张,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04)

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武汉大学2006)

3:张爱玲小说在九十年代流行的原因。(北京语言大学2004)

4: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与中西小说的关联。(北京大学2008)

5:以《传奇》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北京师范大学2008)

(更多真题内容见会员群讨论)

考点分析:考察角度主要为作品艺术特色的把握、与中西小说的关联,与其他作家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张爱玲热”的理解。

复习建议:熟读重要作品,熟悉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专著论文适当拓展。此外,应尝试多将张爱玲放在同时代横坐标上(与钱钟书)以及女性作家纵坐标上(冰心、丁玲、萧红、王安忆等)进行对比分析。




 AUT  UMN 



02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新、旧、雅、俗。(见前“张爱玲之一瞥的分析”),此外,张爱玲的小说成就还集中表现在: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一个个新颖别致 的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不但营造出强烈的感性世界,又加强了作品的寓意。钟爱的意象是“镜子”、“月亮”,这里以后者为例。

我们以“月亮”意象为例:


①这些意象暗示了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例如在小说《金锁记》中,开头的月亮奠定了小说的底色与基调——苍凉;长安眼中的月亮有种诗意的但是不能确定的意味——牺牲(离校)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七巧与儿子抽烟的月亮狰狞、怪诞——与七巧变态的心理是同质的;芝寿的月亮绝望,恐怖——暗示着疯狂的世界……


②张爱玲的意象还充满了象征意味:象征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整个作品的意义。如《茉莉香片》中的“鸟”:绣在屏风上的鸟,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是传庆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那个时代女系不过命运的象征,或可拓展到人在世界上无所逃遁的命运的象征,这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③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有鲜明的视觉性,还将电影技巧插入到小说之中如:将意象与蒙太奇结合使得一些比较传统的意象陡然增添了现代感。


(2)语言风格:

①其独特性体现为大量别出心裁的比喻,她的精妙的比喻随手抓来,不时调动读者的奇思异想。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中的比喻。(结合具体例子谈)


②其语言以及由此生成的文体风格,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前者表现为浓郁的”《红楼梦》风“,她喜爱这种世俗的华丽与热闹,这与她一心要传达的“荒凉”形成映照:浮华热闹的世俗背景下,人性的委顿显得那么惊心动魄。此外还通过语言的古典借用而造成“陌生化”效果。后者体现咋其小说的通俗倾向。她有意和新文学拉开距离,一再声扬对市井、俗气、地方戏乃至“小市民”的热爱,将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统一。如散文集《流言》从浓厚的小市民气息中咂摸出 市井的美感。


(3)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不是“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参差的对照,既指人的身份的复杂,人的世界的复杂,也暗示着人性的复杂。写出现代人“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之间徘徊,创作含蓄而内敛。主要体现在 写出人物的性格复杂面——“不彻底的人物”。参差对照有时表现为人与人性格的互补与互证,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自身性格不同方面的对照。例如振保的外生活圈和内生活圈是对照犯罪感和快乐欲是对照、意识和潜意识是对照,充分揭示了这个洋场畸形人物的复杂心理。再如“真人”吴翠远和“好人”吴翠远对立冲突,在“非常态”环境下取得了合理性。形成人物隐与显,人性与道德,情感与理智,本能与文明等诸因素 的交织与冲突。


(4)中西合璧:张爱玲将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意识流动、暗示与象征等相结合;时空中的古典氛围、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而畸形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堕落的人性弱点,则是作者对人性的现代感悟。张爱玲写新的现代体式小说,又很自然地承袭了传统章回小说,在新旧雅俗中游刃有余,创造出一种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5)市民意识:大城市里的小市民的故事——无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上海还是香港,无论故事的主人公是洋场子弟还是狭弄婆姨。她的作品世界里有着对女性性格隐秘的揭示,有着对人生微妙尴尬境遇的刻画,有着对以“欲”(性欲和物欲)代“情”的两性关系的冷静批判,有着对物质追求的肯定,甚至还有至今领先的时髦,譬如汽车和别墅。总体上对市民世界的态度是宽容的和悲悯的。——“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局限

张爱玲的缺陷与不足,应该说也分别在于她的创新于袭旧。


(1)才华横溢,极具创新能力,有丰富想象和流转自如笔触,都保证她不断翻出“新花样”,但正因此,有时她不免“单凭着丰篇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哒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也即过分强调创新的技巧. 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变成文字游戏,例如《连环套》。其作品中那独出机杼的联想方式,机警大胆的隽语,活色生秀的比喻,常令人惊叹不已,但若堆满这些创新成果:不免繁琐累赘,也会使作品枝蔓过多,导致文胜质。例如《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


(2)张爱玲另一危机一一“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楚”——由裘旧产生的不足,钟爱于旧小说某些文体表达方式、有时不加挑别地搬用,使作品真实性及结构平衡都削弱。例如:《金锁记》对《红楼梦》的借鉴.丫头对话,距离感没出来,却造成生硬感,与小说所写的现代上海社会太不贴切;而《金锁记》前后两部分风格不够统一,结构不够平衡,显然与此有关。例如《连环套》草率之作,对旧小说语言、套路的袭用更近乎“俗套滥调”。脱离了适当限度,这种旧情趣确乎“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


(3)不同于鲁迅的“反抗”:她所有的只是哀矜、感叹。她熟悉现代西方文学,也曾鞭辟入里地分析过“中国人的宗教”的无效,但最终惑情上还是逃进了中国传统世情小说特有的无可奈何的悲悯与哀伤,连语言和技法叙述也不断回归传统。也曾执著"生活的艺术”,但收获的仍是对一切的怀疑,“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









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中的现代性。

张爱玲善于展现洋场环境中仍残存的 “封建心灵”,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可以说她的作品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1)女性解剖:她对新旧交叠时代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 。真实传达了对人生的特殊感悟和对文化败落之思。她对于现代女性半新不旧的生存困境(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命运的拨弄,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他们的压抑变态充满苍凉和恐慌的现代“荒原”意识的深度心理开掘。如《金锁记》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她们往往在情爱中坠入卑俗的不幸。这“不幸”没有任何实在的发动者,每一女性都同时成为“不幸”的承受人与内在动因。或无奈何地匍匐在男性情欲大网之下,一生只配与人搭配家庭,使临时的组合婚姻成为女性的全部婚姻(《连环套》);或写女人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难以实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类缓慢毁灭的过程,画下了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取材范围虽嫌狭小,心理开掘却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些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塑造,传达着对“新文化”的反省。


(2)都市发现:

①他从中看到了日益金钱化的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如《倾城之恋》、《封锁》


②特殊的历史观:她总是能以各种方式回到家庭,从上海市民家庭的窗口来窥视这个城市舞台日日演出的浮世悲欢作品中的男女们(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一个个无不是都市人生的失败者,他们在作者笔下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与飞扬的都市之子相对,是一些软弱的凡人,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主体。她描摹出都市人生的千疮百孔,故事确是世俗男女婚恋的离与合,一支笔却伸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桃,露出人的脆弱黯淡。




 AUT  UMN 



02“张爱玲热”






(1)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海的通俗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作品成名,50-7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销声匿迹;在80年代“重写文学史”浪潮中被主流学术界请进文学史并获高度评价。95年张去世,各报纸争相报道,发行上百万的《南方周末》甚至还专门做了半版“寻访张爱玲”。此外,海外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也是重要原因,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是史》及王德威的《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在世纪转型期的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中成了小资的文化偶像、消费符号,开始了逐渐符号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早已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常态范围,成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的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


(2)内因:张爱玲自身作品的艺术特色。


(3)外因:王德威从三个方面评价张爱玲的时代意义:①从文字时代过渡到影像时代;②由男性声音到女性喧哗的时代;③由“大历史”到“琐碎历史”。读者从张爱玲书写的都市世俗人生窥视到旧上海生活情形并得到想象性满足,张所提供的文化想象与情感体验又与当下普遍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深化,价值标准在结构解体中日趋多元化,人们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更关注个人生活。)此外,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高度评价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都对张爱玲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热潮的“另一面”,当下中国常见的现象是一窝蜂似地戏说已有定评的历史事件、搞笑式改变编经典名著等方面,有学者总结为“反向吸纳”,这是大众消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方式之一,这也印证了杰姆逊有关消费社会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的观点。  

90年代以来,对张的“反向吸纳”是全方位的:

①:抽空其深刻的悲观主义人生态度,夸张其对世俗的迷恋;

②:埋没其解剖人性的深度,渲染其故事的戏剧性;

③:忽略其艺术表达的创造性,满世界套用其奇言妙语;

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文化有意将张爱玲塑造成文化偶像、消费符号,于是——完整的张爱玲被拆解成了利于商业运作的支离碎片,过分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真实严肃的张爱玲被消解。在这个削平深度、雅俗互融的时代,其悲哀说虚无,深刻与独创就这样被“误读”和“浅读”。

因此,张爱玲热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要警惕类似热潮对作家的误读和浅读,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作家。



学员们讨论非常热烈且有一定深度


 AUT  UMN 



03延伸思考






1、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南京大学2000)

2:以鲁迅、沈从文、张爱玲为例,说明现代作家与都市、乡土的关系。(厦门大学2005)

3: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雅与俗。(南开大学2007)

4:比较冰心和张爱玲的散文艺术。(北京大学2008)

5:比较论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和王安忆几位女性作家的异同。(南京师范大学2008)











 AUT  UMN 


参考文献

书目(以下书目以最新版本为主):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国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周宪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THE

END












往期推荐

暑期福利,会员独享:400分高分学姐带你披荆斩棘,深度研讨现当代文学10个作家专题!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1)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2)


赵树理:一个“文摊作家”的生命浮沉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3)


“现当代作家”研习活动火热进行中!听得不过瘾?备考困惑未解?复习策略想改进?你的一切不解都能在会员群内破解!点击下图查看会员策略详解,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文研青年课程主页


(文研青年会员服务体系)



学姐学长寄语

因为走过 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 所以陪伴


这一年 从定下目标到走上考场

文研青年将始终与你同行

为未来再奋力拼搏一次

在考卷上 书写一份无悔的青春!


加入文研青年会员

你的考研之路不再迷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