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槟酒中蕴含着哪些化学知识,看一看也是醉了,值得收藏!

广州萃英化学 化学加 2021-06-12

撰稿人 | 芒果  

导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F. Scott Fitzgerald说过:"Too muh of anything is bad, but too much of Champagne is just right"(“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唯独香槟例外”)。那香槟酒中蕴含着哪些化学知识呢?本文带你了解。

跳转阅读→化学加网快速入驻指南 | 在化学加网开超级店铺,免费发布产品资源、技术项目、人才招聘


 

F. Scott Fitzgerald先生在美国备受推崇,帅哥一枚。

 

 

香槟组分


首先声明,本文所述为现在常见的香槟酒,不同时代的香槟区别还是蛮大的。

 

图片来源: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2.19(2015)5893-5898.

 

现在的香槟,看pH就知道挺酸。太酸不行,不符合大众口味。加点糖,酸甜就好喝了。整体来说,除了乙醇和水,就是糖和各种酸了。

 

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19世纪产的香槟,这批香槟可大有来头。2010年7月16日,在波罗的海海底,人们在一具有170年历史的沉船残骸上发现了一批香槟,数量达168瓶。这批香槟,经历了170年的波涛汹涌,终于重见天日。

 

图片来源: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2.19(2015)5893-5898.

 

瓶内压强大,开瓶需谨慎


香槟酒瓶中压力可达5个大气压,小伙伴可能没什么感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咱们一般轿车车胎的气压只有2个大气压左右。前文提到170年历史的香槟酒,沉船区域压强为5个大气压,刚好和香槟酒瓶内气压相当,避免了海水进入瓶内,使得香槟酒百年不腐,真真是猴子部落的茅房-缘分匪浅。如此高的气压,加上庆祝时的剧烈晃动,使得开瓶时瓶塞速度高达,酒杯可以轻松打破,如果换成眼睛,想想都可怕。

 

 

香槟的灵魂-气泡


气泡里面含有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携带有少量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正是香槟风味的来源)。香槟标准瓶为750 mL,香槟酒杯(champagne flute)一般为100 mL。一瓶750 mL香槟,如果放置不管,让它一直放气,可以释放二氧化碳约5 L(一个大气压下),相当于6.67瓶。真真是海量海量,超乎你的想象。一杯香槟酒杯可以释放二氧化碳气泡数2000万。必须指出的是,大家不要被这些数字吓到,以为香槟酒中含有超级超级多的二氧化碳。750 mL香槟中含有二氧化碳约7.5 g,合0.17 mol,占香槟酒质量分数约为1%。

 

 

香槟要经历两次发酵:一次在装瓶前,其实就是压榨葡萄酿造白葡萄酒的过程;一次在装瓶后、饮用前,此过程中在瓶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由于瓶口已经封上了,二氧化碳就溶解在酒中,卧薪尝胆,蓄势待发。第二次发酵主要反应如下:




 

香槟风味来源


风味是香气和味道的综合,代表吃喝时的整体感受。饭店经常看到这种字眼,“湖南风味”“四川风味”等。香槟的味道自然就是喝到嘴里的感受,香槟的香气主要来自气泡携带的物质。


γ-癸内酯(图1),呈椰子和桃子香气。桃、杏和草莓等水果中含有这种物质,偷偷告诉你,香料烟烟叶中也有这种物质。

 

图1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图2), 呈新鲜莱莉香气。现在知道为什么好多香槟酒都具有茉莉香味了吧。天然存在于茉莉花油中。除了食品,也可用于香水中,一些男士香水就含有这种物质。偷偷告诉你,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女性大脑中负责释放性激素的区域,从而使得男性更有魅力。

 

图2

 

月桂酸(图3),使香槟具有一定的金属味。看结构式就知道是一个链式脂肪酸,很可能是油中主要成分。虽然名为月桂酸,但在月桂油含量中只占1-3%,而在椰子油(45-52%)、油棕籽油(44-52%)、巴巴苏籽油(43-44%)等中含量较高。事实上,椰子油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富含月桂酸。进入人体后,与甘油反应,生产月桂酸甘油酯,而月桂酸甘油酯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小伙伴们可能听过一个说法,孕妇孕期要适当增加月桂酸食物的摄入量。这是因为,摄入此类食物,会增加母乳中月桂酸含量,对婴儿提高免疫力颇有好处。不摄入此类食物的女性母乳中月桂酸含量较低。

 

图3

 

如今,香槟主要用于庆祝场面。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庆祝需谨慎哈,护目镜戴起来。下图为金州勇士队获得2016-2017年总冠军后的香槟庆祝场面,护目镜是香槟厂商为球队特别提供的。中央那位小伙伴,大家请勿学习哈。



参考文献:

1. Liger-Belair, Gérard, et al. "Unraveling Different Chemical Fingerprints between a Champagne Wine and Its Aeroso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6.39(2009):16545-16549.

2. Ligerbelair, G.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behind the bubbling properties of champagne and sparkling win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 J Agric Food Chem 53.8(2005):2788-2802.

3. Jeandet, P, et al. "Chemical messages in 170-year-old champagne bottles from the Baltic Sea: Revealing tastes from the pa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19(2015):5893-8.

4. Liger-Belair, Gérard. "Effervescence in champagne and sparkling wines: From grape harvest to bubble ris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Special Topics 226.1(2017):3-116.

5. Liger-Belair, Gérard, Guillaume Polidori, and Philippe Jeandet.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champagne bubble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37.11 (2008): 2490-2511.

6. Liger-Belair, Gérard. Uncorked:The Science of Champagne (Revise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7. Wallrabenstein, I, et al. "The smelling of Hedione results in sex-differentiated human brain activity." Neuroimage 113(2015):365-373.


▼ 点击进入化学加网小程序 ▼

投稿分享 | 转载联系  | 广告推广 | 商务合作 

联系化学加编辑部 :18676881059(手机/微信)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