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线医护救援队手记:疫情远比我们想象中严峻
VOL.216
作者|季媛媛
编审|王潍
编辑|廖颖瑶
本文共6603字,阅读时间12分钟
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16时24分,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6074例,累计死亡132人,现有疑似病例9239例。“新型肺炎”病例数在短短30天内,确诊人数超过了2003年“非典”确诊病例。
在疫情笼罩下,我们也看到了真情。
据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在“湖北新型肺炎疫情发布会”上表示,截至到1月27日18时,共有26支医疗队3100余名医生、医疗队员在湖北省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目前还有4支医疗队300多人正在前往湖北武汉的路上。
这些医务人员会同湖北的医务人员一起奋战在抗击肺炎疫情的一线。这些医务人员不仅是在支援武汉,前方也对这些医疗力量进行了统一的调配,除了武汉以外,在黄冈、咸宁、孝感、仙桃、天门、潜江七个城市,医疗队都在那里的定点医院开展工作。
这些医务人员,他们是母亲,是父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女儿,是儿子……但在疫情面前,他们就是战士,身穿白衣,与死神赛跑、与病毒决战的白衣战士。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群逆行者的故事,了解他们在一线的心酸,39深呼吸(ID:shenhuxi39)将通过一封封日记,带你走进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疫情现场,进入第一线,了解他们更多的心声。
1
“病房里共有76张床位,
高危重者超过一半”
张晓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护士
武汉天气阴冷,平均温度为3℃。早餐是面包牛奶和鸡蛋,队友表示很惊喜,因为我们已做好长期泡面的准备。保障我们伙食的大厨说:“明天如果食材能到,就熬粥,让你们夜班回来能吃口热的。你们是一线人员,必须保障好你们的伙食。”这些话说得我们心头又暖又酸。
我今天是00:00-00:00的班,27日1:20出污染区,2:10脱下全副武装,从医院往回走。来接我们回住所的老师已经在寒风中等了两个钟。回来的路上,同事们都沉默不语,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复杂而沉重。2:25到房间。屋里很黑,很凉。同屋已经搬走了,因为我值班了,需要防止交叉感染。
想到今晚工作种种,想到武汉汉口医院的病人以及我们的防护,坐在沙发上,我没出息地嚎啕大哭了一场。3:40洗头洗澡,如果可以,我真想把从内到外的衣服都放入消毒液中浸泡。7:10我还没睡,睡不着,真的睡不着,武汉疫情很严峻,武汉汉口医院需要大家的帮助。
补觉醒来已是27日13:25,桌上有同事早早帮值夜班的我领的早餐:一碗粥,一个花卷和一个鸡蛋。不得不感叹,我的队友如此体贴和细心。粥凉了,我就吃了个鸡蛋。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吃,特殊时期绝对不能生病,也不敢病。
吃了早餐,开始洗衣服,把昨天脱下的衣服全部又洗了一遍。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可以让我的思绪安静。昨晚进入武汉汉口医院的一幕幕冲击着我:
进入隔离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我们的防护服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因为穿上防护服和护目镜谁也认不出对方。
病房里共有76张床位,高危重者超过一半。病房里很多患者蜷缩在床上咳个不停,病区环境还需要人手收拾。想到我们到来之前,武汉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我真正强烈地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我们交接班时,杨彧护长独自在收集所有治疗车上的黄色废弃医疗垃圾和锐器盒,并打包好归类,放置规定位置。我们在她的影响下也默默地都开始进入工作程序。
截止27日1:20我负责的区域新收一名确诊重症患者,死亡一名患者。我和队友只能静静地帮患者处理完,整理好她的衣物。连安慰家属的话我都说不出来。1:20出了污染区,工作没有结束,因为还需要洗澡洗头,擦鞋,洗衣这才完整。
洗完衣服,挂上烘干机,听说这是热心的武汉市民捐赠给我们的,今天还有很多没留名群众为我们捐赠物品。很感谢,真的!谢谢大家对我们广东省医疗团队的支持,我们也会尽所能的做应该做的事。
晚上19:30开会,领队告诉我们今日防护用具的消毒已经改善,缓冲间加装了紫外线消毒灯和脱防护服所需的镜子。病区医疗垃圾已经处理妥善,以后每天都会有院感团队处理。只要认真落实院感的防护措施,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保护好自己,有力的控制感染。
都会好起来,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2
“N95口罩没有了,我只能用
普通口罩代替”
张晓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护士
今天是08:00-12:00的班,昨晚睡得晚,下半夜睡得沉了点。早上在梦里惊醒,以为闹钟没响,自己迟到了。一看手机屏幕,还好才6:25。昨晚睡前反复确认闹钟,就怕万一因为自己迟到而晚接同事的班,虽然我们并不是来自同一家医院,之前也不相识,但在特殊时期共同搭过班的我们来说,这都是过命的交情。
洗漱完,喝了两口水,窗外的天边微微泛白。穿上临出发前医院紧急为我们采购的保暖内衣,套上手术服,外加一件冲锋衣,戴上口罩,就出发了。队友们相约楼下集合。走去医院的路上才发现自己没吃早餐。因为我们走的时间早,早餐还没开始供应。
走进武汉汉口医院呼吸科楼下发现,之前成堆的医疗垃圾已经被广东医疗团队的各位院感科老师按标准清理了,楼梯明显比第一天干净明亮许多。走入清洁区,我们的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帽子、脚套、口罩都按标识位置定点摆放,看上去整洁又安心。这也预示着,一天的工作将从这里开始。
听说今天3M的N95口罩已经没了,轮到我时真的没了,只能用普通防护口罩代替,不知是我的脸型问题还是耳骨太软,戴上这种口罩后漏气明显而且穿上防护服后口罩会滑落。在多位老师帮助下,为了口罩密闭,只能紧紧地尽可能向上勒住口罩后边的S扣。
就这样,进入了隔离区,但我的眼罩里始终布满雾气,同事们考虑我的防护可能有潜在风险,将我分配在药疗班。加药时我万分小心,核对多遍,必须保证医疗安全。这不允许一点马虎。
药疗工作主要负责核对及静配静脉补液。补液多到从两米八的加药台前到加药台尾。完成上午的工作后,我需要和同事一起将下午的药疗班的补液整理好、药核对好、摆放好,以希望可以减轻下一班的负担。
期间护士站的响铃此起彼伏,医生和护士们也是马不停蹄但又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一位较好的同事也是08:00-12:00的班,但虽然如此,我只遇到她三次,看着她踏着飞快的脚步在病房里穿梭,每每遇见一次她都甜甜的叫:晓玲姐,晓玲姐。像个孩子又像个小天使。我想,作为责任护士,她的病人也会这么觉得。
我们的工作已经慢慢开始步入正轨。下班后,很饿,想喝水,这位同事对我去说:“乖,别喝,回家先洗澡,我们再喝。”确实,来了武汉,在医院,我们洗手最勤,喝水最少甚至没有。
回到宿舍,洗漱完毕,14:40吃午餐。一边吃饭一边浏览有关疫情的消息,我是个很喜欢看电影和听音乐的人,但从除夕夜踏上征程那天起,我的所有娱乐都变成关注新闻:疫情治疗消息,前线消息,医疗物资消息。
在刷新闻的期间,在我们的支援团队微信群,我突然收到一张广州白云机场的照片,是支援武汉的第二支队伍出发途中发来的。照片中的广州已是春暖花开,巧的是武汉今日也是晴天。我相信:待寒冬去,初春也不会远了……
3
“防护服又不透气,不仅是我,
很多同事皮肤都起了水泡”
方晓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护士
今天是大年初四,也是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支援武汉的第四天。记得年三十那天我还在上班,下午三点左右接到通知,我就报了名,没有和家里提前商量,四点下班,晚上八点半集合,不仅是我,一起的同伴很多年夜饭都没吃就赶往一线。
对于武汉的印象原来就是武大的樱花,还有网络上人山人海的就诊场面。我也不知道来到武汉会面对什么,但是在武汉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选择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我们来到这里,支援武汉汉口医院,我们广东省医疗队接管一整个病区八十张床位,危重病人占了一大半,还有上呼吸机的病人,病房里人人都戴着口罩。看到我们身上写着中山三院,就问我们是不是广东来的,说他们很感谢我们这么大老远过来帮助他们。还问,“你们这小姑娘到这里了,你家里父母担心不担心!”听完,我不禁想到之前的医闹伤人事件:他们同样是病人,病人家属。
看着他们躺在那里,不停地咳嗽,叹气呻吟,我的心都揪着。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护士,我能做什么呢?在现在还没有特效药治疗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下我能做什么?
有一句话叫“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病人看见我们,就会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出院?我什么时候能好?我还要住多久?我还有的治吗?”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能做的就是安慰,鼓励他们。
这里面有个老爷爷,他一个人住院,七十多岁,告了病危,上了心电监护、吸氧,但是我们巡房查看病人,还有做治疗打补液的时候会发现,他把鼻氧管摘掉,心电监护也不接,问他为什么,是不是不舒服?他只是闭着眼睛摇摇头。于是我们陪他聊天,告诉他这些都是做什么,吸氧对他有什么好处,一遍一遍地说,老爷爷终于肯配合治疗。
为了做好防护,我们每天都要洗手数以百次,然后穿防护服又不透气,不仅是我,很多同事皮肤都起了水泡,但是我们仍然每天都要坚持在一线,一刻不停歇。
不过我们中山三院这个大家庭的哥哥姐姐很照顾我,给我远程会诊。最后我还接到了一种特殊的“药物”,提供这个“药物”的是一个二胎的宝妈:我们神经内科ICU的护士胡兰云姐姐,她挤了乳汁给我,她的小宝宝还在家里想着她。
来到武汉的医院,不是炼狱,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才能战胜这场战役。
对于我,只是众多支援武汉的医疗工作者中的一员。我们中山三院的大家庭加油!武汉加油!2020年的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一起到武大看樱花。
4
“环境比想象中要差:
工作量极大,物资不足”
张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ICU护士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能成为一家人……”空气里氤氲着暧昧的气息,那大概是三生三世修来的缘分,才会使我们在粤、卾均能携手同行。此次,广东援助湖北的医疗队中有我们这样一组姐妹花:同来自于中山三院PICU——段孟岐护长、董婉秋护师、我(张杨护士)。
从左到右:张杨、段孟岐、董婉秋。
接到紧急援助组队通知,大家火力全开,争分夺秒地抢名额。很幸运都被选中,没有惊讶,没有退缩,就像平日里接收危重病人一样,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通知,互相鼓励。
护长段孟岐在此次队伍中被选为青年委员后勤队长,总是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每一位队员,协助医疗队队长周宇麒主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作为自家人,当然会有“私心”,她们会在没有车抵达酒店的时候,焦急万分之际给我出谋献策,凌晨四点半还在关心我是否安排妥当。婉秋小姐姐像照顾“巨婴”一样,给我陪练、取饭、催促洗漱。我作为湖北人更了解援助地的气候,于是把备用的棉服送给师姐穿。在外我们互相慰籍,在“家”我们相亲相爱。
我们的“原生家庭”,PICU仍然在运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姐妹们的关心和问候,大家都盼着三朵姐妹花早日健康回到岗位上。
在湖北,每天我们会自我检测体温,进行身体状况评估,还有自发组织的“医务队”,每天有一位队员医生作为我们的“队医”,为战友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组织每天会给我们发两包中药,吃完药,就出发!
这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战斗队伍,全面实行军事化管理,设定医院—宿舍“两点一线”的活动规则,每位战士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后勤部队甚至顶着严寒出发去为组织补给纸尿裤等生活用品。
然而,在全力奔赴战场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前线疫情的严峻:工作量极大,物资不足。我们为了备战,根据第一批前线反馈的战地环境,因地制宜,反复练习,反复改良,规范防护服穿戴流程。
环境比想象中要差,但是我们不怕。“冲锋”纵然不易,但人间值得。战友郑丽花护长和郑小燕护长动容地分享:病人极其配合,因病程长,血管条件差。即使静脉穿刺两次,病人伯伯颤巍巍地说:“没关系,是我血管不好,你们从广州飞过来救我们,我们感谢你……”。
我们有爱,有情,有力量。我们会雄赳赳气昂昂地赴进战场,平安健康归来。待战争胜利时,我们一起回家!PICU与我们同在,援助大队与我们同在,革命尚未成功,战友们加油,保重!
5
“当地医务人员严重不足,
缺乏引导”
吴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昨夜汉口医院呼吸隔离病区,我深切体会到年过半百的疲惫,好在平时坚持的10公里跑步甚至带着同事们50公里的徒步运动为今天的高强度工作储备了体能基础,才能够与年轻同事们一起冲锋陷阵。
病区高强度的工作,工作环境的陌生,加上初来乍到的广东省医疗队医护人员混编排班,汉口医院本院医务人员原本就严重不足,缺乏他们的引导,大家初期显得不太适应,特别是医生、护理团队互相不认识,增加了配合的难度,不过这些困难难不倒聪明的战友们。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只知道大家“为了谁”,但眼前的“你是谁”,还真的困扰着我们。智商是环境逼出来的,进去第一件事是队员们相互用油笔在防护服前胸后背写上大大的名字。
也许是我老眼昏花,在感染科李敏然主任的身上写上了呼吸科陈丽博士的名字,连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没有认出,真是大写的尴尬!即使这样写了名字,忙碌的身影还是常常叫错人,同时也多次被兄弟单位的美眉们当做他们的男护士“使唤”,我也心甘情愿地听从她们调遣。
新收病人的问病史、写病历开医嘱、高热病人的处理、低氧血症的救治这些都难不倒我们,陈丽博士、李敏然主任争先恐后的态度是我们华医人的特质,她们平时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能力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为我减轻了极大的压力。但进隔离病房前不敢饮水还真的有点难受,充分理解到穿着纸尿裤进去的医护同道。
终于到了交接班的时间,却又有新病人刚到,为了减轻下一班兄弟单位的压力,我们坚持处理完病人却拖班近2小时才离开病房。赶紧回去躺下,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很快又会开始。
6
“他们一直在咬牙坚持,
等待着援救”
胡吉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
21:30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房间,腿十分酸痛,快速地洗完澡,出去拿了饭用微波炉加热一下草草吃完,在这里要感谢省医疗队为我们配备了一个微波炉,我们下班回来终于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22:20跟一位大学室友视频聊天,他也是一名男护士,他所在的医院也爆发疫情了。他说,他现在一个人在家,因为担心家人会被感染,他把家人都送回乡下了。同为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同身受,了解对方的艰辛,相互道了一声保重。让我们一起战胜疫情,早日回到与家人团聚。
23:15终于可以躺在我这柔软的床上了,回想今天一天我所管这边新收三个病人,13台心电监护,这四五个小时就没有停歇过,一直忙碌着,可心里一点怨言都没有,并且心里甜滋滋的。71床住着一位大叔,我今天一进去他的房间,他就认出我来了,就用一口武汉话就跟隔壁床说:“这是我们湖北老乡,他是鄂州的。”我心里一乐,开玩笑地说:“我都包得这么严实,你还能认出我来?”他说:“你昨天来过啊,并且我记得你的身型啊,口音啊。”真的很荣幸,我与他也没见过几面,并且我连脸都没怎么露出来,他还能记得我,知道我是鄂州的。
是呀,我们是老乡啊,这是我的家乡啊!所以我才有勇气踏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经常用家乡话跟这些病人聊天,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他们并不孤单。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能帮上你们,服务家乡,义不容辞。
今天还有73床的一位爷爷非常坚强,他今天下午本来要去做CT检查,但由于他喘得很厉害,稍微活动一下,血氧饱和度只有80左右,离不开氧气,所以不得不退后再做,他老人家还连声道歉说:“我要一直吸着氧,不然受不了,这可怎么办?”后面他又喊我过去,跟我说道:“你给我一个氧气枕,我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去了,我一个人可以的,你们放心。”我看时间也很晚了,就安慰爷爷:“这个不急,现在也很晚了,你现在情况不怎么好,并且我刚来还不知道氧袋在哪,我会跟医生讲的,也会跟后面的护士交好班,我们明天再看看。”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爷爷了,每次他都坐在床边,独自一个人,没有家属在,一般也不会麻烦我们,有时看着他一个人颤颤巍巍,举着药水去洗手间,真的为他心疼。他们一直在咬牙坚持,等待着我们的援救。
别放弃,黑夜总会过去,迎来黎明的曙光。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家乡加油!
结语:
在疫情面前,面对种种心酸苦楚,医务人员义无反顾。
于是,凌晨3点半的武汉,你会看到,靠着路灯微弱的灯光照耀着路面,无数医务人员已着装完毕准备上战场。
在每一次战后,你会看到,为了保护战友,他们回到休息区,每个人都选择了单间隔离自己。他们在承受疫情带来的直面冲击,还要不停地鼓励自己,给自己的心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白衣战士们拼尽所有,在疾病与群众之间奋力斗争,拼命去守护这方家园。他们用爱与勇气直面困难,用信心与责任心共克时艰。
像某句歌词写的那样“葡萄很酸,烟火一般,但你应该把人间看遍再离开。”所有人,都要先好好活着,再好好生活。
武汉,我们一起挺过去!
通讯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周晋安、甄晓洲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灿城、王雪
RECOMMEND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