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2年5月20日,5年期LPR下调15BP至4.45%,1年期LPR保持3.7%不变。核心结论:面对稳物价、稳汇率的双重压力,本次仍能较大力度的下调5年期LPR,旨在提信心、松地产,有望拉开新一轮政策“大礼包”的序幕,更多“增量工具”可期,短期紧盯3大政策:核心一二线城市放松地产、发行特别国债、常态化核酸。继续提示,“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市场底”可能仍需磨;对于大类资产,空间比时间重要,不用再过于悲观。
1、本次只降了5年期LPR,属于单边降息;降15BP则接近预期的上限、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2、为何只降LPR不降MLF?主因有二:存款利率报价机制已调整,4月银行存款利率降了10bp,为降LPR打开了空间;当前市场利率大幅走低,5月以来DR007日均水平低于1.6%。
3、为何只降5年期LPR不降1年期?旨在松地产,理论上相当于一周内,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下调了35BP。
4、倾向于认为:面对稳物价、稳汇率双重压力,本次降息仍能落地,有望提振信心,并拉开后续稳增长“大礼包”的序幕,更多“增量工具”可期。
5、具体看:可以期待更多“大礼包”,有四大关键抓手:优化疫情防控、松地产、扩基建、强化政策落地,也要全力稳信心、稳预期。短期看,紧盯3大类政策:核心一二线城市放松地产、发行特别国债、常态化核酸。
6、继续提示:“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市场底”可能仍需磨,密切关注“四大平衡”,即:控疫情VS稳增长;松地产VS控房价、经济转型;抓落实VS换届、问责;稳外部VS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缩表、中美博弈;其中,疫情是重中之重。
7、大类资产展望:空间比时间重要,不用过于悲观。
>股票:仍要高度重视地产、基建等稳增长链的投资机会,紧盯市场情绪(信心)变化;
>债券:“宽信用VS宽货币”的博弈,利率可能震荡为主,上有顶(3%左右)、下有底(2.6%左右);
>汇率:短期内人民币仍承压,6.7-6.8是重要点位,全年看人民币汇率应是贬中趋稳。
报告正文:
1、本次只降了5年期LPR,属于单边降息;降15BP则接近预期的上限、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尽管5月15日央行已连续4个月未降MLF利率,市场对于本次下调LPR仍有较强预期,也符合我们预判。幅度看,普遍预期降10-20BP,预示15BP属于偏预期上限,也高于历史降幅(此前降5年期LPR,3次5BP、1次10BP)。2、为何只降LPR不降MLF?我们此前已多次提示,主因有二:一方面,5月10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银行存款利率报价机制做了调整,并指出“4月最后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调了10bp”,这预示已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也就为降LPR打开了空间;另一方面,没下调MLF利率,应是考虑到当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低(5月以来DR007的日均水平低于1.6%)。3、为何只降5年期LPR不降1年期?——旨在松地产,理论上相当于一周内,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下调了35BP。1年期LPR对应的是短期贷款,5年期LPR对应的是包括房贷利率在内的中长期贷款。从2019年创设LPR以来,1年期LPR下调了7次、累计降幅61BP,算上本次,5年期LPR下调了5次、累计降幅40BP。我们已多次提示,稳增长的一大核心抓手是避免地产“硬着陆”、必须要实质性放松地产。此前5月15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已把房贷利率的下限下调20BP,加上本次5年期LPR降15BP,相当于全国层面房贷利率下调35BP(实际要看各地执行情况)。4、倾向于认为,面对稳物价、稳汇率双重压力,本次降息仍能落地,有望提振信心,并拉开后续稳增长“大礼包”的序幕,更多“增量工具”可期。5月18日总理召开的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挖掘政策潜力,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再叠加4.29政治局会议所提“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等一系列表态,均指向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后续政策会全力稳增长。就本次降息而言,央行日前刚提出要密切关注物价和密切关注美联储加息,也就是货币政策面临稳物价、稳汇率的双重压力,最后仍超预期降息15BP,预示后续有望看到更多政策“大礼包”。5、具体看,可以期待更多“大礼包”,关键的抓手是“优化疫情防控、松地产、扩基建、强化政策落地”,尤其要全力稳信心、稳预期。短期看,建议紧盯3大类政策:核心一二线城市放松地产、发行特别国债、常态化核酸。>进一步松地产在路上,更多核心一二线城市将陆续放松地产:去年底以来我们持续提示,稳增长必须松地产,再结合4.29政治局会议对地产表态更积极,我们认为进一步放松可期。事实上,迄今已有广州、成都、南京、长沙、郑州等诸多省会城市不同程度松绑,预计杭州、宁波、厦门、北京、上海、深圳等其它核心城市,大概率会跟进,“最低动作”应是下调房贷利率,也可能调整首付比、限购限售限贷等。>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提升:维持此前判断,年内发行特别国债的必要性上升、操作上也完全可行,预计规模比较大(有可能超1.5万亿甚至超2万亿)、投向除了偿还年内到期的9500亿特别国债外,可能会侧重疫情支出、扩基建、促消费等方向。>常态化核酸有望进一步推广:基于前期报告测算,常态化核酸的成本可控、效果可观,预计15分钟“采样圈”、常态化核酸可能会逐步成为各地“必选动作”。参照深圳经验,一旦全国层面推广常态化核酸,有望明显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6、继续提示:“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市场底”可能仍需磨,密切关注“四大平衡”。维持此前判断:当前经济显著走弱、需求消失,不只是“疫情”所困,本质还是内需不足、信心不足,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应会“破4”甚至“破3”,全年实现5.5%难度大。往后看,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市场底”主要看“四大平衡”的进展,即:“控疫情VS稳增长;松地产VS控房价、经济转型;抓落实VS换届、问责;稳外部VS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缩表、中美博弈”,其中,疫情是重中之重。7、大类资产:空间比时间重要,不用过于悲观。股票:仍要高度重视地产、基建等稳增长链的投资机会,紧盯市场情绪(信心)变化;债券:仍是“宽信用VS宽货币”的博弈,利率可能震荡为主,上有顶(3%左右)、下有底(2.6%左右);汇率:短期内人民币仍承压,6.7-6.8是重要点位,全年看人民币汇率应是贬中趋稳。风险提示:疫情、政策力度、俄乌冲突、美联储收紧等超预期变化。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朱慧,国盛宏观研究员。[1]《财政进一步发力的四大方向》2022-05-17
[2]《需求消失的背后—全面解读4月经济》2022-05-16
[3]《高频数据半月观—需求消失,不只是“疫情”所困》2022-05-15
[4]《常态化核酸成本、效果的测算》2022-05-14
[5]《房贷“再负”,社融“腰斩”,有望“降息”》2022-05-13
[6]《目前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2022-05-12
[7]《年内有可能发行特别国债吗?》2022-05-06
[8]《不一样的反转—逐句解读4.29政治局会议》2022-04-29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2年5月20日发布的报告《新一轮“大礼包”的开始—单边降LPR七点理解》,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