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讲坛(6)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教授《成语新解》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474次图文,今年第107篇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教授《成语新解》

华附讲坛2018-2019学年度第6期

2019年3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院士莅临我校开展题为《成语新解》的讲学。在西阶梯教室,吴硕贤院士向初中奥林匹克学校的学生分享了他在长期的求学和学术研究中,对科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的哲学思辨。

 在讲座中,他结合所研究的领域及专业知识,对“眼高手低、熟能生巧、通文达理、大音希声“等若干成语的进行重新阐释,不仅使古老的成语焕发新的活力,也对学生的求学和人生的发展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吴硕贤院士认为,“眼高手低”是文艺界乃至科技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必须使自己的眼高于手,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他举例说,对于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人士,必须有高的评判和鉴别能力,才能见贤思齐,努力创造出一流的成果,作出杰出的贡献。吴院士勉励同学们,既要使自己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也要让自己眼界必须永远高于手功,才能使自己不断有更高的追求,永不满足、臻于至善。

 吴硕贤院士说,“熟能生巧”阐明了辩证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道理,解释了创造、创新的普遍规律和途径。他以京剧表演艺术家、书法家、诗词创作为例进行了阐释,并给同学们展示了其创作的小诗《悟学》“童心生兴趣,熟练助神通。唱念经年巧,临摹历载工。源丰波象阔,本固木华荣。久酿醇香冽,山参味效浓”,告诫同学们舍“熟”难以生“巧”。

吴硕贤院士说,“通文达理”可以理解为文理兼通,文理不相通就是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认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跟不注重文理兼通恐怕也有很大的关系。吴硕贤院士举例说,张衡、达芬奇、赵元任、丘成桐、李政道等大家都充分说明了文理不仅可以兼通,而且可以双辉。他说,文理科的思维在本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觉力,需要灵感,需要顿悟,需要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文理兼修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理科的学者学习文艺,提高审美意识和兴趣,将会有益于智力的提升和对人文的关怀。而文科的学者学习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养成较严密、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吴院士也强调,提倡同文达理并不是主张在文理两个方面平均使用力气。

吴硕贤院士说,“大音希声”指的是无声,指音乐中的停顿,指静谧,希声、无形、空白、空间等都是与“实”相对的“无”,他以音乐演奏和音乐欣赏为例,阐释了“希声”的重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他又以绘画艺术和城市建筑为例,强调了“大象无形”和“留白”的重要性;他还以文学创作为例,说明了使用含蓄的修辞手法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吴院士结合自己的专业强调,建筑学更是讲求空间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大象无形”的理念与“留白”的手法尤其重要,这些“留白”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硕贤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国建筑学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又是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历经数十载的学术研究生涯,他把传统的成语结合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涉及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各个领域,深入浅出,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本次讲座由教学处黄华林副主任主持,得到了初中奥林匹克学校程涛级长、初一级家委会的大力支持,初一初二年级的奥林匹克特长班学生300多位同学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介绍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1984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硕贤院士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55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