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备而来!一零一中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



点击北京一零一中”关注我们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0年11月19日下午,我校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研究”课题,在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院隆重开题。


杨双伟副主任主持会议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姜丽萍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侯兰老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陆云泉校长、陈德收副校长、平亚茹校长助理及学生发展中心部门成员、各年级组长、部分骨干教师,集团分校区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参加开题会。杨双伟副主任主持开题会,课题指导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刘平青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刘成杰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笑梅老师出席指导。

 



1

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相结合


中学阶段,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为未来学习、职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时期。特别是在新课改选科背景下,高中生面临着高一就要选科的新问题。


学校和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展时也面对很多待破解的命题。学生怎样科学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怎样发展学生面对未来的终身学习能力?怎样为独生子女学生群体搭建与人交往、实践合作的更多平台?如何提升学生的“逆商”,应对竞争激烈、多变莫测的社会环境?



生涯规划老师在指导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主体力量在学业指导和心理指导方面有一定专业优势,但仍需社会和家庭力量共同促进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生活指导。


理想的育人体系应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牵头打造四结合的教育体系的理想人选,只能是学校。北京一零一中设想,以学校为中心,设计学生发展指导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整合和调动社会和家庭资源,并建立评价体系,将以往零散、自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学生发展指导项目发展为有结构、有设计、有分工协作、有评价指标的工作制度。


 

2

从“学生成长共同体”到“翔宇学院”


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以什么为载体?


北京一零一中长期坚持“自我教育”理念,育人实践颇有成效。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建立了以学生群为主体,老师和家长、学长做导师的“学生成长共同体”。班主任统筹,在班级成立学生成长共同体小组多个,每组以 6-7人左右。每个小组配备指导教师1名,家长志愿者1名,高年级学长1名。“成长共同体”,帮助学生走过了居家学习、线上上课、复课停课的艰难过程。

 

“成长共同体”的线上交流不是只局限于文化课讲授,而是关注全面发展。始终以德育为先,关注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成长共同体”搭建了家校沟通平台,加强了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并动员、整合、配置、利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了“大德育”氛围。

 


高二15班的家长、指导老师、学长、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开班会



本学期翔宇学院成立,负责学生的生涯课程设计和实施。同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协调组织家长导师和学长团,以满足我校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上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持续动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翔宇学院还为我校高一学生家长们设计了家长课,普及新高考政策和如何科学选科,为家长辅助孩子合理选科做好准备。 



线上线下结合的讲座形式


“成长共同体”翔宇学院的机制探索,为”家、校、社、自相结合”做了成功探索。启动“基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确是有备而来了。



3

专家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正式启动


11月19日下午的开题会,北京市教科院姜丽萍主任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并向课题负责人刘子森副校长颁发了立项通知书。



  姜丽萍主任宣读立项意见     


刘子森副校长详细向专家及参与教师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方法、研究阶段以及预期成果等。



刘子森副校长汇报开题报告


课题专家组成员王笑梅老师、刘成杰老师、刘平青教授,逐一对课题进行了点评。专家们认为研究目标清晰,研究基础丰厚,以班级和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培养主体,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助力,研究设计与实施规范、可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侯兰老师还就课题研究过程给出建议。



专家组组长刘平青教授宣读课题开题论证意见

 

陆云泉校长高度肯定本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也盼望专家组成员对课题进行深入指导。陆校长认为课题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课题角度,更重要是把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指导服务。



陆云泉校长诚邀专家指导课题

 


4

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1: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模式实践研究

主要包括学校与家长沟通、学校与校友沟通、学校与社会(比如企业)沟通、校内资源的沟通制度和沟通模式初探,通过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交流的顺畅程度和合作程度来确定沟通的最佳模式以及最佳制度。

研究2: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学生发展指导途径实践研究

主要为以班级为单位指导,以成长共同体小组为单位指导,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指导的实践研究。通过建立反馈平台,促进家校社的协同合作,提供学习资料,布置相应的任务。

研究3: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学生发展指导评价实践研究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探索如何设置评价指标,并且在实践中尝试调整指标和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的评价模式。



学生发展中心供稿

撰稿:栾翠玉

审核:杨双伟

编辑:大熊



点亮底部小金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往期精彩内容


· 成人礼,十八岁真好!点亮火红的青春

· 全国第一家中学“英才培养基地”,落地一零一中

· 教育“输血”,让大凉山暖起来!

· 生物、地理、历史老师都来教艺术课,老师也要玩“跨界”?

· 为啥一零一中人大爱体育课,原来是因为这样

· 这一杯Mojito,能否让你爱上数学课?

· 新冠那年,我们难忘的毕业典礼

· 重磅|国家级示范校!教育改革新任务

· 诺奖风向标!三校友同获斯隆研究奖

· 斩获牛津、剑桥三枚!捷报持续中

· 年终盘点 | 30个大事,读懂一零一中的2019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北京一零一中

· 生态!校园跑羊驼,孔雀也失落

· 校友 | 北京一零一中原来有这么多院士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信息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官网

http://www.beijing101.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