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友情提示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论文核心观点,亦可点击目次及摘要的标题直接阅读全文。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本刊专稿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
专家组

原创成果

● 体育旅游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具身体验转向
谢彦君, 吴凯, 于佳
 从“公权治理”到“合作治理”:新时代中国体育法治模式的转向
关博豪
 法律视域下我国体育博彩风险评估与体系重构
官隆清
 中国群众体育参与变迁的群体分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于显洋, 徐有彬
 体育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量表应用: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骆雷,刘炜, 张孟艳, 李汉熙
 从自主到自律: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度论议
邵天逸,李启迪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群体行为特征
张树伟,邵凯
研究综述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应用基础与训练效果
廖开放,高崇, 杨威, 李博, 闫琪, 黎涌明

摘  要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

专家组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为解读“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学校体育的应对之策,本刊组织国内6名专家对“‘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北京体育大学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不严肃”的“玩”承载着极为严肃的教育使命,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身体和精神养料。“玩”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灵魂。因此,应利用“双减”政策的契机,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通过“玩”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认为,须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双减”的深刻意涵。“双减”既是需要把握的“机”又是必须警惕的“危”。应通过“双减”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使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上海体育学院唐炎认为,学校体育欲从“双减”政策产生的潜在时间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实际时间,高等体育院系、学校体育研究院所和各级体育教研机构应紧密合作,按项目构建从基本动作技能到专项运动技能的一体化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中小学应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按现有行政编班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认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同时,应做到“三个突破”:突破固有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突破固有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认为,应基于“双减”政策为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契机,形成“一主体、二主线、三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路径,即:以“运动俱乐部”为主体,以“运动竞赛”“分层管理”为主线,以“政策规范”“学校支持”“校内外合作”为保障,协同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在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优化实践策略,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体育旅游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具身体验转向

谢彦君,吴 凯,于 佳

( 海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 

     作为一种独特的异地休闲体验,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研究领域是比较新兴的话题和知识领域。从多维视角对体育旅游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发现:体育旅游的基本属性根植于人类进化史中的玩耍、游戏、竞赛、娱乐等休闲形式,这也是体育旅游研究应特别注意的核心问题。以往相关研究多从体育旅游外部效应的角度(如经济、管理、社会和文化等)展开,但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更加注重从发生学意义上探讨体育旅游的内在本质问题,关注体育旅游者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体验活动的整体过程,并借助凝视、本真性、表演、具身等理论视角,对体育旅游中发生的典型身心在场问题进行阐释,显示出体育旅游研究在本体论层面的具身体验转向。这种转向确立了“体育旅游是身心一体的具身体验”这一根本性命题,也由此开启对体育旅游者运动觉和本体觉的身心体验研究。

 从"公权治理"到"合作治理":新时代中国体育法治模式的转向

关博豪

(华东政法大学)

     我国现行《体育法》中并未将私方主体纳入体育治理体系,在我国强调协商治理与公私合作治理的当下,《体育法》修法中有必要明确私方主体的地位,鼓励私方主体在行为规范、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资源整合及纠纷化解诸领域参与合作治理。从法律文本和法治实践的角度论证体育治理中私方主体参与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提出私方主体能够在规则制定、行政执法及救济程序等环节以合适的方式发挥作用。结合合作治理的相关内容尝试从立法确认、明确主体资格、促进政府主导、强化责任承担等方面对修法构型,指出私方主体参与体育治理需要明确的相关法律问题。

法律视域下我国体育博彩风险评估与体系重构

官隆清

( 西南政法大学 )

     在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我国体育博彩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由于监管架构、立法体系滞后,我国体育博彩发展面临法律风险。认为:我国可围绕《彩票法》建立具有稳定性、预见性、前瞻性的法律体系,妥善审理新型案件;平衡体育博彩监管部门权力分配,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合作;进行体育行业自治,构建多方共治机制,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通过道德激励、道德教育等方式向大众传授伦理、道德、竞技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能力。

中国群众体育参与变迁的群体分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于显洋, 徐有彬

(中国人民大学 )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中国体育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逐渐增多。根据2003年和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群众体育参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群众参与体育的比例显著上升,性别、婚姻、户籍、地域、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显著,相关群体的体育参与情况分化明显。体育参与的性别和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有所减弱,体育参与的户籍和地域分化现象有所加剧,体育参与的婚姻和教育分化现象明显加强。提出: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体育参与群体特征采取区分性措施,开展地域性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参与比例。

体育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量表应用: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骆雷, 刘炜, 张孟艳, 李汉熙

( 上海体育学院 )

     以国内体育管理实证研究文献中的量表应用为研究对象,基于对2010—2020年发表的348篇文献样本的梳理,分析体育管理实证研究领域量表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①混淆单维度、多维度量表与问卷的差异;②不能准确理解组合信度与α系数在量表信度评价中的作用;③忽视“信度引入”问题;④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评价的科学性不足;⑤忽视共同方法变异对量表效度的影响;⑥反映性指标与形成性指标的误用;⑦混淆量表的观测指标与评价指标。建议:①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应考虑使用组合信度;②“信度引入”时应重新检验量表信度;③内容效度评价建议选用内容效度指数;④国外成熟量表的本土化应考量研究情境的适切性;⑤观测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反映性指标与形成性指标的差异;⑥应检验和控制共同方法变异情况;⑦不宜运用量表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从自主到自律: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度论议

邵天逸,李启迪

( 浙江师范大学 )

     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度是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该问题在学理上并未得到有效解答。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与问题的基础上,以青少年本位为视角,对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度进行探究。认为:青少年体育学习的自由包含“自主、决断、自律”3个主要内容,且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体。其中,“自主”是自由的原生动力,“决断”是自由的中间媒介,“自律”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揭示从自主到自律的内生型演进机制,认为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的本质在于青少年内心的道德觉醒,自己为自身立法,自觉遵守。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从青少年、教师、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层面提出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的实践策略:拓展全学段选项课程;改良教学管理作风;避免灌输,鼓励青少年自主决策;优选领会式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群体行为特征

张树伟, 邵凯

(沈阳体育学院 

    运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跟踪观察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国家女子板球队、辽宁省男子篮球队、辽宁省女子篮球队、辽宁省拳击队、辽宁省单板滑雪队、沈阳市拳击队、沈阳市柔道队、沈阳市曲棍球队9支队伍,访谈领队、教练员、运动员22人,研究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群体行为特征。发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在群体行为上与其他任务型团队一样具有个体群集与本能发泄、个体传染与群体倾向、个体特征与群体暗示的一般性群体行为特征,同时也具有动态性、冲突性、情感单项极化与群体道德倾向4个方面的特殊性群体行为特征。进而探究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群体行为过程的民族文化、时间因素、政治制度、教育因素等理性要素,并提出干预策略。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应用基础与训练效果

廖开放,高崇,杨威,李博,

闫琪,黎涌明
( 上海体育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国家体育总局  )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是利用速度与最大力量百分比(%1RM)、速度与动作重复次数、速度与疲劳的强相关关系,制定、监控和调整力量训练负荷的新方法,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和普适性特点。通过系统检阅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有关研究文献,从应用基础和训练效果方面对VBT的研究证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①常用的多关节力量训练动作的平均速度/平均推动速度均与%1RM呈强负相关关系,构建的个体速度与%1RM关系模型能使动作速度精确关联%1RM;②速度损失百分比与重复次数百分比呈强正相关关系,能够准确利用两者的关系模型推算特定速度区间的完成次数;③速度损失百分比与疲劳关系紧密,能量化疲劳和刺激水平,控制力量训练中过度疲劳带来的负面效应;④VBT能有效提升力量水平,相比传统力量训练方法,VBT能在疲劳程度和训练量更小的情况下提升运动表现;⑤VBT是实现力量训练科学化的重要途径,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

推荐阅读: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3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2期目次《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1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www.styb.cbpt.cnki.net

微信:stxb1959

电话:021-65506286

邮箱:xb@sus.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