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儿童心理解读
,43个
文 | 黛西
昨天在互夸群潜水,看到网友转了个微博视频,话题是#当代女性承受的语言暴力#。咏梅饰演的全职妈妈,童年时就被父母告诫,女孩长大了,不能那么“野”了,你要懂事儿,要通情达理,要顾及体面。长大后,她按照父亲的意思,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嫁给了一个“诚恳的人”。
结婚后,丈夫说,你辞职吧,赚钱有我呢,孩子需要你,这个家需要你。丈夫提出离婚,并以她无业的理由,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你得做美容,你得做线雕,你得做热玛吉,因为你太瘦了所以男人跑了,因为你太胖了他不喜欢你,因为你书读得太多了没法沟通,因为你书读得太少了什么都听不明白... …
不要“通情达理”,不要“懂事儿”,不要“体面”,只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这个视频的热度没有之前几集那么高,但发到群里,一下炸了锅。被原生家庭主宰的人生,被渣男pua的经历,做全职妈妈耽误的事业,“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的第100个论据... ... 一提到这茬,每个人都有五毛钱的槽不吐不快。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承受着爱人和路人的语言暴力,她,是我们每一个人。而当妈的人,代入感都非常强,多少都会往深一层里想:世界这么坏,要我怎么保护自己的女儿?
1. 语言暴力
当时群里一位妈妈说,语言暴力已经渗透进幼儿园了,我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告诉我,飞机是男孩玩的,我是女孩啊,我不能玩飞机!她很震惊,告诉女儿,男孩能玩的东西,你也能,男孩长大能开飞机,你也能开,女孩不比男孩差,一点也不!我不了解她女儿和幼儿园的情况,不好评论,但类似的话,饼饼最近也说过,我反而觉得非常高兴。在这之前,她只是自顾自地给人分类,这是男孩,那是女孩,我和妈妈是女孩,爸爸是男孩,J是男孩。德国幼儿园是混龄的,每个刚升大班的3岁小娃,老师都会指定一个固定搭伙的老司机照顾,一般是5岁的大孩子。刚去大班的第一个月,饼饼回来说的都是J的事,J给我戴的帽子,J带我滑滑梯,J今天没来,J东J西,JJJJ… ...说这话的时候,饼饼一摊手,一歪头,眼神里写着一行字:你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队友在一边听到饼饼不理那些臭男生,露出了姨父微笑,就要过去抱饼饼。饼饼推开他说,爸爸,我也不能和你玩了,因为你是男孩。可我是爸爸啊,我跟其他男孩不一样啊!你真的以后都不跟我玩了吗?晚上饼饼睡了,队友还是一脸倒霉相,她不想跟男孩玩就不玩呗,我怎么就躺枪了啊?我跟他说,饼饼这句话的重点,不是“跟谁玩,不跟谁玩”,而是“你是男孩,我是女孩”,你不用担心失恋。
2. 先体会“不一样”,
3岁多的孩子,不仅意识到了男女有别,而且开始为自己寻找社会属性。他们会向自己的同伴靠拢,无论是语言体系还是行为模式上,都希望跟同伴成为同类人,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有归属感。幼儿园班里的孩子,小区里一起玩的孩子,游乐场新认识的孩子... …而这些同伴,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阵营,男孩女孩就是两大阵营,因为他们和她们的确非常不同。当饼饼说“我只能和女孩玩”,“你是男孩,所以我不能和你玩”,“这些是男孩玩的东西”,她只是想要证明给人看,我发现了男女有别,并且要强调给人听,我是属于女孩阵营的,仅此此而已。从自我意识到社会属性,这是社交认知能力的飞跃,我当然高兴了。找到了阵营,她就会调整自己语言和行为,模仿阵营内的伙伴(玩女孩们玩的游戏),并跟“对立阵营”划清界限(不玩男孩玩的东西)。这不是软弱和没主见的表现,而是人类共有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效仿群体的行为,来表明自己隶属于该群体,这是个体被群体认同的最便捷方式。这也是你为什么喜欢买自己爱豆同款穿搭的原因,明知道爱豆披个麻袋也好看,好看是因为人家是纸片人,但你就是忍不住效仿。因为效仿会让你觉得,跟爱豆离得更近了,你们是同类人。所以,当三四岁孩子对你说,“这是男孩玩的,女孩不能玩”,她很可能并不是对自己的女孩身份缺乏信心,而是寻找在女孩阵营中的归属感。“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前提,是女孩们先尽情体会过了“男孩女孩不一样”,就像你必须先让孩子充分享受“占有”的爽,下一步才能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
3. 这才是女孩大概率
我在德国报纸上看到过一个调查,超过九成的德国人对女性有偏见,认为她们在很多方面普遍不如男性。
以前做金融时,部门女经理转给我一个薪资洞察报道,调查显示,同行业同职位的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低20%(印象里的数据可能不够准,领会精神)。这还是在德国这种对“平等”二字求生欲极强的国家,职场上仍然存在巨大的隐形不平等。如果说咏梅讲述的故事里,女性承受的是语言暴力,那么这些隐形的偏见和不平等,就是来自社会的冷暴力。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实验,证明了女孩的大脑在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上,相比男孩没有任何劣势。但是,无论是身边的案例还是统计数字,都表明一个迹象:女孩数学不如男。读我文章的多是妈妈,曾被数学恐惧支配的你,一定听过类似的话:女孩数学不行,很正常。女孩本来就不擅长数学。女孩到高年级,数学成绩就会下滑。
你细品一品这两种口风,前者等于劝你放弃治疗,后者是鼓励你还能抢救一下。这种对女孩的语言暴力,可能摧毁女孩对学数学和理工科的学习能力。
4. 抗争语言暴力
女孩也能行!你可以像男孩一样优秀!女孩并不比男孩差!
你再细品一下,这些话看似鼓励女孩,实际上本身就带着一层对女孩没有信心的意味。在这个关系中,女孩始终是努力追赶的一方,她们的标杆是男孩。因为男孩很厉害啊,她们如果想证明自己,就得跟男孩一样好。这就像十几年前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执念,一个金牌真的那么重要吗,又没有落到你的口袋里,为什么你会看着奥运场上冉冉升起的国旗激动到流泪?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希望通过金牌证明给世界看,中国人,行的。现在的中国,不再需要通过金牌证明什么了,因为本来就很行,这是民族自信提升的体现。当然了,那些表面鼓励实则对女孩缺乏信心的表述,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在这个很大程度上被男性主导的地球上,这个对女性充满语言暴力和冷暴力的社会中,沉淀下来的群体潜意识。
都说生女儿是人生赢家,但新闻里看到的几乎都是负面新闻,被渣男pua的女生,遭受家暴的妻子,被男性审美主导的白幼瘦网红。当妈后,会情不自禁地情景代入,而且特别容易有灾难化思维。因为灾难化思维,所以当女儿说“飞机是男孩玩的”,我们就觉得完蛋了,她已经放弃女机长这个工种了,对女性的职业歧视已经渗透进幼儿园了。因为灾难化思维,所以当我们看到当代社会对女性指手画脚、道德绑架、语言暴力,就着急上火,给女孩上女权课,你要跟男孩一样强。这没啥了不起的,爱本来就是不理智的,我也经常代入,被灾难化思维控制。就像你永远不会对一个男孩说,男孩也能行,男孩也能像女孩一样优秀,男孩并不比女孩差一样,跟女孩说话,也应该“正常”一点。你努力了,做到了,不是超越了男孩,而是超越了自我——后者有追求多了。黛西种草好物
年底再忙再懒,我也不会落下这件事
这原版互动书认真的么,跟打劫出版社一样
30岁后突然想通,感觉赚到了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加个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