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和你一起自我成长
,37个
文 | 黛西
两年多没看《非诚勿扰》了,想当初它可是周末雷打不动的活动,油管上一更新就急着看,大概是我唯一追过的综艺了。
前几天好奇搜了下,看了最新一期,还是原来那个熟悉的调调,但比从前多了个新概念——智推女生。
男生上场后,先“看眼缘”选自己心动女生,然后,人工智能会在24位女嘉宾中,为男生选一个机器人认为最般配的伴侣。我后来查了下,所谓“机器人认为”,主要基于德国动机与性格诊断系统LUXX Profile,判断的依据,当然就是男女嘉宾填写的个人资料,以及他们对理想伴侣的期待,简单来说就是——数据。先问个傻问题。
假如你是男嘉宾,你选了自己的心动女生,人工智能帮你挑了最般配女生,最后她俩都给你留灯了,你会牵谁?我想你会牵自己选的心动,观众也会这么期待,男嘉宾也都是这么做的。我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我,没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了,人工智能在其它领域再牛掰,它也是个没感情的机器,我当然不会让它主导我的爱情。是的,咱们今天都这么觉得,在爱情上,感受肯定高于数据啊,但这种忠于感受的时代,可能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说不好在我们下一代,就会被颠覆。我家爱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测了未来的年轻人怎么找对象,我摘抄一段过来,你也来一起开下脑洞。你喜欢两个男孩,觉得都不错,不知道选谁好,于是你就问谷歌(人工智能):约翰和保罗都在追求我,他们两个我都喜欢,但喜欢的方式不同,我很难做出决定,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你怎么建议?
我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了。我读过你所有的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的电话录音,知道你最喜欢的电影,也有你的DNA和你完整的心跳记录。我有你过去每次约会的精确数据,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把过去你跟约翰和保罗的数据调出来,显示你每次约会时的心率,血压,和血糖值变化。如果有必要,我甚至也能把你们每次做爱的数据调出来,用数字比较谁高谁低。当然,我对他俩的了解,也不少于对你的认识。基于以上所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我的算法,以及几十年来几百万对恋爱关系的统计资料,我建议你选约翰,因为选择他,大约有87%的概率,你们的长期满意度比较高。
当然了,我太了解你了,我知道你并不喜欢我的这个答案。保罗比约翰长得帅,而你又太注重外表,你内心很希望我说选保罗。的确,外貌很重要,但实在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你体内的生化算法,是从数万年前在非洲大草原开始演化的,在对于潜在配偶的评分体系中,外表占了35%。而我的算法,是基于最新研究和统计数据,认为外貌对长期成功的恋爱关系只有14%的影响。所以,即便我把保罗的外表纳入考虑,我还是会告诉你,约翰才是更好的选择。”
虽然我们大概率活不到我家爱豆预测的那个时代(暂且称为100年后),但是,在对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依赖上,我们今天还处于指数函数线的底端位置,不爬则已,一旦开始爬,便如破竹之势。
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后代的后代的后代,不会傻傻地像我们一样,面临重大决策时,“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你并不那么了解自己,你“内心的声音”不一定说的是真的你。当然了,“可靠”都是相对的,人工智能不需要做到零失误,也不需要每一次建议都是正确的,它只要比人类的平均水平高就行,而这对人工智能来说是小菜一碟。不客气地说,我们都被电视剧和电影洗脑了,事实上,从“心动”和“眼缘”开始一段感情,是非常容易翻车的。如果拿某个名人或身边的例子,正面或反面论证上面这句话,是非常苍白无力的,还是让数据说话。
我前几天刚好读到一个研究,有研究人员在印度(部分地区今天依然在包办婚姻),追踪了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夫妻。满分91的情况下,新婚小夫妻中,自由恋爱的伴侣,婚姻满意度是70分,包办婚姻的满意度只有58分——这个非常好理解。但结婚10年的夫妇中,当初自由恋爱结婚的伴侣,婚姻满意度降到了40分,而包办的婚姻反而增加了,满意度达到68分。
当然了,只要是实验,就有一定局限性,但是,最后的反转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媒妁之言”够腐朽够封建了吧,为什么长期来看,就连这么落后的模式,都比“自由恋爱”的婚姻满意度更高?(统计值,不用举反例来杠)除了自由恋爱对婚姻的期待与实际形成强烈反差以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自由恋爱往往是看眼缘,靠心动,注重“感受”。我当然不是支持包办婚姻,这个时代已经有第三种选择了。《非诚勿扰》里用的动机和性格诊断系统,就是为了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帮你挖掘自身潜在动机,增加自我认知。换句话说,你的动机需要机器帮你挖掘,你的自我认知需要机器帮你认识。你品一下这里面的意思——数据比你的感受更靠谱,在感情上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有个“985相亲局”被骂上热搜,甚至有人给相亲对象们列了一张考核表,针对本科学校、硕士学校、专业、职业、收入、身高、长相等等指标打分,以求“最佳匹配”。
网上骂声一片,“公式化婚恋”,“只有标签没有爱情”,“精致的利己主义”,“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 …先表个立场,我当然不赞成拿985毕业证当入场券的相亲局,也非常反对学历鄙视链,无论在任何场合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轻人,就是在用“数据”相亲,从长期来看,这可能比我们这代相信的“眼缘”和“心动的感觉”更靠谱。所谓的“眼缘”和“感觉”,只是我们大脑中的算法,就像前文里谷歌跟女孩说的那样,它是从数万年前非洲大草原开始演化的,早就不能完全适应现在这个时代了。而那些用考核表打分相亲的年轻人,思想上比我们更与时俱进,他们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感觉”是不靠谱的。他们就是在把100年后人工智能为人类做的事,手动先预演了一遍,虽然还非常不成熟,但已经站在趋势上了。
当然了,我们不会那么轻易被说服。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爱情是神圣的,如果掺杂了过多物质上的条条框框,都是应该被嫌弃的,起码是不应该明显表露出来的。
我们之所以这么“纯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文主义社会,强调感受,强调自我意识,强调灵魂上的平等和共鸣。但是,科学家已经破解了人类大脑,发现我们的想法、感受、所谓的自由意识,只不过是神经元放电时发出的电磁波场产生的。既然是个算法,它就是可以被破解,被操控,被预测,被机器学去的。以前的人总觉得,机器跟人最大的区别是,人是有意识,有想法,有灵魂的,而机器没有意识,更没有灵魂,它只能服务于我们的想法,不能自己凭空产生想法。既然人的意识不过是电信号,那么让机器拥有电信号还是不难的,你给它电流,模拟人脑神经元放电时发出的电磁波磁场,机器就可以像人脑一样“想事情”了。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人所谓的“感受”啊“想法”啊,统统都不成立。我们之所以坚信我们是有感情的,有意识的,我们的感受是重要的,我们是可以听见“内心声音”的,都是大脑的算法让我们这么去相信。100年后的人看今天,想法,灵魂,意识,感受,可能就像人类做的一场黄粱美梦。到那时候,后代们说起咱们这波嫁给“心动”和“眼缘”的人,也许会被先人对婚姻的“不负责”和“冒险”给吓到。明晚就截团啦!
年底再忙再懒,我也不会落下这件事
这原版互动书认真的么,跟打劫出版社一样
当我还是个废柴女孩,就从这件事里尝到了甜头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加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