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娃一输就翻脸?这是好事儿,就看你怎么做了!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我在粉丝互夸群潜水,看到好几个群在讨论同一个事:
跟娃玩桌游,娃赢了天下太平,一输了游戏就变脸,发脾气,哭唧唧,有时候还没输呢,只是暂时落后或者被没眼力见的爸爸反超了就哭,孩子这么输不起怎么办啊?
我边看变露出姨母微笑,你们别看饼饼这么爱玩桌游,别看我拍她玩桌游的照片都是一片祥和,其实她输了桌游经常是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最后这张照片,她一边哭一边指着我控诉,因为她认为我抢先摸了她的牌(其实并没有),找队友告状。
队友哄她说没事没事,咱连摸两张牌,补回来!!!
她渐渐平静下来,连摸两张牌继续跟我玩,最后还是被我赢了。
之前压回去的情绪再次爆发,她气急败坏拍着沙发冲我大喊,我不让你赢!我不让你赢!!!
队友冲我翻了个白眼,我刚哄好了,又被你破功了!
你可能会说,害,搞半天饼饼也这样啊,不是说桌游可以锻炼抗挫力吗?你们玩了那么多桌游,娃还是一样输不起啊。。。。
所以,“培养抗挫力”是伪命题吗?


1. 娃“输不起”,可喜可贺!
以前我一直觉得饼饼的心态不错,玩游戏输了也无所谓,积木倒了就崩溃的事在我家罕有发生,这些小确丧都不会对她的心情造成影响,输了下次继续玩,继续输。
3岁左右是分水岭,种种“输不起”的迹象开始冒头,她变得对输赢极度敏感。
如果我在作死边缘试探,对她说出“你输了”三个字,她一定会情绪崩溃,举止浮夸,表情抓马。
从“心态好”到“输不起”,可能有两个维度的影响。
一是内在影响也是主要因素,孩子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在发展。
你应该读过那个研究结论: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表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高于智力因素。
这个结论乍一听很反认知,甚至有点疑似熬鸡汤,但你细品下,其实挺有道理的。
假如高考真的是一场智力比拼,那还有什么考试的必要啊?直接测智商不就行了?高智商的去好大学,普通智商的去普通大学,低智商的直接落榜,干嘛要费那劲,弄个高考出来比智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非智力因素具体是什么因素?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这么说比较抽象,但如果把它们拆解成心理因素,你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它们会影响在校表现。
动机:成就动机兴趣:求知欲望情感: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意志: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性格: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如果给“输不起”溯一下源,其实就是非智力因素中“性格-好胜心”这部分变强了,它跟孩子的在校表现是正相关的,起促进作用。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那个变得越来越“输不起”的孩子,是不是突然心情愉快了?
再说说“输不起”的外部影响。
多少人一边不希望孩子“输赢心太重”,一边在带娃日常中不断强化“输赢”?
饼饼回家脱鞋脱外套磨磨蹭蹭,我队友就假装跟她比赛,看谁脱得快;
饼饼在沙发上葛优躺,我为了让她运动起来,要跟她比赛,看谁先跑到门。
每次假装或者认真的“比赛”,都强化了ta们的竞争意识。
退一步说,即使我在生活中努力为ta们打造一个“无竞争”环境,娃也难免在幼儿园跟同伴竞争。
你在幼儿园门口待上5分钟,就会看到孩子们从楼梯冲到大门都要比一场,先摸到门的会得意大喊“第一!”。
“好胜心”是社交层面的心理因素,在同伴和社会面前,我们凭一己之力,根本阻止不了它的膨胀。


2. 抗挫就是有“回弹力”
很多大人可能无法理解,不就是玩个游戏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啊,输了至于哭成那样吗?
可是你看那些输球的七尺男儿们,不也是一个个垂头丧气泪洒球场?
足球不也只是个游戏吗?
输的感觉真的很差,没必要回避这种感受,连大人都不是那么容易消化的情绪,你不能要求孩子克服。
哭也好,发脾气也好,情绪低落也好,这些都是孩子表达沮丧的方式,合情,合理,合法,你没有理由压制。
情绪的火苗有个特点,这边扑灭了,那边就会烧起来,而且烧得更猛。
你就不如让火把能烧的都烧光了,就没什么东西可以继续烧了,让他们把情绪尽情释放出来,反而来得更干脆利索。
培养抗挫力,不是让孩子对输产生免疫,而是在经历失败后,依然有回弹的力量。
回弹力不是当拉拉队,“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是一句无效又苍白的鼓励。
回弹的前提是,孩子们自己发现,失败后什么都没发生。
没有苛责,没有比较,没有冷嘲热讽,让ta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对输家友好”的环境输是很“安全”的一件事。
我们三人玩桌游的时候,如果我输了,队友跟饼饼庆祝完,就开始笑话我,妈妈又是老末儿!老末儿!老末儿!老末儿!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知道他故意黑我,懒得理他,但是孩子从中接受到的信息是,输家会被嘲笑,输很丢人。
在一个对“输”不够包容的环境中,孩子连输的勇气都没有,当然没有回弹的力量。
他们一定会顾虑,如果我回弹后又输了怎么办?不是正好证明了自己很蠢?
所以这时候我会说,我输了不代表什么 ,我也不能总赢啊,以后再赢你们吧!
其实这句话是说给饼饼听的,我想给她传达一个信息,游戏结束后,还有下个游戏,生活是个无限游戏,输输赢赢,赢赢输输,都不是永恒的。
现在饼饼也学会了,她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在输掉桌游后云淡风轻说一句,下次我再赢你们呗!


3. 不是孩子怕失败,

是你对成功的定义太苛刻
饼饼学会用剪刀以后,剪纸很上瘾,贴纸书涂色书到她手里,一律变成了剪纸书。。。
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她只要稍微剪出线,就自己停下不剪了。
我对她说,剪出线就剪出了呗,你后面沿着线剪不就行了嘛?
她坚持说,可是我已经剪出线了,没法再剪了!!!
她甚至会在剪之前就预估下难度,看看这条线好不好剪,能不能完全剪在线上,如果她觉得不能,就连开始都不要。
画画也是这样,基本上没有一次画“成功”的,一落笔就“失败”。
比如前几天,她说要画雪人,刚画了个雪人身子,就腾地把纸翻过来重新画,说什么都不肯继续了,因为觉得身子画得不够圆。
一开始我想不通,为什么“剪坏”和“画坏”对她来说这么要紧?这种“失败”连失败都算不上,她为什么那么难面对?
我记起来,有段时间我一直鼓励她“剪准线”,当她剪出了线,我会说整体上挺好的,如果这里没剪出线,那就更完美了,这让她觉得“剪准线”就是剪纸的终极使命,
在这种暗示下,她觉得剪纸画画一定要“完美”,如果中途出现了“不完美”,这件事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把握可以做“完美”,就连开始都不要。
相关文 | 拖累我的这个缺点,现在开始拖累娃了
无论画画还是剪纸,目的都在“享受过程”而非“展示成品”——画画为了创作和自我表达,剪纸为了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和体验自如控制工具的乐趣,或者你说有其他目的也行,反正肯定不是“画得像”和“剪准线”。
道理都懂,但话一说出口,就很容易变味。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害怕“失败”,而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过于苛刻,忘记做这件事的初心。


4. 突如其来的结尾
我之前读过一本不那么热门的书《端粒效应》,有句话印象很深:锻炼身体的本质,就是给身体制造一些适度的打击。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输掉游戏,也是一种正面的“适度打击”
培养抗挫力,当然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当挫折发生时,你接纳他们的沮丧,让他们知道“失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放下对“完美结局”的执念,营造一个“对输家友好”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失败——沮丧——尝试”的循环自然会实现。
你可能会说,害,不用这么麻烦,我放水让娃赢就行了,母慈子孝,天下太平!
偶尔放水,让娃体验下碾压爸爸妈妈的力量感,未尝不可,我非常不赞同为了保护娃的“好胜心”而习惯性放水。
如果你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输”,那么每一次“假赢”都可能是伤害。
黛西@德国

24小时后截止,看见我!

百里挑七,我家最爱玩的几套Djeco儿童桌游

黛西书单
自我成长书单:5年来,我靠这些书向上生长
黛西绘本书单(上) | 黛西绘本书单(下) 
附:当当书香节优惠码
满300减60:E7RPEH   满300减60:8PBXUV
满200减30:EUAEQN   200减30:R4EURG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点“在看”,让你关心的人看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