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中年母亲的套路
1
题目一)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了两张彩票,第一张中了25块,第二张中了50块。
B:你买了一张彩票,中了75块。
题目二)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丢了100块钱,同天收到50块的停车罚单。
B:你丢了150块钱。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题目三)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彩票中了100块,同天收到80块停车罚单。
B:你买彩票中了20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题目四)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收到80块停车罚单,同天彩票中了20块。
B:你收到60块的停车罚单。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我猜你的答案是AABB。
就算数学水平已经退化到了只会四则运算,也能算清这笔账,在这四种情况下,A和B反应在真实账户上,明明一毛一样。
世界真奇妙,在一个著名测试中,87名大学生有超过半数人不约而同给出了AABB的组合选项,认为“AB一毛一样”的只有不到8%。
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解释了,也就是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心理账户。
2
按照理性人的想法,或是基于“事实”来说,钱就是钱,100块钱和100块钱没区别。
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钱就是微信钱包和支付宝里的数字,不会被贴上标签。
实际情况呢,人是非理性的,钱和钱就是有区别。
“意外收获的横财”和“辛苦搬砖的血汗钱”,虽然都是数字,但人们对它的“感觉”不一样。
这种“感觉”就是认知,认知的不同,导致你对这“两种钱”的态度和用法也不同。
自己辛苦挣的血汗钱,你大概率不舍得拿去赌场碰运气,但如果是彩票中的钱,或者本来就是从赌场上赢的钱,你会更愿意拿它冒险。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股市上赚到一点钱,很快就容易亏回原点,因为他们面对这部分“横财”,不像对待自己的血汗钱那么谨慎,更愿意铤而走险搏一把,好像股市上赚到钱不是钱一样。
这样就对了,这不是股民的问题。
在人的心理层面,100块钱就是不等于100块钱,不同的钱有不同“标签” ,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s)里。
3
好了,这跟养娃有啥关系呢?
既然人都有“此钱非彼钱”的心理,孩子也是人,也不例外啊,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心理,解决一些育儿问题。
现在你再回头看题目一。
题目一)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了两张彩票,第一张中了25块,第二张中了50块。
B:你买了一张彩票,中了75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你说没中过彩票,体会不到?
不要紧,你有一块巧克力蛋糕,早上一气吃完,或者早晚分别吃一半,哪种吃法让你更快乐?
既然“两个小的正收益”比“一个大的正收益”更让人快乐(1+1>2),那么当孩子每天都吵着玩ipad,而你又坚决不想增加孩子玩ipad的时间,于是就有了一个“假折中”方案——把一次玩ipad的时间拆成两次。
总时间还是每天玩30分钟,但由于“心理账户”不等于“实际账户”,30分钟也不总是等于30分钟。
一天玩两次ipad,每次15分钟,会让孩子比一次玩完30分钟更满足。
活学活用啊,如果你六一给孩子买了一堆玩具,应该一次全给他,来个大惊喜吗?
不不不,应该尽量分散在好几天拿出来,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会比一股脑全部拆开要大。
再看题目二。
题目二)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丢了100块钱,同天收到50块的停车罚单。
B:你丢了150块钱。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啊,换句话就是,要杀要剐来个痛快,不要一会儿过来剐一刀。
为什么信用卡刷起来令人无比快乐?
因为每天享受好几次钱花钱的快乐,但痛苦只有每月还信用卡的那一下下。
尽管真实账户一直在出血,但这些叠加的“小痛苦”你并没有感受到,换成了一月一次的“大痛苦”,一咬牙一闭眼就过去了,痛苦指数远远小于无数“小痛苦”的叠加。
所以呢,如果学校布置了一些任务,孩子不喜欢做,而又不得不做,怎么办?
你要跟他们分享的人生智慧就是,你越是不喜欢,就越要集中火力,一鼓作气拿下,而不是拖泥带水,每天都被它“折磨”一小下。
你上小学的那会儿,不知道你爸妈回家会不会给你布置额外作业?
如果有,你是不是宁愿老师布置作业多一点,也不想做完了学校作业,回家又收到一份“惊喜”?
做作业跟信用卡看似不搭边,其实是同一个心理,人面对“多重亏损”的痛苦程度,大于亏损总和实际应带来的痛苦(1+1>2)。
最后,把题目三和题目四一起对比看。
题目三)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彩票中了100块,同天收到80块停车罚单。
B:你买彩票中了20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题目四)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收到80块停车罚单,同天彩票中了20块。
B:你收到60块的停车罚单。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它们分别说的是“混合收益”和“混合亏损”的情形。
结论很有意思,正好相反。
买彩票中了20块,谁都会高兴。
买彩票中了100块,同时收到80块停车罚单,别说高兴,不痛苦就算心态不错了。
当一件好事(+100块)和坏事(-80块)同时发生,如果好事的收益大于坏事的损失,那么把这两个结果混合考虑(+20块),比分开考虑(+100块&-80块)让人更快乐。
晚上要睡觉了,一想到今天收到了80块罚单,本来觉得贼倒霉,但又想到彩票不是还中了20块么,受伤的心马上就得到了一丝抚慰。
如果只是收到60块罚单呢,那就只是觉得简直倒霉催的。
而当一件坏事(-80块)和好事(+20)同时发生,如果坏事的损失远大于好事的收益,那么把这两个结果混合考虑(-60块),比分开考虑(-80块&+20块)让人更痛苦。
没绕过来是吗?
这么说吧,你去打鸭子,比蹲了一天都没见到鸭子更痛苦的是,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你本以为今天要加班到12点,结果11点就下班了,比一开始就知道要加班到11点,会更让你快乐。
所以呢,下次你和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就要长个心眼了,多预留出一些弹性,让孩子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度划掉几个计划,孩子会特快乐。
当然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学习任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划掉任务是“减负”,如果孩子爱死学习了,那么你就可以用“多重收益”的理论让他们更快乐。。。
4
为什么你给孩子零花钱,他们有一毛花一毛,半毛都攒不住?
因为啊,零花钱零花钱,它就是用来花的!
块八毛的“小钱”,一定会进入孩子“随时花掉”的心理账户中。
你把1000块钱分成500次给他们,期待他们可以学会攒钱,攒到800再仔细规划,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幻想。
在“小钱心理账户”中,根本没有“规划”一说,随进随出,这就是“小钱心理账户”里钱的使命。
你自己也不会给一盒子钢镚做什么规划吧?
现在问题来了,多大的金额算“大钱”?“大”到能让他们攒一攒,好好规划规划?
这个问题。。。
6岁孩子支配的“大钱”数目,肯定跟16岁孩子不能相同。
都是6岁孩子,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父母的金钱观不同,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和自控力不同,可支配的“大钱”数目也不应该相同。
不过啊,有几个信号可以作参考。
当你给孩子一些钱,他们没有马上花掉,而是激动地数了一遍又一遍,琢磨这笔钱怎么花好呢,而且花的时候特抠门,算计半天,甚至开始为这笔钱记账——这些信号基本可以说明,这笔钱成功进入了他们的“大钱心理账户”。
5
看到这里什么感受,是不是慢慢也觉得,养娃和经济学可以搞个交叉科学,佛学和量子科学也能结缘?
这才到哪呀,中年母亲套路起来,没经济学家什么事了。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的小纸条
自从隔壁「黛你」开门,感觉公号这里好久没营业了... ... 明天晚上8点,会在这返团饼饼用了快2年的德国柏曼台灯/落地阅读灯,公号老姐妹应该都熟悉,返了一遍又一遍,一直返一直香的灯,买了就后悔,后悔买晚了。周五呢,隔壁「黛你一起buy」会补团上次提前售罄的m-cro迈古滑板车,以及68块买不到吃亏买不到上当的Evan-Moor原版手工互动书《Never-Bored》(第1辑返团+第2新辑),每册200+培养前书写能力的游戏,比自己从网上打印免费资源还便宜,约等于抢劫出版社,先来「黛你」领个券,等着来围观鸭!明天见!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