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金融育儿跨界博主,每次写到关于零花钱的话题,都有姐妹问——
过年时候,亲戚朋友给娃包压岁钱,加起来大几千上万块那种,怎么办呢?
是啊,这些钱是属于娃的,但肯定不可能交到娃手里,“妈妈帮你存着”又显得不够真诚,怎么办呢?马上过年了,正好聊聊这个话题,广东的朋友可以保持微笑了,我知道你们没有这个困惑,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觉得啊,“妈妈帮你存着”不是真不真诚的问题,是太亏了。高通胀重返人间,这笔钱存到娃长大,也就不值什么钱了。就像我之前写的,财富不是“存”出来的,财商教育不是往存钱罐里塞钢镚儿,也不是摆摊赚苍蝇腿,而是从“花钱”开始。如果你去网上搜收入分配比例,想找个“黄金比例”直接套用,你会觉得整个人很分裂,怎么一人一个说法啊。
家庭收入支出状况不同,消费习惯不同,金钱观不同,不存在“应该”的比例。“怎么花”当然没有统一答案,但永远正确的答案是,计划着花。无论比例怎么样,我觉得压岁钱可以分成这么几部分:日常开销,特殊支出,感恩回馈,理财投资。日常开销不用多说啦,比如给娃买书啊,玩具啊,零食啊,这类平时也会买的东西,一边用一边记账。
不是指望全年的书和玩具都用压岁钱cover,而是通过记账,让娃对物品的价格有个“体感”,也让他们明白一个真相:压岁钱看着挺多的,其实不经花。如果压岁钱都用来买这些日常品,娃一定会觉得不服气。平时没有压岁钱,书和玩具也有啊,怎么有了压岁钱,这部分钱就得从“我的钱”里出?为了让他们感到心理平衡一点,特殊支出是一定要安排的。娃的愿望清单上,总有一些“很想要”但零花钱买不起的大件,或者“很想去”但门票太贵的地方,正好可以用压岁钱帮他们实现这些大心愿。不过我也得提个醒,幸福感的高低和花钱多少,没有必然联系。我爸妈曾和我说,小时候他们带我去过一些游乐园,那个年代几百块的门票,是他们半个月的工资。我手里拿着一个像扫把的灯,甩两下就闪烁五颜六色的光。我坐在一个小池塘边上甩扫把灯,假装它有魔法。我看到水里灯光的倒影被波纹切碎,身后是挤满人的亭子,人们在亭子里猜灯谜。
当然了,不是说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更高级,重要的是让娃知道,快乐可以很多元,不是只有“买东西给你”一个途径。大一点的娃,你可以和他们商量,拿出一部分压岁钱回馈那些你想感谢的人,买个小礼物送给他们表达你的感谢。
娃收到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大笔压岁钱,父母也要给七大姑八大姨的娃包大红包,左口袋入右口袋出,一来一回包了个寂寞。如果父母的经济压力本身就很大,那就别硬撑着把全部压岁钱都计划给娃了。留出一部分用于礼尚往来,给娃解释中国的人情文化,他们也会理解的。
我的一个ex同事和我说,他们家圣诞节不买礼物,而是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平安夜搞得像慈善会,一家人相互分享捐赠了啥。这种大格局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但拿出一小部分捐赠还是很有意义的。每次写到这四个字,就有人留言说,我以为最后会插理财广告呢。
压岁钱的一部分,可以拿出来投资理财,作为他们的成长基金,和他们一起见证复利带来的回报。如果不懂理财,我个人觉得可以选择国债和定投指数型基金。哪怕你买个回报率低但非常稳妥的货币基金,也比在银行存定期要强,起码货币基金的灵活性还高,而且银行定期存款是单利,同样的利率,放在一个长时间段上,复利单利的回报差距非常大。
你可能说,基金选好了见证复利回报,但基金不争气,赔了咋办?我倒觉得,给娃建立成长基金,正好等于给自己上了一堂投资课。你平时买个基金,可能顶多拿个两三年,拿上五年就了不得了。有时候不是基金不争气,是你自己沉不住气,等不到回报的那一天。用压岁钱建立成长基金,有个好处是,它会倒逼你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因为这个钱是留给孩子长大的,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动它。就算你特别倒霉,刚开始定投指数基金就遇到了熊市,咔咔地跌,也不用太担心,等娃大学毕业,中间还有十几年时间,大概率可以熬过一个牛熊转换期,迎来下一春。当然啦,所有投资都有风险,不是说把战线拉长到十年就稳赚不赔,只是赚的概率比你在股市里来回倒腾会高不少。怎么分配比例不重要,重要的是娃看到你有在“规划”,而不是一句“这些钱都是你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大一点的娃,可以和他们找个时间,拿着笔把计划写下来。“写下来”这个动作,对娃来说是一个隆重的仪式,也传达了你的态度,我很尊重你的压岁钱,咱们要好好计划计划。我姥姥没什么文化,但我小时候就从她那里听到一句老话——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到就受穷。你准备怎么处理娃的巨额压岁钱,留言里来和姐妹们速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