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挺晚了,还是要先祝福姐妹们妇女节快乐!
如果有兄弟点开了这篇文章,也给你们拜个晚年!
就在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发给我几条两会新闻,问我怎么看。
我天,“如何提高生三孩意愿”,这是我凡胎肉体能看出个名堂的事么?
不过我发现,两会代表们都挺有办法的啊:
自从三孩政策放开,微博热搜从“每月补贴500元你愿意生二胎或三胎吗”,到“每月补贴1000元你愿意生二胎或三胎吗”,层层加注筹码,在大伙生与不生的临界边缘上疯狂试探。点开这些关于“补贴三孩”的提案和民调,你都会发现一个括号,补贴期限是三年,反括号。所以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养娃是一个“咬咬牙挺过去前三年就迎来胜利”的事?
为了鼓励多生娃,德国政府真的没少费心思,我觉得完全可以看看他们都搞了些啥名堂,就知道这些促进生育的政策靠不靠谱了。
1. 每月发1000块钱靠谱吗?
今天在德国养娃,从生一胎开始,就可以拿到每月219欧(折合人民币1500左右)补贴,也就是儿童金。每多生一个娃,就可以多领一份儿童金,从三胎开始,补贴金额还会上一个台阶(目前是250欧)。也就是说,三孩家庭每月可以领到219*2+250=688欧补贴,合人民币4800元。(当然了,这也不足以养活三个孩儿)儿童金不是新玩意了,德国从希特勒时代就引入了儿童金,当时只给生二胎且收入低的家庭发,十几年后修订为从一胎开始就能领。现在儿童金已经砍掉所有门槛,无论收入高低,无论几胎,只要生就给补贴,每几年上调一次,以抵消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影响。▼ 德国自1975年的儿童金金额变化(绿色柱=1孩,橙色柱=2孩,红色柱=3孩,紫色柱=4孩)儿童金虽然叫“儿童金”,但不只是发给儿童,而是一直发到孩子18岁成年。如果孩子18时还在接受教育(通常是高等教育),那么父母就可以继续领补贴到孩子25岁。假设未来儿童金不再上涨(事实上一定会涨),三孩家庭25年内总共可以领到20万欧元(合140万人民币)的补贴。德国儿童金政策从出台开始,一次次降低领取门槛,一次次提高发放金额,德国的生育率依然在欧洲垫底儿。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的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个选择不生孩子。补贴补贴,意思是给原本就有生育意愿和条件的家庭在经济上提供补给,让他们有娃后的生活水平不要下降得太惨。前阵子新鲜出炉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统计中,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平均哦。
德国也有人算过,在德国养大一个孩子平均需要多少钱,算出来结果是15万欧元(合人民币105万),计算过程如下:
而且,这里面只算了日常消费,即食品、服装、住房与业余活动,不包括幼儿园费用,生日节日买礼物,培养特长爱好,以及各种消磨假期的亲子活动。
很多一次性大件的支出也没算进去,比如生娃之前,不少人买个童车就会花1000欧+(我本人),买个儿童床800欧+(还是我本人),各种各样的新手妈妈智商税,谁不是全部交了一遍。
总之“平均数据”对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来说,大概率是个被低估的数据。但即使被低估,在德国养娃,平摊到每个月也要大概700欧的成本,相对这笔支出,儿童金只能算个“小恩小惠”,发25年也是小恩小惠,如果加个三年的期限真是有些幽默了。
2. 为什么女性越来越不想生孩子?
明白人都知道,现代女性不愿生孩子,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既然不是钱的问题,为什么每次一说二胎三胎,人们第一反应都是“生不起”?
教育和医疗的支出高只是一方面,同样扎心却经常被忽视的是:收入减少了。财富的积累要开源节流,而有娃以后,不仅开流,还节源了。父母为孩子“开流”开得心甘情愿,但“节源”可都是迫不得已的。德国有统计数据显示,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经济收入上的劣势(包括从全职转兼职),会一直持续到孩子10岁之后,这只是算了生一个娃的情况。中国也有研究,每生一个孩子,女性工资就会平均下降约7%,生育后女性对自身的消费降级,明显高于男性。还有比消费降级更闹心的事等着中国女性——昂贵又不让人放心的托育机构、育龄女性受到的隐形职场歧视、隔代育儿激化的家庭矛盾... ... 这些让很多妈妈不得不在生育后选择辞职在家带娃若干年。家庭开销多了,家庭收入却从两份变成了一份,同时错过了职场最佳上升期,而且还更不舍得给自己花钱,这谁受得了?养娃的成本显而易见,这个好补贴,女性为生育付出的机会成本无可估量,怎么补偿?
你倒是给个行的办法?
给德国生育率带来“转机”的是,2007年默娘出台的一揽子促进生育计划,即《联邦育儿津贴和育儿假法》。这个“转机”加了引号,因为它并没有让德国的生育率从低转高。其实,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除了以色列外,所有高度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处于低水平,只是“一般低”和“非常低”的区别。默娘这个政策推出后的五年中,从德国每个女性平均生1.36个娃上升到了1.4个娃——这是德国自东西德合并以来首次站上1.4。
1. 每生一个娃,父母可以获得一共12个月的育儿假,双方自行分配时间。
2. 育儿假可获得津贴,津贴是娃出生前工资的67%(每月上限为1800欧元),这里面包括了母亲八周的产假(100%全薪),另外母亲在分娩前还有法定六周产假(100%全薪)。
3. 如果父母双方都愿意休育儿假,则育儿假可以延长至14个月。
产假期间的津贴,由医疗保险公司和雇主共同承担,产假结束后长达12个月的津贴,由联邦政府拨款,各州政府管理发放。划重点,这部分钱是政府出的血,不是从雇主身上薅来的。如果带薪产假的钱都从雇主身上薅,只能让女性在职场上的境遇更糟糕,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大家都是明白人,雇主不会争着当冤大头的。再重点说说第三条,目的也非常明显,鼓励父亲多带娃。妈妈只能休最多12个月的带津贴育儿假,另外2个月要由爸爸来休,不然这两个月的津贴就相当于放弃了。这么一操作,绝大多数家庭选择了12+2模式,即妈妈休12个月,爸爸休2个月,也就是说,兄弟们刚刚休了个最低消费。苍蝇腿也是肉,休2个月也是休,这个政策显著促进的了父亲休育儿假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5年,德国的父亲休育儿假比例,从21%稳步上升至36%,这为女性的生育意愿也添了几块砖瓦。
还是花钱就能解决了?
给德国生育率带来第二波抬头的政策是2015年的育儿假法加强版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可以同时兼职,兼顾工作和带孩子,这中间的“收入损失”(即全职和兼职之间的工资差),政府给补贴67%。
这个政策是为了增加生娃后父母的就业灵活性,同时减少因照顾孩子带来的收入损失。这也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的德国妈妈,在休完12个月带薪育儿假后,更愿意选择兼职。一周工作20小时(50%兼职),实际上可以拿到50%*67%+50%=83.5%的薪水。一周工作32小时(80%兼职),实际上可以拿到20%*67%+80%=93.4%的薪水。
既分出了更多时间给家庭,收入又没有太明显的缩水,为什么不呢。
很多人会问,爸爸全职,妈妈兼职,外国又不流行老人带娃,那父母两人都上班去了,娃谁带啊?同一时间,默娘开始大力促进儿童托育服务,尤其是0-2岁的托育。哎,搞生育促进政策,还是得女性执政者啊,女人更懂女人。托育的费用,不同州有所差异,但大头都是由政府补贴。(比如饼饼上的公立幼儿园,0-3岁的托班每月费用+餐费一共200块出头)在这一大波配套政策的刺激下,德国的生育率再次被成功刺激,总和生育率和其增长率都明显向上抬头。
当然了,德国的情况很复杂,这里面还有移民政策的影响,这点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就不展开说了。
5. 总结几句
1)发钱可以,但发钱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生育,发钱也促进不了生育。2)发钱的目的是给原本就有生育意愿和条件的家庭在经济上提供补给,因为生孩子真的很费钱。3)养孩子的成本可以补贴,女性为生育付出的机会成本、给自身带来的消费降级如何补偿,这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重点。4)提高父亲带孩子参与度、提高父母双方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完善和规范托育服务,这些都比多给几天产假更靠谱。5)女性休产假的津贴,不能总是从雇主身上薅,雇主又不是傻子。虽然但是,我们也许可以从德国的个例里,总结出一个普适的法则:促进生育率,绝不是出台一堆“三孩家庭奖励xxx”政策那么简单。它需要多方面联动,包括婚姻经济保障、女性社会地位、职场平等待遇、父母工作时间灵活性、托育服务的完善、教育公平化、医疗保障等等等等。给二胎三胎发点小恩小惠,给三孩家庭奖励个自行车,这些哪疼拔哪的提案,我觉得还是歇歇吧,别一通操作猛如虎,生育率反降二点五,那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