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一德国博主,为什么从来不写华德福?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2-11-16

文 | 黛西


1


若干年前,我在德国之声上看到一个报道说,中国已有200+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注:现在的最新数据已翻倍),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以上,德国作为华德福的发源地,对比表示十分费解。

华德福在国内受追捧,这个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前段时间,我写饼饼在幼儿园里被孤立,有个姐妹说,老师的处理方式真好,是什么理念的幼儿园?然后自问自答说,德国幼儿园应该是华德福吧。

去年我写饼饼幼儿园是混龄,也被很多人问,是华德福幼儿园吗?多聊聊这个理念,很感兴趣。
相关文章 | 混龄幼儿园里的奇迹,我终于见识到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觉得心里五味杂陈。
好像一个“好幼儿园”,前面必须有个姓氏,否则就命中注定了它相当凑合。
惭愧地说,虽然华德福是德国人搞出来的(确切说是一个在德国传播理念的奥地利人),但作为一个胸无大志的德国博主,我对它的了解程度可能还不如国内博主们。
从来不写,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觉得自己了解不深,不懂不说。
我和华德福幼儿园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是有次在小树林里散步,枝繁叶茂的绿荫中看到一个幼儿园,不远地方有一片空地,一群娃在林子里和泥巴,在树干后面躲猫猫。
我掏出手机查了下,果然就是传说中的华德福幼儿园。
我肯定不会送娃去,离家太远了,如果我家就在那片林子边上,我可能会考虑。
我身边的德国朋友和华人朋友,很少有人送娃去华德福幼儿园,当然了,这也不说明华德福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私立幼儿园本来就不是德国的主流教育系统。
不过,我倒是真发现了一个事,那些德国人创造出来的理念,在德国通常不会被“用力”宣传。
比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国内凡是教孩子音乐的机构,都会大声强调自己是这个理念,否则生意很难做下去。
而我在德国给饼饼找音乐启蒙课,看了好几个机构,满网站也找不到它是什么理念的,用了站内搜索功能,才勉强在其中一个机构的课程介绍中搜到了这个词,而且只是在犄角旮旯的一个段落的某个句子中“随口”提了一句,不会红字加粗地放在主页上强调。

2


饼饼上幼儿园之前,我也是各种理念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选择离家最近的公立园。

如果问是什么理念,还真有个名字。
德国很多公立园的理念,估计德国家长都不知道,我也是因为写公号才关注到了这些——皮克勒理念(Emmi-Pikler Pädagogik)。
感兴趣的姐妹可以在网上搜一下,不感兴趣的姐妹,我给你们总结一下皮阿姨的四点主张:
——生活护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亲子关系的互动方式,投入情感,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尊重与信任——让孩子参与到照料中,他们能接收到尊重与信任,学习独立与社交技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和价值的。独立与自由——如果在玩耍过程中,我们给予的帮助过多,对孩子的发展反倒是一种阻碍。不干预发展——当娃不会翻身、爬、坐、站、走的时候,大人不要去教他们,而是要提供大量的机会让他去练习,自己感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个“好理念”。
但是,皮克勒理念幼儿园进入中国后,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不像蒙氏园和华德福那样满地开花。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来推测一下原因,皮克勒讲得都很好,但也都很“虚”,没那么有“记忆点”。
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独立自由的探索空间,不干预加速发展——能做到这些的幼儿园绝对是好幼儿园,但没法让家长一眼看出它的“不寻常”啊。
看人家蒙特梭利理念,教具能给你铺满一整个房间,家长去参观,老师指着正在摆弄教具的娃,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这不是玩哦,这是工作”,一下就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华德福也是,在森林里开幼儿园,娃天天一身泥巴带回家,和普通幼儿园就是不一样,家长的钱花得明明白白。
但现实是,国内很多所谓的“蒙氏园”和“华德福园”,对蒙氏和华德福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摆弄蒙氏教具”和“在森林里玩泥巴”。
我甚至听一读者说,她去参观了一个蒙氏幼儿园,园长说考虑到家长担心蒙氏和公立小学不好衔接,为消除家长的顾虑,决定试行“半蒙氏半传统”理念,上午9点到11点蒙氏教育,11点之后恢复传统教育。
我整个人都呆住了,既然都叫“理念”了,难道不是渗透进和孩子相处的每一秒和每个动作?
他们居然可以像水龙头一样,说开就开,说关就关。
与其叫“理念”,还不如叫“卖点”。

3


不只是幼儿园,课外机构也同理。

我上周在一篇文章里说,音乐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好玩,孩子有愉悦的体验,对音乐建立积极正面的联想。

至于什么理念,我个人建议是不用太纠结,毕竟很多机构宣传的理念,其实他们自己也不太懂。

相关文章 | 我一钢琴家朋友净说大实话,颠覆了我对娃学乐器的想法

留言里有个人说,作为前教培人,看到这句笑了,被说中了。

你可能会说,我看过老师的证书,确实通过了教学理念的培训,应该就没问题了吧?

强一点,但肯定不代表“没问题”。

疫情没那么厉害的时候,我带饼饼去试听了一个音乐课,我能感受到老师在音乐教学上很专业,把音乐和肢体结合,让孩子们用各种打击乐器体会音乐的节拍,理念不错。
但是,饼饼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了。
我挺理解她的。
旁听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男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着迷地对着灯光看。
老师说,把玻璃球放回去。
小男孩问,为什么?
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让你这么做。
小男孩当然不服气这样的回答,继续看玻璃球。
当然了,我觉得他只是因为没有得到一个不能这么做的正当理由,而不是故意和老师对着干。
老师提高音量,你再看玻璃球,我就把它没收走了!下课再换给你!
小男孩把球放进口袋,过一会又拿出来对着光看,老师腾地站起身,二话不说就没收了男孩的玻璃球。
那个男孩前半节课特别活跃,虽然时不时走神玩玻璃球,但也跟着老师的进度打拍子唱歌,被没收玻璃球后,他一脸失落地坐那发呆,直到下课。
我知道老师想让所有孩子在课上尽量多接受信息,加入到音乐游戏中去,玻璃球啥时候都能玩,但音乐课一礼拜只有这一小时,浪费在玩玻璃球上就太可惜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是比较负责的老师,其实她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个孩子玩一小时的玻璃球,家长在外面也不知道,她照样可以拿到这节课的学费。
但她不明白,对老师来说,这个玻璃球是让孩子上课走神的“原罪”,但对孩子来说,这个玻璃球可能是他的小世界中最宝贵的东西。
没收玻璃球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损失”,比一节音乐课没好好听的损失大多了。
理念很好,老师在音乐教学上也很专业,但她不懂孩子,不会和孩子相处,当然是个问题。

4


问题来了,理念靠不住,证书也不保险,怎么判断机构和老师好不好呢?

我的标准很简单,观察孩子愿不愿意去,在那待得开不开心。
孩子的感受不会骗人。
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像灌鸡汤,但代入到自己身上就明白了。
你觉得一家公司“好”或“不好”,在这里上班开不开心,和这个公司的企业理念、CEO的经营理念,有关系吗?
可能有间接关系,但关系不大。
更有关系的是,每天和你打交道的人是不是投脾气,你和身边的同事上司关系怎么样,你上完一天的班会不会觉得憋屈。
就是TVB台词里说的,
饼饼的幼儿园也有让我不满的地方。
比如她3岁多的时候,大运动能力差,下楼梯还不太利索,短短几周从楼梯上摔下来两次。
我理解这种事就是会发生的,不是谁的责任,也不说明老师不是好老师。我不满的是,第一次摔下来后,他们没有引起重视加强保护,所以第二次事故很快又发生了。
再比如,她们幼儿园常年人手短缺,每个冬天都会因为“所有老师都病了”临时关门,或者因为某天老师缺席的多,园长一个邮件甩过来,喊全体家长提前接娃回家,把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
我也会和家长们吐槽这些奇葩操作,但是,所有这些不满,都没有改变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幼儿园”。
因为我看到饼饼喜欢去幼儿园,她也喜欢幼儿园的老师。
我之前告诉她,搬家后可能去别的园上学前班,她说,我不去,我只去有Christoph的幼儿园。(Christoph是她班里的一个男老师)
孩子喜欢,这是对一个幼儿园的最高肯定,是永恒的判断标准。
这比幼儿园是什么理念,这个理念多么牛批,园长来头多么厉害,老师多么能歌善舞,教会了孩子多少单词和算术,重要太多了。
和孩子有关的选择,一旦回归养育的初心,很多事都能想通了。
黛西

黛西好物推荐

一出镜就被问链接,它放哪,哪就是儿童房

两年推荐了5次的app马上涨价,我实在坐不住了


你可能还喜欢读

我家的儿童房,现在主要用来堆快递箱

我一钢琴家朋友,颠覆了我对娃学乐器的想法

黛西专辑精选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亲子共读和童书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家里蹲陪玩秘籍
05 孩子心里怎么想    07 养育小事与大事
07 金融女聊点财商    08 宇宙最端正启蒙
09 和你一起变更好    10 这是真实的德国
11 天秤女的收纳术    12 如果你想认识我
点赞“在看”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