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附近(也是我们家附近)的工地里,挖出了二战期间的遗弹。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没炸,500公斤炸药就这么待在地底下,深藏功与名,直到现在。
拆弹前一天,我们从各种渠道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早上9点前要撤离出这片儿。他们公司有个专门给父母们应急的办公室,可以一边带娃,一边工作。本来我心想,让9点前就撤走,专家应该是想早拆早下班。因为还有300多居民拒绝撤离,甚至有宝妈推着婴儿车在散步,警察同志不断开导他们,人间值得。由于那些拖后腿的人,我们在这间办公室里待了一整天。平时饼饼自己玩1小时是没问题的,但一整天都要自娱自乐,她肯定不乐意。下午休息陪她去厕所的时候,我告诉她,妈妈很愿意陪你玩的,但今天确实没法玩,我得工作。为什么?因为大人不只有玩一件事啊,还有很多责任在身上。什么是责任?责任在你身上的哪里?呃。。。。。。为什么xx妈妈可以不工作,陪她去游乐场玩?你为什么不能??。。。。。。。。。
她说的xx妈妈是我们邻居一个华人妈妈,娃和饼饼一般大,生娃后就没有再去上班了,全职在家陪孩子。接到拆弹通知那天,我问她怎么计划,她说队友去公司上班,她带娃去一个室内游乐场玩一天。
这两个娃显然在幼儿园里交流过了,饼饼得出的结论是,“别人家的妈妈”永远那么优秀。想想随时有妈妈陪的娃,再看看这间20平的办公室里被晾了一天的饼饼,我简直就是个后妈。我反而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饼饼看到妈妈工作的状态,认真专注做事的样子。平时忙事业,早出晚归,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经常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xx的妈妈为什么不用上班?老人在耳边吹风说,xxx生完孩子就辞职了,在家专心陪孩子了。网上有人(pua女人)说,事业啥时候都可以开始搞,孩子关键的成长期错过就是错过了。
这么说吧,我工作忙起来也顾不上娃,甚至我的工作是一份“没有下班”的工作,任何时候遇到紧急突发的事,都需要我来兜底。但是,我从没有一刻觉得,由于不能“全职陪娃长大”而委屈亏欠了她。当然了,只要在家,我每天都会分一段时间给娃,和她聊天,陪她做一些特别傻的事,然后放肆地笑和闹。这段时间不一定很长,但一定是全心投入的,忘了手机在哪。在这个前提保证的基础上,我更愿意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事业搞好,视野拓宽,在认知和精神层面上影响孩子。3. 父母做的哪些事情,
我以前做金融的时候,读过一本很有名的经济学书《魔鬼经济学》。里面有一章,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回归分析了一个教育的迷思:
父母做哪些事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做哪些事对孩子的成绩几乎没有影响?我先提醒下哈,成绩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不要过分看重接下来的分析结果。
书里列举了很多事,刨掉一些美国本土化的的因素,我选了10个我们中国父母也会好奇的事。先别着急往下滑,在这块停一下,靠你的直觉猜一猜,以下10件事,哪些事和考试分数相关,哪些事和考试分数不相关?以下是与考试分数无关,或者相关性无法考证的5件事:比如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已经30岁或以上,孩子的成绩普遍更好。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30岁以上的父母心智更加成熟,对孩子的成长准备更充分。这里要说明的是,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是基于一个大样本的数据,说的是一个整体的普遍情况。请不要用“我认识一个妈妈20岁生的小孩学习也很好”,“我认识一对小学学历的父母培养出了清华博士生”的个例来反驳。个例永远都会存在,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具备参考意义。
要再强调一下哦,这个分析有很大的“狭隘性”,因为分析的仅仅是对成绩的影响。比如定期带孩子经常去博物馆,对成绩没有影响,但一定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因为这对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拓展有帮助,只是和“成绩”这个单一的研究对象没有相关性。成绩对人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既不代表未来的收入水平,更不代表生活的幸福感。一些真正决定人生上限的东西,例如情商,社交能力,综合素质等等,这些都不在分析范围内。结论看得差不多了,现在把两组事情放在一起,大家来仔细对比下,有没有发现啥规律?
右边一栏(和成绩不相关),大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使劲”。左边一栏(和成绩正相关),大都是“父母在自己身上使劲”。也就是说,有了孩子后,一切围着孩子转,小时候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大一点带孩子参加智力启蒙计划,再大一些带孩子定期去博物馆,上学后为了孩子搬进高级小区,为了孩子忍辱负重不离婚... … 这些“在孩子身上使劲”的事,对成绩都没有明显影响。比如父母的心智成熟,认真努力对待工作,自己喜欢读书,有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等等。说白了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生活。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每个和我一样想对“兼顾家庭事业”竖中指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一些底气。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而不是给我弹这样的网课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