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得到一位老师真传,但我没有珍惜,现在才发现她有亿点点厉害....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4-10-11

文|黛西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星标公号才能收到图文并茂的推送,不然就是个没有灵魂的小图。

为了咱们不失联,为了黛西还有动力再写三十年,请姐妹们点几下,⭐️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的。

星标完别忘回来!


经常有姐妹抬举我,文章写这么好看,黛西开课教写作文吧。
还不少国内朋友问我,要不要给娃报个作文课呢?作文真的可以教出来吗?
看到这些留言,我想起了高中时候认识的一个小学老师。
好奇怪的关系是不是?
听我慢慢说来。

1. 曾经得到真传,

但我却没有珍惜

从前,我在济南上高中。

高中旁边有个附属小学,附属小学有个重点班,重点班有个语文名师,名师有个很赚钱的副业。
名师就住我家对面,每逢周六周日,窗外就传来小学生说笑的声音,都是去她家上作文课的。
我观察了一下,一组五六个学生,每组学生差不多1小时,从早9点到晚6点,出来一波进去一波,无缝衔接。
据说她的课很贵,一学期上千块,这是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在济南可以说是天价补习班。
她也没做什么宣传,就是靠家长的口口相传做起来,看来真的有两把刷子。
听说后来学生太多,教不过来了,她从学校辞职,专门教作文。
不能说桃李满天下吧,但起码也是盆满钵满的。😂
后来有一次,我得到了这位济南名师的真传。
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和这位名师一起,受邀参加济南教育电视台的一档讲座节目,话题当然就是怎么写好作文。
我这个语文课代表被拉去帮老师们干私活,期间认识了那位名师。
她选了我写的几篇作文,作为在电视台讲解点评的素材。
但当时我听了感觉很失望,没怎么讲写作技巧,张口闭口生活生活的,有点灌鸡汤的感觉。
二十多年后,我自己做自媒体,每天写3000字的“作文”,一写就是四年多。
我这个靠码字安身立命的野生写手,开始慢慢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教作文的老师,一直在强调生活,生活,生活。
如果我当年细细地品一品她那碗鸡汤,也许。。。后来高考作文能多拿10分。😂
当然了,新媒体写作和应试作文不同,而且这个差别不止是亿点点。
比如这篇文章开头,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句式,放在新媒体写作上是俏皮,放在应试作文里是病句。
尽管形式和技巧上不同,但同样是写作,同样写给人看,它们的底层逻辑一定有相通的地方。
连卖鱼和兵法都有相通之处,何况写作和写作呢!

2. 只是“观察生活”,
就错过了生活的五分之四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会苦口婆心地说,要多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好作文。

但是,“观察生活”其实已经局限了写作素材,错过了生活中的五分之四。
观察是用眼睛看,只调动了人类五感中的“视觉”,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饱满,要用套话来凑字数。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位名师给我分享她怎么给学生上课。
无论学生哪个年级,第一节课的第一个写作练习,都是让他们描写一下从小区门口走到老师家的5分钟路。
孩子们都憋不出来啊,5分钟的路,有啥好写的啊,就。。。这么走过来了。
第二次来上课,孩子们带着这个写作任务走这5分钟的路,真的发现了很多东西。
比如小区门口的臭豆腐摊,路边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小草,漫无目的游荡的流浪猫,猫看孩子的眼神。
接下来格局打开,她让学生们调用更多感官,听,摸,闻,尝这5分钟的路。
路过一个住户窗前,厨房里铲子和铁锅碰撞的声音,油锅的滋啦啦声。路过臭豆腐摊,刺激的味道弄得鼻子痒痒。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提着皮包的男人从身边走过,带起了一阵小风。他的神态是什么样的?可能着急去做什么?他让你联想到了谁?
用上全部感官体会生活,5分钟的路也会发现很多可描写的素材。

3. 读绘本时发现素材

我和饼饼读绘本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裕,就会用“多感官体会法”讨论一两幅插画。

这周团的故事绘本中,有一册《一只挖个不停的狗》,拿其中一页当素材举个🌰。
第一次读的时候,娃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没心情在一页上停留太久,这时候按照原文读就行了
第二三次读,娃对很熟悉故事情节了,可以尝试引导娃调动多感官,讨论下这只靴子。
掘哥挖出的这个靴子,是啥样的?(视觉)穿着这个靴子走路,可能会发出什么声音?(听觉)这个靴子摸上去会是啥感觉?(触觉)掘哥闻了闻靴子,作出了什么样的表情?你觉得是为什么?(嗅觉/味觉)最后还可以再加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什么人丢的靴子?(联想)

每次和饼饼这样讨论绘本里的某个插图,她的回答都会有一两个让我意外。

比如“摸上去啥感觉”这个问题,我能想到的就是“软的”或者“硬的”这种描述。
她用手指在插画的靴子上,和真事儿似的摸索了一会儿说,“软的,有点湿,使劲按一下就扁了,弹不回来了。”
再比如“是啥样的”这个问题,我能想到的就是“很旧”,“很脏”,“前面开口了”。
她不仅说出了这些,还联想到说,“就像在巴黎路边看到的一个很穷的人(乞丐)穿的靴子”。

4. 要具体,不要套话

很多姐妹说,黛西的文章能读进去,很接地气。
你们是没见过我以前的文章。
在写公号之前,我写了快10年的博客,没有几个观众,但包袱却很重,喜欢堆砌华丽的词藻,认为那样显得很有文采。
那时候,我会给一个名词用七八个四字成语做定语,打造一种“我可以驾驭复杂文字”的高级感。
当时还喜欢拽一些大多数人没听过的生僻成语,霁月光风啊,泓峥萧瑟啊这种,或者刻意地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营造一种“腹有诗书”的印象。
现在回过头看,就知道那时候为什么没有观众了。
因为真的观不下去。

当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具体”感受,缺乏对一件事的透彻理解,就会喜欢用华丽的词去掩盖这些短板。
读文章的人,无论是读者还是阅卷老师,他们都是人。
人都有一个简单的心愿:听人说人话。
他们没有兴趣费半天劲,揭开这些词藻,看它底下盖的主题是什么。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布置作业,让摘抄范文的好词好句,目的是在以后作文中“借用”。
不知道今天的老师还会不会要求学生这么做,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操作挺危险的。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和运用场景,就会写出“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祝福爸爸万古长存”这样的句子。
如果借用的词句水平,明显高于自己文章的整体遣词造句,会让人觉得这些句子无法“融”进文章,显得不伦不类。
另外,一些被滥用的四字词语,不仅不会给作文加分,反而让人觉得词汇贫乏,空洞。
比如炯炯有神啊,浓眉大眼啊这类,除非是小学低年级的作文,否则会让人感觉不够具体,缺乏画面感。
你看张爱玲在《第一炉香》里,描写乔琪乔的长相那句话:
“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清光,一闪又暗下去了。”
乔琪乔其实就是典型的“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长相,但这种详细具体的描述,比四字词语更加打动人。
写出这样的句子,不是光靠技巧,你还得见过早稻田,见过稻子下的水的清光。
这些都是参与生活、体会生活才能捕捉到的,不是上几节作文课,在本子上抄几个好词好句就行了。


5. 突如其来的升华

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经验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说人话就是,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
学习作文也一样,不能就文作文,要到生活中广泛涉猎,拓宽眼界,参与生活,体会生活。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平日连生活的机会都不给孩子留多少,日程表上有点儿空就塞个补习班进来,那么我觉得就没必要上作文课了,浪费钱。
学再多的写作技巧,没有对生活的“具体体验”,怎么写都是空洞的。
良好的作文需要技巧,优秀的作文需要生活——这碗鸡汤值得细品。
黛西
📍🛒 黛西好书推荐
🍪 一套书让娃和娃爹连门都不想出了,简直要造反....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悟透了,压死婚姻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一根又一根稻草

🍪 撩了ChatGPT一晚上,我发现真正细思极恐的是这件事

🍪 一路卷进德国小学的牛娃,一开学就被校长泼了冷水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赋一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