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工作站助力地方发展!他们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教育之江 2021-10-14


       2018年,省教育厅党委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示范群“双百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105个特色品牌和60个示范群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项目。(全名单戳这里


       近日,“教育之江”双微开设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项目专栏,聚焦这些特色品牌和示范群的亮点实招!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衢州学院如何打造经济提升与人才培养双平台~


博士企业工作站


△  衢州市首家博士工作站授牌成立


 1月19日一大早,衢州学院吕亮博士走到衢州至常山的快速公交站乘坐公交,每周末,他都要到常山科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及附近的其他合作企业中,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并推动企业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很多时候他还要带着自己的博士团队及学生一起奔赴企业。


 这是自2017年5月,吕亮领衔的博士工作站在常山新润新材料成立后,吕亮每周的日常,这也是衢州市首个政企校共建的博士工作站。这样的日常,在衢州学院,不仅是吕亮的日常。


△  视频:衢州市首家博士工作站

 2017年5月开始,衢州学院、衢州市委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政校企共建博士工作站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给平台、给政策、给任务,以项目化方式运行。目前已建设博士工作站36家,签约项目38项,横向项目经费951万元,遍布衢州所有县(市、区),服务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氟硅钴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纸、新能源、大数据物流、美丽乡村建设等。


提升经济效益

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


△  衢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张学东

调研博士工作站建设情况

 “有了博士工作站,我们对企业加快发展信心十足。”“科润新材料”副总郑红朝说道。“科润新材料”成立于2009年,2016年产值5千余万元,主导产品紫外线吸收剂UV-P,1000吨的年产能为国内最大,产品远销美日法德等国,并打入国际知名公司采购体系。而放眼全国,产品市场需求在25万吨以上,但种类繁多、竞争激烈,企业便想借“智”降本提质,进军高端市场。


 借“智”降本提质的愿望,在博士工作站成立后逐渐实现。吕亮博士,是衢州学院化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他的博士工作站里,还有1名副教授、3名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和8名本科生。一年多来,吕亮博士团队不断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他们与“科润新材料”合作开发的连续重氮偶合工艺,投产后产值将超过5个亿,带来经济利润5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衢州学院目前的博士工作站产生经济效益达1亿2千万元。博士工作站不仅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据初步统计,一年来,共帮助企业获得各类项目21项(共计440万元经费)、申请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研发新产品(文科项目成果)23项。


科研更加“接地气”

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 赵亚婷博士工作站团队

在企业做实验


 博士工作站不仅实打实地为区域经济效益的发展提供强力的助益,更是对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博士工作站的模式,让我们的科研更加‘接地气’了,根据企业及地方需求‘定制科研’,我们深入企业,与他们‘同频共振’,效益较以往放大了十倍不止。”吴宁的博士工作站在2018年12月成立,专门研发数字空间范畴,在他看来,精准对接,让博士沉下去,进车间、察实情,问需求、听意见,把问题摸上来,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是博士工作站的核心工作。


 成立博士工作站以来,“企业出题、博士解题”,由地方建立企业需求库,学校建立博士人才库,精准对接、双向认领。据统计,衢州学院一年来择优选派33名博士领衔进驻企业,开展38个项目研发,111名教师参与,进企1457人次,其中化材学院的赵亚婷博士吃在企业、住在企业、干在企业长达半年。


 博士工作站带来的不仅是科研的“接地气”,连人才培养也更“接地气”。在“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运作方式下,工作站组织学生进企1193人次,赴企实习锻炼294人次,一年来,参与博士工作站建设的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多个奖项上斩获无数。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和生产等环节的实践,对该领域及建站企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留在建站企业继续工作。2018年,有9名博士工作站团队学生就业于建站单位。


政企校三方共建

打造经济提升与人才培养双平台


△ 邓小雷博士带领博士工作站的学生

开展技术研究

 “服务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养新技术应用人才,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建设的核心。衢州学院博士工作站的平台建设,将培养出更多更能适应地方和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衢州学院校长谢志远表示。


 说起博士工作站的初步成效,谢志远认为,与其政企校三方共建的性质密不可分。“这确保了博士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与企业一起开展技术对接,新产品研发。” 谢志远介绍,在平台上,除利用好学院科研设备外,企业还提供研发场地、设备和办公设施;在政策上,由政府、学校分别为工作站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团队在企业工作时间,折合成教学工作量,学生则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考核,经三方考核验收,学校在评职称评优,政府在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平台)评选中给予优先;在任务上,工作站至少承担一项不少于20万元研发经费的合作项目,每年承担8名以上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指导,为企业培养3名技术人员等。


 “博士工作站的探索,充分发挥创新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了企业新技术创新应用和人才培养,打通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以人才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人才资本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赢。”谢志远表示。

往期回顾


本期责任编辑:俞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