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该如何“慧眼识陷阱”?

小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04-06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海量的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难辨真伪。


比如,有一个词很流行——智商税。通俗地讲,就是花冤枉钱:从去年广受讨论的“量子波动速读班”到各种酵素减肥;从气功大师的养生法到各类保健品的骗局……


被收智商税的人不在少数。


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每天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涌入我们的视线,其中不乏各种谣言:喝茶可以预防新冠肺炎;酒精遇到84消毒液会让人瞬间死亡……


实际上,这些都是“伪科学”:表面上说的头头是道,还会罗列很多看似很有道理的论据,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往往“一戳即破”


被这些“伪科学”欺骗,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缺乏“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所言,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去用“系统一",也就是直觉思维下结论,而很少能够用“系统二”,即理性思维去反思。


如何具备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呢?


在心理学经典——《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思维》一书中,作者以如何辨别伪心理学为目的,道出了培养“科学思维”的路径。

▲点击封面,限时优惠



01

可证伪性:

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水岭


1793年,一场严重的流行病——黄热病袭击了美国费城。



一名叫本杰明·拉什的医生,承担起治疗的重任。拉什信奉一种“放血”疗法:一旦患者有发烧的症状,通过用手术刀放血或水蛭吸血的方法让血液从身体中排出。


然而,经过拉什的治疗,有些病人并没有好转,反而还死掉了。


这被很多人诟病:大家觉得放血本身比黄热病更危险。


但拉什却对自己的方法很有信心,他认为,如果病人情况好转,就说明放血疗法的有效;如果病人死亡,他就解释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任何治疗都不能起作用


乍一看,拉什的观点似乎没有毛病,但仔细想就会发现,他的观点根本无法得出他的“治疗方法无效”这一结论。


这就是典型的“怎么说都有理”。


这种怎么说都有理的特质,科学术语就是不可证伪(不存在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


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思维》中举了一个不可证伪的例子,以说明不可伪证的荒谬性:


我发现大脑里住了两个小精灵,它们有能力控制大脑许多区域的电化学过程,简单地说,它们基本控制了一切事情。但是有一个问题阻止我们看到它们,那就是小精灵有能力发现任何对大脑的入侵(外科手术、X 光、核磁共振等),一旦觉察到有人在探测它们,它们就会消失。 


拥有正常逻辑的人都知道“小精灵”并不存在,但类似无法证实的伪科学却大行其道:比如无处不在”鬼神论“。


可证伪性(可以被证明是错的),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比如,“所有树叶都是绿色的”,这句话就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如果找到一片其他颜色的树叶,就能说明这句话是错的;“所有的恒星都需要核反应”,这句话也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如果找到一颗不用核反应的恒星,就能证明这句话是错的。


下次再听到有人向你阐述某个理论或拿某个术语来解释原因,可以先问他一个问题,这个解释有没有可能是错的?什么情况下能证明它是错的?犯错的概率有多大?

因为只有可被证伪,才能去伪存真。



02

巴纳姆效应:

破除迷信,从客观认识自己开始


1984年,心理学家弗拉做了一个实验:


他给所有学生做了一项人格测验,然后,根据该结果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实际上,他所谓的“人格特征”是装模做样的,而他最后给学生的分析结果也是一模一样的一段话:


“你祈求受到他人的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体而言,你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的潜能,但尚未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怀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会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这段话其实是弗拉从关于星座、性格等的小册子中摘录下来的,和真正所谓的“人格测试”毫无关系。


但是,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段描述完全符合自己的特性


弗拉的这项研究表明:泛化的个性总结是对自己准确而独特的描述


这就是弗拉效应,也被称为“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巴纳姆效应就是我们对于手相、星座、算命等深信不疑的基础。


比如,星座书里写道,“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又富有爱心”,假如你是这两个星座,你可能会觉得好准啊。


但是我们把描述星座的词语总结一下,你会发现“理性”、“感性”、“爱好自由”这些词语其实适合很多人。


而且,如果这些空洞的、放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可能正确的形容词还是褒义词的话,那人们就更倾向于往自己身上套用了。


也许你会说像占星术、算卦这样的伪科学只是一种娱乐自己的方式,其实无伤大雅,但就是大多数人的这种想法,为伪科学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基思·斯坦诺维奇看来,人们总是倾向于不考虑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花时间去做一件事,你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时间、当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金钱,你就没有钱去做其他事了——你失去了让钱花在其他地方的机会。


同时,也警示我们,面对看上去和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对自己的判断慎之又慎



03

别拿相关当因果:

学会理性思考,把握事物逻辑


统计学中有一个经典例子:一年365天里,在美国所有的海滩度假区,冰淇淋卖的越多,溺水人数越多


我们能否说,“吃冰淇淋”是导致人溺水的原因?


这个荒谬的结论就是错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


而真实的情况是:气温越高,吃冰淇淋的人越多,游泳的人也越多,这样溺水的人就会增长。


相关性不是因果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这个例子中,C是气温,A和B分别是游泳人数和溺亡人数,可以看出,A与B 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这就是典型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


今年3月疫情期间,有人在网上说武汉、大邱、东京、西雅图都是以樱花出名的城市,又都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城市,因此推断出这次疫情的中间宿主是樱花。



这种把相关当做因果的结论让人啼笑皆非。


在《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中,基斯·斯坦诺维奇提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20世纪初的时候,很多美国南部的民众都死于一种奇怪的病——「糙皮病」。专家们经过调查发现,患者的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于是他们推测,这种病的病因在于糟糕的卫生环境,并通过患者的排泄物,也就是污水进行传播。


而他们也正好找到了许多证据来印证这个猜想,比如,住在城里的人就不会得糙皮病,因为他们的污水处理系统非常的完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名叫做约瑟夫戈德伯格的医生,在展开了许多研究后,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糙皮病和营养不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卫生条件的好坏和糙皮病只具有相关性,因为,卫生条件好的一般不愁吃穿,而卫生条件差的不仅没法处理污水,同时还吃不饱,这就使得他们营养不良,从而引发了糙皮病。


戈德伯格的观点遭到了许多专家的反对,因为他并没有确定的证据。那现在卫生条件和营养不良则都属于糙皮病的成因,那么,究竟谁才是对的呢?


戈德伯格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鼓起勇气,和家人一起吃下了患者的排泄物(与排遗物,也包括鼻涕和痰),结果他们并没有得病,而这直接证明了糙皮病并不是通过患者的排泄物来进行传播的。那么,糙皮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戈德伯格找来了一些自愿参与实验的人,并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故意让他们营养不良,而另一组则保持均衡饮食,结果表明,营养不良的确导致了糙皮病,而卫生条件并不是糙皮病的原因


这些其实都告诉我们,当我们发现两件事情看起来「相关」时,可以提醒一下自己,相关并不等于因果,并仔细想想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很多披着“科学”的外衣的事情欺骗,也更容易识别信息的真伪。



在《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思维》中,作者基斯·斯坦诺维奇给出了科学的三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特征:


 01.它是系统实证主义的运用。也就是说,是通过系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02.它是可公开验证的知识。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之前,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我认识一个隐居的名医,但不能透露他的秘密”“我有朋友传给我的图片,但不能公开”这种普通人听起来正常的话,用科学的标准来看,是极其荒谬的,毫无价值的。


 03.它是对可解决问题的细查。科学处理的是可解决的、可具体指明的问题。它不关心玄而又玄的问题,也不承认它们是科学。


他用这三个要素,带领我们不停识别出各种流行的伪心理学,并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批判思维。


基思·斯坦诺维奇的正确策略,及其清晰、流畅、对业余者友好的写作才能,使他的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广受欢迎。自1983年出版以来,这本书一直被视为心理学入门佳作,被全球300多所教育机构采用,他自己也在2012年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终生成就奖得主。


连岳在推荐这本书时写道:


这本书不仅仅是心理学入门佳作,更是科学思维、幸福人生的入门佳作。伪心理学,及其一切伪科学,不是玩一玩,无伤大雅那么轻松,它占用你的心智资源,消耗你的时间,玩得多了,变成你的观念,那你的观念与行为也是伪的,你像被巫术操控的傀儡,无法自我进步,毁掉一生都有可能。”


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批判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做信息时代的盲流


▲点击封面,限时优惠


往期好文


《隐秘的角落》: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让他们走向了恶的深渊?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我活了88岁,总结为一个字

致父母:当你老了,请换我来守护你

疫情爆发的隔离期,他们意外走上了人生巅峰,是因为……

人生关键时刻,如何做出选择?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吴军:预防疾病,远比治病重要得多

这次疫情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

社会阶层真的已经固化了吗?

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