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问个刺激的问题:2021年已经过去将近四分之三了,你年初立下的flag兑现了多少?哦,对不起,或者说:你还记得它们吗?而我就不一样了,不要说年初的老flag,就算是上个月的鲜flag,也都早就抛之脑后了。(倒也没什么光荣的)所以你说flag是什么?曾经以为它是成功道路上的锦旗,宣扬着我们的战绩;后来才发现它只是一片尘埃,一阵风吹过,就落在了书架上,笔记本上,瑜伽垫上,健身卡上……世界上最可悲的人是“废人”,更可悲的是“积极废人”。做计划时:“从明天起,每天早起一小时,背30个英文单词,三个月就能背到3000个了,未来可期!”“从明下周起,每周读一本书,输出一篇读书笔记,生活不会辜负默默努力的人。”“这个假期绝不熬夜,晨起跑步,上午看书,下午做练习题。谁也别拦我,老子要弯道超车!”执行时:“Timi~”“男主好帅!甜甜的爱情什么时候轮到我?”“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博主好搞笑,哈哈哈哈,头给我笑掉。”当代年轻人,体育没多好(热衷葛优瘫),但数学倒是不错,尤其最懂“四舍五入”。比如:买书了,四舍五入等于看过了;报网课了,四舍五入等于新技能get;买瑜伽垫了,四舍五入瑜伽水平两年起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正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躺平,又没完全躺平;热血,又不完全热血。生活平淡无奇,唯有flag常立常新。每一个新计划的出炉,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动力满满,但没过多久,我们就会陷入苦苦的毅力支撑……或者干脆不支撑。努力的人陷入了“无效努力”看不到希望,不努力的人安慰自己“很轻松”。聪明人都已看出这是一场困局,而只有认知觉醒的人早已悄悄做出改变。畅销书《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领悟到:相比毅力驱动,运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效果更好,它不仅更有可能带领你实现目标,还会培养你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成就幸福人生。他在新书《认知驱动》中说到: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彻底了解了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的本质后,才能彻底走出反复尝试而徒劳无功的困境。▲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01为什么我明明很想努力,却总是坚持不下去?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成长陷阱。一旦我们看清这个陷阱,就可能省去数年摸索时间,让自己远离沮丧和绝望,更靠近幸福和成就。那就是:我们通常只关注“内向成长”而忽视“外向成长”。所谓“内向成长”就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令自己受益;而“外向成长”则是指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目的是令他人受益。你可能会疑惑,成长是自己的事,为什么还要考虑让他人受益?不是说“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吗?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期。如果一门课只需要听课看书,期末不考试,你的学习成果如何?如果一门课期末考,月末考,甚至每天课后也要小考,你的学习成果又会如何?所以,内向成长就像不需要考试的学习,学的好坏都不打紧,没人监督,没有反馈,只要自己认可就行。而外向成长,则会以一定的产品(作品)为“载体”不断收到外界反馈,如老师的评卷,读者的留言等。持续的反馈,激励持续的行动。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听到铃声就知道食物要来了,于是分泌唾液;而后者则像你家养的小猫咪,每当它卖萌翻肚皮你就喂它零食,久而久之它想吃美食就倾向于更多地卖萌翻肚皮,而当它挠破沙发,你就惩罚它打它屁屁,慢慢地它也会懂得不能挠沙发。底层的心理规律具有强大的驱动力。由奖励和惩罚两条线左右操纵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人类的身上同样适用。希望增长的行为就伴随正反馈(奖励),希望减少的行为就伴随着负反馈(惩罚)。顺便说一句,如果正负反馈不定时出现,效果可能会加倍。周岭在《认知驱动》中一语道明: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甚至三个月。回过头来,反观我们自己,读书不少,却从来不写读书笔记或发给他人接受反馈;一直在默默学绘画,却很少用作品去创造、去展示;一直在学习乐器,却永远羞于在他人面前演奏……没有任何正负反馈,仅仅机械地完成每日任务清单,这样的活动不仅很难靠毅力坚持下去,而且久而久之人们会怀疑自己忙碌的意义。(也有一些个人爱好,是我们不想与他人分享,只用于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这种不期待成果的活动,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生命有限,不要用尽全力却做了一个“积极废人”。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值得更好的反馈,你接收的每一个反馈都应当促使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02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那些明明能力与我们相当甚至不如我们,但却取得一定成绩的人不屑一顾。“哼,TA会的我都会,为啥TA就赚得盘满钵满?”“就这?搁我我也行,凭啥我就得不到认可?”……如果你也会有这样的心理,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柠檬精”,或许你只是没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价值规律。《认知驱动》中,作者周岭讲述了自己通过“价值规律”灵光一现领悟的一个关键认知:“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假如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别人自然很难去关注你,支持你。不要抱怨别人“势利”,因为不平衡的关系,不会长久,这就是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那个被你“不屑一顾”的人,或许和你一样拥有10分的能力,但是TA释放了9分令他人受益,而你只释放了2分。对他人而言,你们的价值只会被以9分和2分定义。所以,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如果你读过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一书,此时一定有一个词在你脑海中呼之欲出,那就是“利他”。稻盛先生超半个世纪的经营生涯从无败绩,一生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还在78岁高龄时扶大厦于将倾,实现了仅用一年拯救日航的奇迹。当他站在耄耋之年回首一生,却只将人生的智慧凝结为一句话——“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可见“利他”二字分量之重。多年以前稻盛先生曾出手拯救了一家陷入经营困境的风险企业,没想到收购后发现这家企业有一个思想偏激的工会组织。工会成员们不好好工作,把热情都放在了“工人运动”上,多次提出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便通过发传单、开高音喇叭等方式极力诽谤污蔑京瓷公司及稻盛和夫本人。然而,稻盛先生却不吐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为员工,拼命提升企业效益。不久后这家公司便开始盈利,员工也在工作中收获了自豪感。十几年后,京瓷又吸收合并了一家复印机企业,并任命曾经污蔑过他的公司的原厂长为新公司的首任社长。“厂长”心怀感恩,不久后,这家新公司业绩大幅提升,为京瓷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稻盛不禁感慨:“我一心行善,拼命努力,然后因缘际会,好的结果又回到了我身上。”作者周岭深受稻盛和夫先生影响,他坚信“利他”就是最好的人生。于是,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开设了问答专栏,免费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很多人在接受帮助后都会问他:为什么你愿意花时间无条件帮一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解答问题呢?周岭一开始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自讨苦吃,但是他坚信只要有利于读者成长的事,就值得去投入精力。事实证明,现实没有辜负他的善意。他在与读者的深入交流中,既帮读者解决了难题,又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真实故事,掌握了人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手资料,这也使他的文章更加能够深入人心。利他的结果就是利己。流程管理专家金国华曾说: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给你。当你抛弃“急于求成”,抛弃“功利和利己”,满怀诚意的为他人尽力,最终你会发现好运正在悄悄贴近你。#03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如果以上内容令你有所启发,那么恭喜你已经拥有了一个0。如果你读完这本书感到恍然大悟,那么恭喜你可能拥有了很多个0。但别忘记,只有行动才是你成事的1。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关于如何“做到”,在《认知驱动》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