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小石头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11-26


问个刺激的问题:


2021年已经过去将近四分之三了,你年初立下的flag兑现了多少?哦,对不起,或者说:你还记得它们吗?



而我就不一样了,不要说年初的老flag,就算是上个月的鲜flag,也都早就抛之脑后了。(倒也没什么光荣的)


所以你说flag是什么?曾经以为它是成功道路上的锦旗,宣扬着我们的战绩;后来才发现它只是一片尘埃,一阵风吹过,就落在了书架上,笔记本上,瑜伽垫上,健身卡上……


世界上最可悲的人是“废人”,更可悲的是“积极废人”。


做计划时:


“从明天起,每天早起一小时,背30个英文单词,三个月就能背到3000个了,未来可期!”

“从明下周起,每周读一本书,输出一篇读书笔记,生活不会辜负默默努力的人。”

“这个假期绝不熬夜,晨起跑步,上午看书,下午做练习题。谁也别拦我,老子要弯道超车!”


执行时:


“Timi~”

“男主好帅!甜甜的爱情什么时候轮到我?”

“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博主好搞笑,哈哈哈哈,头给我笑掉。”


当代年轻人,体育没多好(热衷葛优瘫),但数学倒是不错,尤其最懂“四舍五入”。比如:买书了,四舍五入等于看过了;报网课了,四舍五入等于新技能get;买瑜伽垫了,四舍五入瑜伽水平两年起步……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正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躺平,又没完全躺平;热血,又不完全热血。生活平淡无奇,唯有flag常立常新。


每一个新计划的出炉,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动力满满,但没过多久,我们就会陷入苦苦的毅力支撑……或者干脆不支撑。努力的人陷入了“无效努力”看不到希望,不努力的人安慰自己“很轻松”。聪明人都已看出这是一场困局,而只有认知觉醒的人早已悄悄做出改变。


畅销书《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领悟到:相比毅力驱动,运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效果更好,它不仅更有可能带领你实现目标,还会培养你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成就幸福人生。


他在新书《认知驱动》中说到: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彻底了解了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的本质后,才能彻底走出反复尝试而徒劳无功的困境。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01

为什么我明明很想努力,

却总是坚持不下去?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成长陷阱。一旦我们看清这个陷阱,就可能省去数年摸索时间,让自己远离沮丧和绝望,更靠近幸福和成就。


那就是:我们通常只关注“内向成长”而忽视“外向成长”。


所谓“内向成长”就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令自己受益;而“外向成长”则是指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目的是令他人受益。


你可能会疑惑,成长是自己的事,为什么还要考虑让他人受益?不是说“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吗?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期。如果一门课只需要听课看书,期末不考试,你的学习成果如何?如果一门课期末考,月末考,甚至每天课后也要小考,你的学习成果又会如何?



所以,内向成长就像不需要考试的学习,学的好坏都不打紧,没人监督,没有反馈,只要自己认可就行。而外向成长,则会以一定的产品(作品)为“载体”不断收到外界反馈,如老师的评卷,读者的留言等。


持续的反馈,激励持续的行动。


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听到铃声就知道食物要来了,于是分泌唾液;而后者则像你家养的小猫咪,每当它卖萌翻肚皮你就喂它零食,久而久之它想吃美食就倾向于更多地卖萌翻肚皮,而当它挠破沙发,你就惩罚它打它屁屁,慢慢地它也会懂得不能挠沙发。


底层的心理规律具有强大的驱动力。由奖励和惩罚两条线左右操纵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人类的身上同样适用。希望增长的行为就伴随正反馈(奖励),希望减少的行为就伴随着负反馈(惩罚)。顺便说一句,如果正负反馈不定时出现,效果可能会加倍。


周岭在《认知驱动》中一语道明: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甚至三个月。


回过头来,反观我们自己,读书不少,却从来不写读书笔记或发给他人接受反馈;一直在默默学绘画,却很少用作品去创造、去展示;一直在学习乐器,却永远羞于在他人面前演奏……没有任何正负反馈,仅仅机械地完成每日任务清单,这样的活动不仅很难靠毅力坚持下去,而且久而久之人们会怀疑自己忙碌的意义。(也有一些个人爱好,是我们不想与他人分享,只用于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这种不期待成果的活动,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生命有限,不要用尽全力却做了一个“积极废人”。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值得更好的反馈,你接收的每一个反馈都应当促使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02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那些明明能力与我们相当甚至不如我们,但却取得一定成绩的人不屑一顾。


“哼,TA会的我都会,为啥TA就赚得盘满钵满?”

“就这?搁我我也行,凭啥我就得不到认可?”

……



如果你也会有这样的心理,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柠檬精”,或许你只是没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价值规律


《认知驱动》中,作者周岭讲述了自己通过“价值规律”灵光一现领悟的一个关键认知:“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假如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别人自然很难去关注你,支持你。不要抱怨别人“势利”,因为不平衡的关系,不会长久,这就是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


那个被你“不屑一顾”的人,或许和你一样拥有10分的能力,但是TA释放了9分令他人受益,而你只释放了2分。对他人而言,你们的价值只会被以9分和2分定义。


所以,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如果你读过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一书,此时一定有一个词在你脑海中呼之欲出,那就是“利他”


稻盛先生超半个世纪的经营生涯从无败绩,一生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还在78岁高龄时扶大厦于将倾,实现了仅用一年拯救日航的奇迹。当他站在耄耋之年回首一生,却只将人生的智慧凝结为一句话——“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可见“利他”二字分量之重。


多年以前稻盛先生曾出手拯救了一家陷入经营困境的风险企业,没想到收购后发现这家企业有一个思想偏激的工会组织。工会成员们不好好工作,把热情都放在了“工人运动”上,多次提出不合理要求,被拒绝后便通过发传单、开高音喇叭等方式极力诽谤污蔑京瓷公司及稻盛和夫本人。然而,稻盛先生却不吐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为员工,拼命提升企业效益。不久后这家公司便开始盈利,员工也在工作中收获了自豪感。


十几年后,京瓷又吸收合并了一家复印机企业,并任命曾经污蔑过他的公司的原厂长为新公司的首任社长。“厂长”心怀感恩,不久后,这家新公司业绩大幅提升,为京瓷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


稻盛不禁感慨:“我一心行善,拼命努力,然后因缘际会,好的结果又回到了我身上。”


作者周岭深受稻盛和夫先生影响,他坚信“利他”就是最好的人生。于是,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开设了问答专栏,免费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很多人在接受帮助后都会问他:为什么你愿意花时间无条件帮一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解答问题呢?


周岭一开始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自讨苦吃,但是他坚信只要有利于读者成长的事,就值得去投入精力。


事实证明,现实没有辜负他的善意。他在与读者的深入交流中,既帮读者解决了难题,又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真实故事,掌握了人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手资料,这也使他的文章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利他的结果就是利己。


流程管理专家金国华曾说: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的所有付出和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给你。


当你抛弃“急于求成”,抛弃“功利和利己”,满怀诚意的为他人尽力,最终你会发现好运正在悄悄贴近你。


#03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

对他人有用的事


如果以上内容令你有所启发,那么恭喜你已经拥有了一个0。如果你读完这本书感到恍然大悟,那么恭喜你可能拥有了很多个0。但别忘记,只有行动才是你成事的1。


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关于如何“做到”,在《认知驱动》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建议:


 顶级的生活是创造 


或许你不曾注意,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是分层的。



我们每天拿手机刷别人拍的小视频,阅读公众号文章,听音乐,或外出享受厨师制作的美食……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在消费别人生产或创造的东西,我们此时身处消费层;而在此之上,我们每天的工作,如在工厂制造汽车,在书店销售图书等,则属于生产层;最高的是创造层,如音乐家作曲、作家写书、画家作画、工程师开发新软件、创业者开办新公司……他们生产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自己和他人有着长期价值的东西。


吴军曾说:“人类幸福感的本源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的传承;另一个就是影响力。”换言之,就是我们生物意义上的孩子,以及精神意义上的“孩子”——作品。


如果长期处于消费层,我们的状态就容易变得“混吃等死”,因为消费层的生活不需要目标,享受就好;生产层虽然有目标,但是来自于外界的牵引,一旦牵引消失,人们就会不知所措;只有基于内在目标的“创造”,才能使人主动追求生命的价值并长期持续下去。


当我们的作品被让他人认可,如原创文章被大量点赞,原创歌曲被众人传唱,原创服饰设计被广大消费者穿戴……我们一定会持续处于巨大的正反馈中,于是更加亢奋地投入到新的创造中。


如果以前你在创造层的投入几乎为零,那从现在起开始调整,把自己的时间精力从消费层和生产层慢慢转向创造层,不久以后,你的生活定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复制”为你带来无限可能 


复制是作品的嫁衣,是价值的放大器。


这个世界上,有人拿着“税后收入”,有人拿着“睡后收入”。税后收入者只有占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工作才能获得报酬,而睡后收入者通过一个或几个广为传播的优质作品,即便进入梦乡时,作品依旧在替他传播价值从而创造收入。如一首动听的歌曲无论何时都有人收听或传唱,一本好书即使深夜也有人下单购买……


一个好的作品或产品,不仅在时间上为原创者带来持续名利,更会在空间上实现指数级传播,令更多接收者获益。


稻盛和夫先生在自己的经营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心得后,便创办了“盛和塾”无私向中小企业主传授自己的经营哲学,影响了数万名经营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他人提供可复制的价值,才是顶级的利他。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这是一本实践之书。它来自于作者的学习和醒悟,证实于作者的亲身实践,最终经深刻思考整理落于笔端。希望拿到此书的你,从始于笔端的相识,然后努力实践,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觉醒,去“做”,去行动。抱有利他之心,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实现自身的价值。



《认知驱动》和《认知觉醒》两本姊妹篇共阐述了49个概念,这些概念如棋子,看似孤立,实则可以幻化出各种棋局,帮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困局。


书中作者摒弃一切不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力求每个章节都追求底层,砍掉废话和无意义的插图,以及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同时,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使人情绪从浮躁归于平静,认知从混沌变得澄澈。


针对成长中的困惑,作者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亲身实践、深入思考与总结,雕琢语言文字,输出一个个如珍珠般宝贵的底层规律,希望这些流动于纸墨的智慧能够开启你的认知驱动力,帮你变“无效努力”为“有效努力”,遇见更美好的人生。


古语有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从今以后,你的那些发乎于心的flag,可要牢牢地支棱起来啦~


推荐阅读


▲点击封面,进入购买界面

《认知驱动》


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一个人最终的成长也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内心强烈希望变好,行动也非常努力,却始终无法做成事情,这背后的原因通常是缺少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


本书将通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义。


从“习惯养成”到“技能培养”,从“对内输入”到“对外输出”,从成为“更好的人”到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你为什么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成年人的崩溃无处安放?试试离开地球,去外太空静静

俞敏洪对话赵林教授:为什么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瘟疫爆发的隔离期,他们意外走上了人生巅峰,是因为……

《隐秘的角落》: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让他们走向了恶的深渊?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该如何“慧眼识陷阱”?


最好的自律,就是在舒适区的边缘疯狂试探


点「在看」,给小悠加鸡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