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自信:本质属性与力量之源

2017-08-04 冯鹏志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一个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一个国家要想站在世界高峰,也一刻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文化自信”重要思想,从总体性高度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的新建构新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深化,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格局新境界。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共同经历非凡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历史中确立起来的包括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理念自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文化心性,开拓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道德自信,维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团结统一、泱泱大国的伦理秩序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自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矗立起卓越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和中华格局。
  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生息繁衍、超越突破、融合交流、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天地境界。理念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天下理念、大同追求和知行观念;道德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刚毅朗健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荣辱观念;人文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理想抱负、进取精神、教化观念、博大胸怀和生活理念。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昂扬而现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诠释着“中国特色”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同5000多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相融合,既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积极塑造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与先进特征,从而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和雄浑的历史脉络之中,显示了“中国特色”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文化自信,正是对“中国特色”本质属性的根本诠释。
  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实现全民族思想解放、坚持全面改革发展、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并奋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实践进程,不仅现实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历史进步路径,而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先进特征。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正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道路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
  中国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理论的新建构新发展,又塑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形态。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正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理论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
  中国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中国制度及其发展完善的历史使命,努力推动中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仅推动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不断显现、潜力不断发掘,而且推动了其文化本质的实践显现和文化理想的不断充实。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正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制度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

文化自信升华着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卓越而务实的中国方案把中国经验、东方智慧和人类理想冶于一炉,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为解决世界问题作出了意义深远的中国贡献。文化自信,不仅生成和托举着中国方案的理性品质、公正取向和实践力量,而且升华了中国方案能够现实地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起来的世界意义。
  文化自信厚植了中国方案的价值底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的成功与扩展既是一种发展成就和国家实力的崛起,更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明形态的自觉自信。其中所蕴含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基本理念,由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独立坚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坚实成长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大道之行,不仅正愈显其通和刚毅而晶莹温润的价值底蕴,也必将为当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提供让世界心悦诚服的共同价值。
  文化自信建构了中国方案的文明气度。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中国特色”文化自信,不论是体现为中国道路的深化扩展和坚持完善,还是体现为中国方案的实践推进和意义呈现,其所坚守和强调的始终都是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其所瞩望和践行的始终都是在对话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在共存共赢中美美与共。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展开和实现,以中国方案为重要内容和表征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自信,必将在21世纪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光焰。
  (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7月12日 第A1版:国内大局。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李克强: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

  2. 李克强: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

  3. 李克强:科技创新要面向"双创" 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

  4. “双创”一定会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5. 杨晶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动员部署会议

  6. 刘延东在科技引领创新创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7. 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8. 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

  9. 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10. 《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

  11. 2015,创业创新进入“黄金时代”

  12. 看瑞士如何打造科技创业天堂 缔造全球最高创新指数

  13. 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

  14. 创业创新正迎来黄金时代

  15. 让创业者为这个年代立传——创业创新系列谈之一

  16. 让创业创新从“精英”走向“草根” ——创业创新系列谈之二

  17. 让创业创新浪潮引领新常态 ——创业创新系列谈之三

  18. 国务院“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措施”政策吹风会文字实录

  19. 用创业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

  20. 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

  21. 国务院22份相关文件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2. 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3.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与江西省科学院建立战略研究合作协议

  24.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举行2017年毕业典礼

  25. 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26. “七七事变”80周年:文化立起来,民族国家站起来

  27. 中国超级计算机能否领跑世界

    53 29285 53 15533 0 0 3791 0 0:00:07 0:00:04 0:00:03 3792li>
  28. 袁志彬:智库影响科技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研究

  29. 对人才计划体系的思考

  30. 完善人才计划管理政策的思考

  31. 建立国家金融安全机制

  32. 央行行长谈"金融攻击":小概率事件,但需高度重视

  33. 科技与金融孰主孰辅?科技创新与未来投资

  34. 成思危论智库建设和金融改革

  35. 《财经》专稿 |政策性金融再定位——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36. 金融国策需战略性创见

  37. 习近平出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38. 产业政策应主要是降低交易费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