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人才计划体系的思考

2017-07-06 林慧 万劲波 战略与政策论坛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机构、不同学科领域设立了众多人才计划,发挥了激励创新、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部分人才计划导向模糊、重复资助、结构性失衡等问题。要创造更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环境,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计划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计划过于同质化、过于倾向高层次人才、对不同人才主体的需求关注不够精细、学科和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建立更完善、更高效、更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支持体系。

人才培养引进面临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动国际化趋势明显。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322.41万人已完成学业。人才国际交流日益便利,2016年,有43.25万留学回国人员,有54.45万出国留学人员,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内地学习。“千人计划”已分13批引进近7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便利化改革推进顺利,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2万余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在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2015年达到1.85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52%,占经济技术专家总数的5.58%。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为人才竞争服务的移民制度,放宽劳动法和薪资规章约束,以创造更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如美国长期以来源源不断地吸引全球高层次海外移民,以支撑其全球领先的国际地位,其博士生中留学生比例达到40%,博士后研究人员有近一半在美国之外出生。当前,一方面,一些国家对国际人才和留学人才回流的吸引力度加大,我国面临的人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了主要联邦研究机构研发预算,其反全球化态度及移民政策收紧为中国吸引留美国际人才和留美人才回国提供了难得机遇。

人才计划实施显现新问题

第一,对不同人才主体的需求关注不够精细。在留学人才相对缺乏、国内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够较快地推动创新事业发展。目前,留学人才已具备相当规模,国内人才培养质量也大幅提升。2016年,全年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在校生2695.8万人,毕业生704.2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66.7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万人,毕业生56.4万人。我们要继续关注高层次人才,也要关注常规人才、后备人才和青年人才。现有人才计划体系大都需要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或平台才能申请,大部分留学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难以获得支持。人才计划过于倾向少数顶级人才,会使很多留学人才滞留海外继续为发达国家做辅助性工作,造成留学人才浪费;人才引进计划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落差也会挫伤一大批国内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一些人才引进单位(包括国内引进)不得不重复新建一批实验室或平台,造成资源投入浪费。

第二,学科领域结构失衡。主要国家根据新形势和发展需要,非常注重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的领域结构,如美国曾专门出台面向新能源领域的人才战略。我国人才计划覆盖的学科主要集中在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理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及工学和医学学科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优势领域,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传统学科、冷门学科、“绝学”及与科技创新关系较远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软”科学领域占比也很小。加之传统学科划分的局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难以得到人才计划支持。

第三,区域分布结构失衡。放任人才计划市场竞争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人才资源区域分布结构失衡。不同部门、地区互相挖墙脚,加剧了人才体系的混乱。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好、发展空间大、政策优惠力度强,有更好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和优势资源。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人才投入整体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且区位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配套条件不占优势,即使引进了优秀人才也难以保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第四,计划之间统筹衔接不够。目前我国不同部门、机构、区域都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各类人才计划,且附加了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很多关联功能。人才职能九龙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项目名目繁多、人才资助重复分散等问题比较普遍。各类人才计划的定位和评审标准大同小异,但评审机制相互独立,容易造成叠加资助和优势锁定,不利于人才体系的统筹激励和接续支持。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空间受限,会弱化毕业生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吸引力。

完善人才计划体系的建议

随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自主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国家人才竞争力持续提升。在我国留学人才和本土人才发展基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的新形势下,要适时优化调整人才计划体系,更加关注常规人才和后备人才,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在不同职业阶段都有获得公平资助的机会。

首先,扩大人才计划体系覆盖面,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普惠支持。青年时代是科学家最富创造力的阶段,中青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在适度奖励和鼓励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常规人才、起步人才和后备人才的支持力度,使人才供给结构与国家急需解决的战略任务相匹配。从长远来看,要营造一个让年轻人潜心致研、让青少年向往科学梦想的创新友好社会环境,对国内外青年科学家一视同仁,对优秀青年科学家分阶段给予择优支持。要在青年科学家5-10年起步阶段提供普惠支持,后期可根据学术成就来择优支持。尤其是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将是未来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要保障优秀团队能够潜心持续开展挑战性、长期性研究,成为推动创新跨越的关键力量。

其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多学科自主平衡发展。要围绕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和科学家科研自主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动态调整人才计划学科布局,避免在遴选人才过程中强化急功近利的导向。无论是学者受人才计划的利益驱动自主改变研究方向,亦或是高校、研究机构为迎合人才计划的资助要求而主动设立新的研究方向,都违背了自由探索的科学精神,难以形成全面繁荣、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再次,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基层人才扶持力度。在人才计划体系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域发展水平和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向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推动区域人才布局趋向合理。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等制度,依托重大计划、项目和工程,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扎根,激活欠发达地区创新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最后,加强人才计划的统筹衔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资助。建立人才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修订完善人才计划管理办法,明确不同人才计划的发展定位、资源配置和评价标准,加强统筹协调和接续衔接,减少交叉重复,形成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人才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信息库与评价信用库,改进人才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6-19 第7版 观点),作者授权刊载。

附录一:中组部教育部: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高校抢挖人才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在会议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表示,要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

会议强调,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正确的人才工作政绩观,科学合理制定人才规划,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注重打基础、利长远。同时,要坚持引进培养并重。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放眼全球延揽高水平人才。注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用好现有人才,造就高层次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

据了解,东部高校一直是我国人才的高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前10所高校拥有的人才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至45%,而前10名高校中没有1所西部高校。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双一流”学校、科目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出现了东部高校到西部高薪挖人的案例,让原本已经“东强西弱”的情况进一步严峻。因此,必须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引进人才。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7-07-04


附录二:教育部:禁止东部高校赴中西部高校挖人才

针对高校引进人才时片面追求数量、审核把关不严,少数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繁、到岗不足、兼职过多的问题,教育部昨天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

教育部要求,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程序规范、手续完备”的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支持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因学校责任导致合同终止的,不得以扣压档案等形式阻止人才流动。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在同一时间内应只有一个全职工作岗位,不得兼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不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或调离受聘岗位。

来源:京华时报,2014-01-01.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2.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3.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4.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5.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6.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7.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8. 刘鹤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

  9. 37 42619 37 15807 0 0 5013 0 0:00:08 0:00:03 0:00:05 5013【专论】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10.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解读

  11.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及解读

  12.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解读

  13.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及解读

  14.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及解读

  15. 热点||预测诺贝尔奖,是否有章可循?

  16. 隐身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17. 4年前获得拉斯克奖 贡献是创制抗疟药青蒿素

  18. 科学奖励中的个人与集体——以青蒿素获奖引发争论事件为例

  19. 屠呦呦为什么会落选院士

  20.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21.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22.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23. 科技驱动文明

  24. 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唱主角”

  25.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6.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27.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28.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29.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30.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31.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32.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33.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34.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35. 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大国强音

  36.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37.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38.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39.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40.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41.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42.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43.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44.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45.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46.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47.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48.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49.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50.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51.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52.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53.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54.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55.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56.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57.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58.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59.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60.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61.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62.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63. 丘成桐: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滋养

  64. 感恩2016,祝福2017

  65.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66.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67.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68.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69.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70.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71.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7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73.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74.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75.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76.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77.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78.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79.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80.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81.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82.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83.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84.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85. "一带一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定海神针"

  86.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87.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88.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89.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90.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91. 中国智库的历史、现状与展望【附智库观点50篇】

  92. 优化科技决策咨询制度【附:智库观点50篇】

  93.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9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95.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6.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97.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98.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99.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00.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101.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102.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103.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104.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105. 探访科学家工作室

  106. 万钢:深化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供给

  107.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108. 河北全力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附各类新区名单】

  109. 千年大计!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110. “新科技革命与雄安的未来”高端论坛在雄安新区召开

  111. 雄安新区:新角色·新空间·新治理·新生活

  112. 天舟一号为中国航天“加油”

  113. 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114.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115.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在上海组织召开“面向全球竞争的高新产业源头技术”专题研讨会

  116.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17.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118. 让国家科技奖励回归荣誉本质

  119. 中国开启科技奖励制度3.0版

  12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121.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变脸”,这些改动你应该知道

  122. 专家解读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

  123.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与牛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124. 期待科学家做好科普【欧阳自远:对于科普来说,我是一个新兵】

  125. 让创新释放出引领发展的雄浑力量(人民观察)

  126. 北大教授饶毅发表最短毕业致辞《做自己尊重的人》

  127. 引领量子科学革命风骚

  128.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诞生

  129.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把握什么

  130. 完善学部研究支撑体系,助力国家科技智库建设

  131. STEM教育在中国如何落地

  132. 刘伟平率团访问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133. 潘教峰一行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134.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率团访问英国、比利时、德国

  135. 携手共赢 中德科技智库开启全面合作新篇章

  136. 刘伟平率团访问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

  137. 对话杨振宁: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间非常渺小

  138. 还科学一份纯粹与沉潜

  139. 从“论文工厂”转向“创新发动机”

  140. 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

  141.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142. 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

  143. 培植好国民科学素质的土壤

  144. 特朗普总统的科学工作不及格

  145. 袁志彬:雄安如何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创新特区?

  146. 创新驱动铸辉煌 科技强国启新篇

  147.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48. 芬兰瓦萨大学校长Jari Kuusisto率团访问战略咨询院

  149. 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法宝

  150. 让更多的创新资源聚起来活起来

  151. 战略咨询院研究人员应邀参加“2017中德创新政策研讨会”

  152. 牢牢把握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法论

  153. 【光明论坛】“一带一路”为新型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154. 把脉未来经济五大趋势 | 达沃斯博客

  155. 李克强总理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及对话(全文)

  156. 李克强: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

  157. 李克强总理在大连达沃斯发表主旨演讲(全文)

  158. 完善人才计划管理政策的思考

  159. 【灼见】让科技人才“西飞”

  160.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须举全社会之力

  161. 用新体制新机制释放人才活力

  162.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163. 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164. 清华女教授跳槽普林斯顿:是人才流失,还是人才流动

  165.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166. 王元丰:面对人工智能挑战要积极有为

  167. 王元丰:新工业革命来了,制度须跟上

  168.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潘教峰院长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