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2017-02-20 余亦青 战略与政策论坛

2011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在读完《朱镕基讲话实录》后,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伟大的邓小平与伟大的江泽民选择了伟大的朱镕基。”这句话是对邓小平选人用人水平的一个精彩注释。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发现,邓小平对朱镕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每年都带家人到上海过春节,一共在上海过了7个春节。朱镕基接待过4次(1988年到1991年)。邓小平在这4个春节里,亲眼看到上海的发展变化,亲自听到朱镕基对经济改革的看法,也更深地了解了朱镕基。

鼓励朱镕基“不用怕”

1991年2月14日,邓小平和国家主席杨尚昆(右二)向上海党、政、军负责人祝贺新年,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陪同。

1990年1月20日,邓小平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的首次外出视察。大年初一的上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来给邓小平拜年。两人的话题很快落到了浦东的开发建设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上海却一直举步不前。朱镕基等市委主要领导认为,上海目前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搞深圳的经济特区。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上海一直不敢跟中央提像深圳一样搞改革开放。这一次,朱镕基也是委婉地跟邓小平说,浦东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邓小平的回答是,应该赶快给中央报,“不用怕,报嘛”。

过完春节后,朱镕基再一次得到邓小平的鼓励:“我一贯主张胆子要放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邓小平又说:“你们要多向江泽民同志吹风。”当时,江泽民已由上海市委书记升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朱镕基接棒成为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不过,也正因为这层关系,让上海向中央要政策不太好意思,怕兄弟省份有意见。

邓小平决定亲自去做工作。1990年2月17日,他回到北京后,对政治局的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来的,他不好说话。我本来是不管事的,我现在要说话,上海要开放。”

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就让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给朱镕基打了电话,讲了一些浦东改革开放要注意的问题,建议出一个书面报告。朱镕基回答说,上海的报告已经讨论了两三个月,总是不太满意,要催的话,今天晚上他就加班弄好。

朱镕基果然当晚就改好了报告,第二天就送给何椿霖。此后,朱镕基向中央领导不断游说:“我们现在希望增强中央下决心的力量,批准我们这个报告。”他还代表上海保证,会为全局做贡献,“让上海真正在全国一盘棋中做出他应有的贡献,我们有这个决心。”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再次找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负责同志:“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定要及时。”“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一个月后,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由此,上海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1990年4月,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图为如今的浦东建设新貌。

1990年到1991年,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出现了严重曲折;国内则刚刚发生了政治风波,加上经济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暴露,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这个关键时候,邓小平一语定军心。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道: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有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为什么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能够见效这么快,而且市场没有受多大影响,货币也没有受多大影响?原因就是有这十一二年改革开放的基础。改革开放越前进,我们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这次谈话后一个月,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又去了上海。他一到就立即听取朱镕基汇报,再次谈到浦东的开发。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不过,邓小平用他一贯的自信和乐观做了总结: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后来居上。

1991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咐身旁的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朱镕基向邓小平汇报了浦东开发开放中“金融先行”的一些打算和做法。邓小平听完后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这“三个一点”的期望大大鼓舞了朱镕基。朱镕基在全市干部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在谈到未来上海的改革和发展时,朱镕基说,第一是开发开放浦东,第二就是要推进各项改革,并称1991年是个“改革年”,还借用曹操的话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为此,朱镕基被某些人暗喻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派”。

上海市委承受住了这种压力。1991年2月15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以社论的形式非正式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思想观点,连续发表4篇“皇甫平”文章。在第四篇《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中,更是引用古人的话论述道:“有的同志兼资文武此全才,既能雄辩滔滔,又能冲锋陷阵,那更是人才难得,求之不得。”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后来承认,这里写的就是朱镕基。

第二年,88岁的邓小平不辞辛苦,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向全国明确提出“三个一点”,打破了姓“资”姓“社”套在人们头脑中的枷锁。因此,围绕朱镕基产生的这场争论及“皇甫平”系列文章被视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先声。

力排众议扶“黑马”

1991年2月6日,朱镕基陪同邓小平在上海考察。前排左二为邓小平夫人卓琳,前排右二为邓小平女儿邓榕。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上海调往北京的朱镕基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政坛的“黑马”,而“伯乐”正是邓小平。1991年春节后,邓小平就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由于朱镕基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为此,邓小平专门讲过一句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1992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成为排在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之后的“第五号人物”。

当然,对于朱镕基进入政治局常委,党内外是有一些不同意见和声音的。有人写信表示反对。有人说:“多考察,注重实绩。”还有人说:“要多听意见,上来了,再下去就被动。”

但是,邓小平爱才用才的态度十分坚决而明确。他意味深长地讲道:“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他从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绩,党和人民都见到的。一些同志应当把偏见收起来,一大批新的能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就在眼前。”江泽民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镕基在出任国务院副总理3个月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那时,中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膨胀、货币发行量过大、物价猛涨、股票集资热等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在江泽民、李鹏的支持下,被称为“救火队长”的朱镕基果断决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为治理通胀、平抑物价奠定了基础。朱镕基坚持不搞全面紧缩,只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的部分从严管理;而对交通、能源、农业及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部分积极扶持。这样避免了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此次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首次的经济战役,这次胜利使朱镕基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邓小平和陈云两位元老赞成适当集权,增加中央财政的财力。江泽民也说,要适当地集权,因为中央财政太困难。为此,江泽民先后多次分片主持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的书记、省长座谈会,宣讲政策,听取意见,消除误会。随后,朱镕基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南征北战,先后走了十几个省,与地方官员面对面地掰着指头算账。分税制改革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中国的财税体制进入了长期稳定的轨道。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它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朱镕基通过一系列艰苦努力取得的成绩,邓小平欣慰地说:“朱镕基在地方工作有突出表现,到中央工作后,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可以胜任。”评价他是一个“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在邓小平去世一年后,1998年,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来源:环球人物,2014年08月20日。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2. 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研究与建议

  3. 网络竞争的重要性已超核竞争

  4. 奥巴马声称中美网络战“美国想赢就一定能赢”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集体学习

  6. OECD部长级会议提出采取行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7. 习近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8. 习近平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

  9. 建立国家金融安全机制

  10. NSTC发布《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科技与创新战略》报告

  11. 《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

  12.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13.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14. 习近平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5. 【专论】抢占网络信息技术高地

  16. 傅莹:“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

  17.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18.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获中央编办批准

  19.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调研战略咨询院

  20. 中科院科研合作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第四

  21.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召开2017年度职工大会

  22. 习近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

  23.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24.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25.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26.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27.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28.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29. 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

  30.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31. 《习近平时代》(廿七):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改革

  32.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33.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34.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35.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36.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37.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38. 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9.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40.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41.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42.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43.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44.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45.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46.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

  47. 习近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48. 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49. 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5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51.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52.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53.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54.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55.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56.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57.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58.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59.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60.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61.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62.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63.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64.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65.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6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67.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68.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69. 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职演说(中英文+视频)

  70.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71.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72. 穆荣平:转变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从创新角度思考问题

  73.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74. 该怎样增加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75. 大数据时代的基础科学新变

  76.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77.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78.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英文)

  79. 感恩2016,祝福2017

  80. 迎春祝福,新春再见

  81. 丁酉鸡年,新春大吉!

  82.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83. 首届中国特色镇智库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

  84.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85. 坚定改革信心注重精准施策  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86.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87. 深化改革的动力在激励机制问题的解决

  88.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89.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

  90. 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91. 统筹推进国企改革和双创工作

  92. 中央出台意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93.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94.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95.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96.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97.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98.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99.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