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7-01-10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李克强讲话 刘云山出席 张高丽主持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战线大事喜事多,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中华大地在创新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进入新阶段,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李克强说,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瞄准前沿、紧扣需求、前瞻部署,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新模式,集聚优化创新要素,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李克强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等政策落实力度,使创新者得到应有荣誉和回报。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既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也吸引海归人才、外国人才来华创业创新,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

  李克强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各行业各领域覆盖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客合作创新,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主持大会时说,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赵忠贤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出席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刘奇葆、许其亮、赵乐际、栗战书、杨晶、陈竺、万钢。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共约3300人参加大会。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149项;授予5名外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

(2017年1月9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刚才,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和其他获奖代表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战线大事喜事多、创新成果多。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施行,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部署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制定实施,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成功交会对接,航天员实现中期驻留,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用中国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刷新世界纪录。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显现。中国创新令世界瞩目、让人民自豪。中华大地在创新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已到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们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扣经济社会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超前研究,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创新领域。推动开放式科技创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集聚优化创新要素,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深入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行科研管理清单制度,实施更加方便简约有效的规则,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要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人才流动、兼职兼薪等政策落实力度,使创新者得到应有荣誉和回报,增强科技人员的持久创造动力。

  我们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创新的根本力量。我们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这是我国发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矿”。要不拘一格用好各方面创新人才,集众智、汇众力,提高社会创新效率。既要支持专业人才在创新上不断突破,也要激发普通民众的创造潜力;既要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也要吸引海归人才、外国人才来华创业创新。我们要以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气度,为各类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各行业各领域覆盖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既来自新兴产业成长,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对这些产业要审慎监管,使之健康发展。同时,要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实施普惠性创新政策,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措施,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客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推广“小核心、大协作”的“双创”模式,促进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齐头并进,重点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和助力破解医疗、环保等领域民生难题,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中国创造”的影响力。

  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体系,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力的保护,使知识产权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努力营造支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人人皆可创新、处处是创新之地,促进科学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志们,朋友们,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决定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倍加珍惜荣誉,切实担当使命,奋力创造辉煌,推动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国发〔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等6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嫦娥三号工程”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等149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国专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及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

2017年1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科技日报社论:自觉担当科技强国新使命

——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之际

  这是一个值得科技工作者荣耀的时刻。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隆重举行,一批科技工作者以其杰出才智和贡献,进入我国科技创新“群英榜”,必将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更好投身创新发展、科技强国的恢弘实践。我们热烈祝贺大会召开,对获奖者由衷“点赞”,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和创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印迹深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手笔绘就创新发展蓝图,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嘹亮号角。

  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响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天然的“好奇心”精雕细刻属于中国科技人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并不缺乏“仰望星空”的科学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我国基础前沿探索在更微观、更宇观、更人本、更辩证等轨道上加速前进,在拓展人们认知和行动疆界上取得新的进展。“天眼”启用、“墨子”升空、“天神”对接以及中微子能谱测量、万米深潜、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一大批世界级成果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国科技的认知。

  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土壤日益肥沃,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积极性能动性越来越高。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型创业者共同努力下,科技创新加速进入经济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持续提高,引领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创业的火炬越燃越旺,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到群众身边。创新型国家建设决战决胜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正向着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挺进。

  在为成就振奋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国科技发展的差距和科技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不足,增强建设科技强国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特别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我国正进入一个涉及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创新大时代,科技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辜负这样一个时代,没有理由辜负这样一个春天。

  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把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理念更好树立起来,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落实下去,自觉融入科技强国新征程、担当科技强国新使命。应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把创新创新再创新作为基本方向、把改革改革再改革作为力量之源、把实干实干再实干作为基本要求,在更好“仰望星空”、提升我国原创能力中续写属于中国科技人的荣光,在更好“脚踏实地”、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中彰显属于中国科技人的责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动能的战略转换。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者说

陈和生(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第一完成人):

  近些年来,国家愈来愈强调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1998年至2011年这13年间的科研经费就涨了14、15倍。国家的支持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包括空间科学实验、宇宙线试验、下一代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更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与许多具备先进科技水平的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创新任务艰巨,还需要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努力。


倪明江(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代表):

  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还不够充分,高校里的工程类学科有责任去填补这一块创新空白,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创新团队里,需要不断有师生作为科研力量加入进来,通过联合高校与企业组建合作研发平台,推动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的协同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尝试,获得技术成果。


徐向阳(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第一完成人):

  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成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有了市场,技术才能不断被推广应用,完善提高。我们的项目还是一个产学研用合作的典型案例,它既有高校的原始创新,又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使创新从基本的概念变成样品再到商品,实现不断蜕变。同时在团队创新的每个关键阶段,都有来自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扶持与支撑,这对项目研发来说都是有益的,值得不断被推广。


陈香美(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第一完成人):

  医疗项目研究时间漫长,最终一定要作用到患者之间,观察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团队从临床方案设计到治疗成效验证共经历了逾10年的时间,只有找准创新方向,建立辩证评估体系,坚持不懈地从临床试验中获取治疗数据,才有创新治疗技术的生成。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2.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3.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4.【专论】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5.科学奖励中的个人与集体——以青蒿素获奖引发争论事件为例

6.奥巴马宣布投资3亿美元推动科技创新

7.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解读

8.日本青年科技人员代表团访问中科院战略咨询院

9.荷兰科学院发布《科学和学术连接:2016-2020年战略议程》

10.瑞典研究理事会提出研究系统未来目标及建议

11.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及解读

12.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及解读

13.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解读

14.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及解读

15.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解读

16.热点||预测诺贝尔奖,是否有章可循?

17.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18.创新英国发布2016-17财年资助及行动计划

19.日本2016年科技预算重点领域方向简析

20.丹麦制定企业集群战略以促进产学研合作

21.韩国制定促进基础与原创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方案

22.发挥科技战略情报在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23.该怎样增加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24.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

25.从基础研究中获得原始创新

26.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27.《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28.科技驱动文明

29.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30.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31.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32.借鉴牛顿三大定律,告别拖延症

33.大数据时代的基础科学新变

34.科研领域权力寻租亟待破除

35.“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36.【探讨】中国的原创基础研究时代到来了吗?

37.以全球史视野审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38.【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3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40.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41.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42.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43.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44.[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45.潘教峰专访:从智库研究理论到科技智库建设

46.2017年全球创新政策五个新趋势

47.李静海:探索知识体系的逻辑与架构

48.【新的改革 新的跨越】创新:前所未有的撬动

49.《2016研究前沿》受到英国权威科学期刊关注

50.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召开科学前沿揭示与发现新工具研讨会

51.深圳先进院十年发展汇报会暨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52.2016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科院举行

53.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54.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5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