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全球史视野审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2016-07-31 齐芳采访 战略与政策论坛

【书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编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众多杰出的科技发明创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构成了先民智慧的历史回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认为中国人的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整个古代无法与之相比的三大发明”,其后这一说法又因培根和马克思的强调而影响巨大。加上造纸术之后,“四大发明”的提法在20世纪被广为传播。然而,“四大发明”远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古代先民的伟大科技创造。

随着学界对世界文明史认识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国人对“创新”的热望,人们正在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做出新的考量。学界与公众都非常关注中国人成就了哪些发明创造,李约瑟、华觉明等专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还有争议。科技史学者总是希望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视野下,总结国内外科技史、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古代发明创造做出审慎的学术判断,回应弘扬创造精神的社会需求。

本书遴选出数十项乃至上百项“重要发明创造”,为科技史学科为公主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旨在发挥学科特色,普及科技史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为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建设科学文化与助力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以全球史视野审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玉玦


立轴大风车结构示意图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正式出版,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推选出了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从2015年初遴选的85项到2016年增加至88项,加了哪三项?为何有很多公众熟知的选项,例如青铜器冶炼没有入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张柏春研究员。

  记者:2015年年初首次公布名单时只有85个选项,2016年新增的是哪三项?有什么考虑?

  张柏春:增加的三项是中国珠算、大风车和琢玉。我们这个项目是2013年正式启动的,算盘在最初的100多个备选项中。但古罗马出土了与中国算盘相似的“算盘”和其他相关文物,从时间上说,要比中国关于算盘的记载早两三百年。因此我们没有将其放在85项的名单中。这一年多来,我们与国内外专家继续研讨这个问题。数学史家指出,中国珠算作为一种计算技术有其独特性,能够做加、减、乘、除、开方及求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等计算。因此,成书时,将“珠算”列入其中。但要注意,入选的不是算盘的发明,而是以算盘为工具而进行不同运算的计算技术。

  大风车,又叫立轴大风车,是中国人在12世纪就用于驱动水车的动力装置。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风车最早不是出现在中国,但立轴大风车发挥了中国船帆的长处,能够自动调整风帆的位置,风车运转不受风向影响。技术史家强调,这种风车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技术。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看到有关中国大风车的图画之后,曾经利用很有限的技术信息,试制此类风车,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他希望传教士继续了解中国风车。

  再说琢玉。玉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考古发现证明,史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高超的琢玉技术,能加工出平面度高的大平面,作出扭丝纹、深细孔、镂空和浮雕等。那么,在仅有简单加工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制作出精美玉器的?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待解之谜。的确,玉器加工代表着中国古人的“精密制造”技术水平。有专家认为,中国古代在石器时代之后,还有一个玉器时代。从6000多年前到2000多年前这段时间,玉器加工技术确实非常精湛。如果不把它选进来,就漏掉了史前的一项“高技术”。

  记者:从这一项目评选至今一直伴随着一些讨论,有些公众也很奇怪为什么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项目,比如青铜器的制造没有入选?我们评选的标准是什么?

  张柏春:要遴选出几十项甚至上百项“重要发明创造”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问题确实存在争论,见仁见智。我们选列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原创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是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我们是想以全球史的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将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等文明进行比较,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

  评价某项发明是否有原创性,要看是否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为了慎重,我们对那些史料不足、不易判断的,就没列入。还有些发明创造长期以来都是难解之谜,典型的例子如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这一类没有列入我们的选项。

  在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确定起源可以说是最难的事。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是“多地起源”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打磨石器很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但复杂技术是单一起源的可能性更大。就如车辆制作之类的技术应该是一地起源、不断传播和改进的。您提到青铜器冶炼技术,到目前为止,考古资料表明青铜器不是中国首创的。在我们列的清单中,有曾侯乙编钟、有秦始皇陵铜车马、有青铜弩机,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青铜器,而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声学、乐律学、金属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高水平。

  早期的材料极其有限,下结论应当谨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记者:人们熟知“四大发明”,现在有了“88项发明”。是什么让你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呢?

  张柏春: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四大发明”的说法,实际上是从西方的视角去评价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但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远不止这些。例如,水稻、大豆等作物都是中国人最早开始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大概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这个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当然是很突出的。再比如,瓷器满足了人们的广泛需求,是中国古代长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之一。这个发明还不重要吗?

  科技史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理解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公众对此有很大需求。其实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丰厚的成果,出版过许多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和丛书,但这些书读起来耗时多,比较枯燥,公众不容易很快理出头绪。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为了能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就了解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让科技史走近公众。

  记者:2015年时研究组就提出一些思索,比如为何盛唐时科技不发达,反而宋代科技比较辉煌,又在元末后陷入停滞?这些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

  张柏春:应该说,这些问题非常复杂,短时间难有比较满意的答案。李约瑟写出中国科技史鸿篇巨著,却未完成结论那一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说。我们注意到,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可能经济发达程度与科技发达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这种现象可能与大家一般的认知不同。

  中国古代或许在某些领域,比如力学理论方面落后于古希腊,但仅以“知识体系的缺陷”为理由,还不能解释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我觉得,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到宋代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基本满足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需求。在鲜见变革的传统农业社会,当科技的“供”与“求”基本相称时,发明与创新的动力是不够强的。

  我们希望随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会有新的发现和心得,不断认识中国的科技传统,完善发明创造的清单。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6-07-29 10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有些人可能会被历史淹没,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2.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3.如何以人才驱动创新

4.从党外人士座谈会和政治局会议看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5.如何为创新驱动提供优质人才服务

6.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7.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8.科研领域权力寻租亟待破除

9.创客们的最新灵感缪斯是什么?

10.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11.走向全面创新时代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文)

1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16.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如何进行?

17.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18.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19.两位北大老校长的经典演讲

20.校长教授们连鼓四次掌,李克强总理在北大讲了啥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解读

22.中国创新成就与未来五年部署

2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4.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

25.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6.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研究与建议

27.王石:深刻认识中国和美国、日本的差距

28.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29.隐身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30.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