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驱动文明
现代意义上的文明社会都建立于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个断言已经得到科学史研究的充分验证。任何新技术成果的涌现都以可见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况,同时也形塑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从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蒸汽机、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的应用,都印证了这个断言。由此,也让公众从器物层面接受与认同了技术的发展,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由技术带来的变化被称作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转变一直以不可见的方式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遗憾的是,这点并未被社会充分认识到,结果导致技术的变革缺乏后劲。这就是源于人类思想观念的变革,而这个工作恰恰是科学所起到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揭示科学观念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科学发生作用的方式通常是隐而不显的,它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结构,为技术的突破扫清观念障碍,从而把这种解放性的力量注入到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只要回顾一下世界上五次科学中心的转移背后所发生的观念变革不难看到这个现象。第一次科学中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里率先完成了文艺复兴运动,而文艺复兴的主要功绩在于冲破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由此带来人们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随着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的成功,以及新教的兴起,导致第二次科学中心来到英国;18世纪的法国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也迎来了第三次科学中心的转移;19世纪,随着德国洪堡的大学改革,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培育了大批人才,迅速使德国成为第四个科学中心;20世纪初,由于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新型研究生院的确立,美国成为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从这些宏观变化中,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因果链条:先有观念变革为因,后有科学革命发生作为果。那么,从微观层面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实现的呢?认知科学与科学哲学的研究早已揭示出:任何一次观念的变革都对当时的人们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新观念、新知识迅速替换并重塑个体大脑内的认知图式,一旦头脑内的认知图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行动与选择的根本性变革。
人们接受了新观念、新知识后,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安排也将随之向文明社会靠拢,而文明社会让所有人的生存状况与福祉都会明显得到提高。相反,那些固守退化观念的人群则会在竞争中导致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丛林原则”成为群体生存的黄金法则,这个社会最后只能被彻底边缘化。
为了快速提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措施就是加大科学教育的范围与深度,以制度化的方式快速提升当地人群的知识水平。然而,由于年龄、时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科学教育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提升全社会的知识水准与库存,以及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可以通过科学普及等形式,达到持续性的提升群体的知识储备,这一切都为社会走向文明化提供了基础性准备工作。即便从创新角度来说,知识储备丰富的地区也更容易产生创新,反之,则很难实现创新。我们前期的研究直接显示:人才库存丰富的地区创新成本更低,也许更为重要的结论是:人才库存丰富的地区,制度成本也比较低。换言之,人才丰富的地区,人们更愿意遵守契约原则,也更珍视维系市场有效运行的公平原则,这样的社会也更便于治理。所有这一切皆源于其背后储备的知识的丰腴程度。知识的溢出效应不仅带来了文明,更带来了知识对人的规训,这就是文明形成的内在机理。
当一个地区的知识库存总量在快速增加的时候,也会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从而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反之,当一个地区的知识库存在快速减少的时候,各种资源都会随之从该区域撤出,这个地区的文明也会随之衰落。历史上那些曾经的文明古国后来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其知识库存以及知识产出率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而知识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接受科学知识的人,因此,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就是在为未来积攒知识库存,也为整个社会夯实长远发展与有效治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文明的国家都是由智慧的民众撑起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2016年09月19日 第A7版:科技前沿。作者授权刊载。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