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016年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在贵阳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俞正声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代表习近平主席对论坛年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
俞正声说,多年来,论坛秉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传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响亮声音,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论坛年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为主题,顺应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怀,展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务实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俞正声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一直本着负责任、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态度参与《巴黎协定》谈判,为《巴黎协定》最终达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彰显了全人类携手同行、共同保护地球的坚定决心和务实态度。中国对《巴黎协定》的全面落实充满信心。
俞正声强调,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俞正声强调,中国将更加牢固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绿色发展新空间;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绿色发展新动力;
坚持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发展新结构;
坚持深化改革,建立绿色发展新体制;
坚持国际合作,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俞正声最后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类的福祉和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世界,为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赢得光明未来。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瑞士联邦议会国民院议长马克瓦尔德、肯尼亚副总统鲁托、老挝副总理本通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贺信。本次论坛年会会期3天,有1000余位中外嘉宾应邀与会。
国内外嘉宾共话“生态文明4.0”新时代
中外各国嘉宾汇聚一堂,围绕生态领域的前瞻性、趋势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深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全球携手共同探索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径。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修玉博士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将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根本宗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们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我把它称为“文明1.0”、农耕文明称为2.0、工业文明称为3.0,生态文明则称为4.0。它的提出是针对现代文明发展中一些弊端的反思。我们普通人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绿色发展”,把我们知道的好的环保理念,跟我们的行动结合起来去实践。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要求?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该有怎样的作为?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从政府和公众两个主体提出建议。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说:“贵州的特色就是神奇,像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这么多的生态,全世界都少有。一定要保护好,不能着急,一定要稳妥的探索。政府的主导作用千万不能丢,第二个呢,公众的主体作用不能丢。老百姓看不到什么好处,他为什么干生态文明?一定要生态福利惠及到千家万户,让他觉得我保护生态,我生活马上就改善了。”
生态文明建设须以“三生”共赢的准则入手
“工业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生态、生产、生活割裂,它可以为了生产不顾生态,不管整个公众的生活状态;而生态文明要的就是生态要好,民众生活还要好。” 叶文虎在接受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媒体中心专访时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产、生态、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割据的。以城市发生洪涝灾害为例,叶文虎表示,现在的城市“一发大水,很多都被淹掉”,民众的生活、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巨大威胁和损失,“城市建设得很漂亮,但是生态环境发生波动的时候,你的城市规划应对不了这样的状况。”
据悉,叶文虎所说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指是为了发展生产,可以对生态不管不顾,使得生态和生活被破坏,导致正常关系破裂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三个‘生’绝对不能割裂,它们三者要是一个共赢的关系,就是你好,它好,我也好。而不能说我好,你们可以坏。”“先开发后整治或者先污染后整治,这些都是工业文明时代遗留下来的弊病。”叶文虎说,如果生态文明时代不能够克服这些弊病,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入手,“在操作层面上必须把‘三生’共赢作为最基本的准则”。
生态多样性是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的后发优势
在谈及贵州拥有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时,叶文虎用了一个“神奇贵州”来描述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在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土地,我们过去讲‘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但是你知道‘地无三尺平’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群落,就是生态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这些在贵州是极其丰富的。”叶文虎表示,以工业文明的观点和标准化来看,此前多山地的贵州达不到大发展,贵州工业不发达,经济总量上不去,所以一直觉得贵州是很贫困、很落后。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贵州有这么好的绿水青山,都是巨大的财富。
“也就是说,过去没有依托贵州独特的生态来发展生产,反而继续先破坏贵州生态来发展,你一调过来,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叶文虎表示,因此贵州的所有城市发展,城镇体系、交通体系都要优先考虑到贵州生态环境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同时这也是一个优势条件,“贵州作为一个神奇的土地,一定要有神奇的做法,它才能出奇制胜。”
来自泰国的贵宾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作表率,很多先进的生态理念和积累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两国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崛起。泰王国皇家内附局局长助理潘突咔浓素帕财说:“中国是亚洲的大国,特别有实力的国家,中国要做什么事都会影响我们整个地区的,包括我们的泰国。在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和绿色生态,跟我们泰国的想法一样,个人也希望泰国政府能够随着中国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普密泰发展基金会主席谢玛丽说:“在生态发展这一块,我跟中国也做了很多的项目,第一就是发展水资源,因为我有一个来自大连的朋友孙同福先生,他就把这个生物生态水的这个技术,磁化净化水技术带给我们泰国。第二个项目,我在推动灵芝,中国中医中药行医证在泰国的发展。我们来这论坛感觉到很荣幸,希望以后能把生态产业做得更大更广。”
绿色发展,人类共同的事业
2016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起始之年,围绕“绿色发展 知行合一”的主题,与会嘉宾们畅所欲言,他们认为,要坚持绿色发展,地球的未来不能交给命运。
应对环境变化是共同责任
应对环境变化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责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为年会开幕发来了视频贺信。潘基文说:“去年国际上达成了两项历史性的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有关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国在确保协定达成方面展现出强有力的领导力,并且中国已经将这些协定纳入国家政策中,我为此深感鼓舞。我也欣赏中国作出的承诺,扩大国际合作以确保所有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期待继续与中国合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建立一条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道路。”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彼得·奥尼尔表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真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全世界必须共同采取行动,交流信息,共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爱尔兰前总理、国际行动理事会主席伯蒂·埃亨表示,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让环境和发展协调起来。世界各国必须要有所作为,携手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
“坐而论道”更要“起而笃行”
知行合一不仅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笃行”。面对自然灾害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挑战,各国、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展开了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年会开幕式上嘉宾们的发言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绿色脉动”的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表示,中国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重要指引,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实施主题功能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资源红线管控;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不断壮大循环经济规模;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老挝副总理本通·吉马尼表示,老挝政府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2030年远景目标和第八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以确保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确保有效使用资源。
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基因
如何能够同时实现环境友好和经济繁荣?瑞士联邦议会国民院议长克里斯塔·马克瓦尔德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可以从支持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和环保相关的新产业发展中获益,绿色市场已经在蓬勃发展,金融机构也开始在低碳方面进行投资。
台湾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抵触,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绿色制造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DNA”。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论坛国际咨询会成员解振华表示,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将立足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自主贡献的目标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倒逼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主动控制碳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确保实现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表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当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资源、能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任务艰巨。希望论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吸引各行各界参与到这项人类共同的事业中来。
不能将生态环境建设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发展网 陆阳 记者王敏报道 前不久,在“生态文明与大学责任”高峰论坛暨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成立典礼上,北京大学教授叶文虎指出,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该有一项使命,即在全国宣传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观念。
叶文虎走过国内很多地方,与一些官员讨论过生态文明,他发现官员们多将生态环境建设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叶文虎说,二者密不可分,没有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杠杆无法撬动。但是一旦用生态环境建设取代生态文明建设,就进入了另一种误区。叶文虎表示,中国共产党从十七大开始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等会议上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概念。此前国内一直追随西方的新概念,但“生态文明”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文明”意味着三种方式,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这三种方式所体现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我们将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之间都有显著的不同。它们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区别给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非常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叶文虎认为,当下要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究竟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能向前走一步,而到处提“生态文明”概念,很可能到最后空有全世界最领先的概念,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
对于新成立的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叶文虎认为,其首要任务是探索如何培养综合性人才。他解释说,“科学”两个字最早就来自于“分科之学”。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分工,需要分门别类地研究,因此分科之学发展得非常迅速。但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具有综合性,比如马路拥堵问题,单靠交通方面研究或是汽车方面研究都不能完全解决。
叶文虎说,如今分科人才培养在各种各样的专门学科中已经非常丰富,但综合性人才培养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这是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综合性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态文明研究院不能像传统学科一样培养人才,应当尽快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成立首期募集规模80亿元
2016年8月18日上午,青海省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暨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在西宁挂牌成立,基金首期募集规模为80亿元人民币。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海昆介绍,为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推进青海省基础设施及循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青海省政府批准、由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代表政府出资、依法组建成立青海省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会同国家开发银行青海分行、浦发银行西宁分行、中信银行西宁分行、兴业银行西宁分行等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基金首期募集规模为80亿元。
据了解,公司及基金成立后,将运用市场化模式,采取以项目股权投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融资新模式,主要开展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扶贫攻坚、生态环保、旅游文化、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及特色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方面的投融资业务,重点支持投资规模较大、回收周期较长、有一定合理回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益性、准公益性,以及部分市场化、证券化前景较好,预期收益较高的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最终实现高效运作国有资本、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努力打造融资渠道,拓宽项目资金来源,规避风险,挖掘潜力,有效缓解全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循环经济领域建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青海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建民在挂牌仪式上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立符合现代金融准则的投融资公司和发展基金,是新常态下推动发展、带动投资、激发活力的创新之举。根据发展需要,组建政府主导下的投融资公司和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是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的重要举措。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际行动,是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破解投融资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努力扩大投资的战略突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8.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19.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
20.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21.李稻葵:变革的竞争
22.NSTC发布《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科技与创新战略》报告
25.城市治理还在农耕时代
26.强化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