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2016-10-16 王元丰 战略与政策论坛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在陆续揭开谜底公布获奖人。中国人对诺贝尔奖非常关注,期盼着今年的诺贝尔奖,能够有中国或者华人科学家获奖,为中国带来惊喜。虽然今年的生理学(医学)奖、物理学和化学奖的得主中没有华人,其他的经济学、和平奖和文学奖三项奖项也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这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以及经济、文学和和平奖项,却有超出一般国家的热情,有着特别的情结。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对诺贝尔奖有这些情结?这些情结又来自何处呢?

      首先,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情结来自民族的自尊心。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中国人在历史上曾经创造出四大发明等重要成果,为人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照过去辉煌的历史,中国在近代人类的科技发展以及文学和经济学领域,让中国人自豪的东西却不多。作为代表人类科学成绩顶峰的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布,很长时间没有中国人获奖。这也让“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人,产生了一种自卑情结。所以,60年前的1956年,当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三十出头的中国年轻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整个华人社会为之振奋,中国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这一消息。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奖,是中国人、是华人第一次摘得世界最高的科学大奖,一扫中国人的自卑心理,证明在当代中国人也能够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成绩,不是科学界的东亚病夫提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获奖工作是在美国做出的,在他们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获奖工作与中国大陆也没有关系。中国人开始另一个疑问: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能否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疑问在上世纪末在中国科技界很普遍,有人甚至将这样的疑问称为世纪之问,用其来衡量中国科学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也在期盼,因为已有中国作家如沈从文、巴金,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不少中国人认为中国作家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是因为翻译问题,世界对中国作家的作品了解不够,或者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中国作家有偏见,中国本土作家才没有获得这个文学界的最高奖项。

      不过中国人的期待,这两年有了结果。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明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当年的生理学(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而在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按理说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应该了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心愿,中国人可以以平常心态看待这个奖项了。但是,屠呦呦的工作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不代表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的水平。中国人特别期待中国科学家改革开放后做的工作能够取得世界最高科学奖的认可。而莫言的获奖,在中国社会也没有引起特别持久强烈的影响,其作品也没有在广大读者中广为传阅。总之,中国人觉得还不解渴,特别希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够在科学、文学,甚至经济学上出现世界公认的成果,能够像2008年奥运会那样让人提气。

      第二,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来自日本屡屡获奖的压力。中日两国是近邻,历史上又有非常不快的战争经历,两个亚洲大国也是世界大国之间民族竞争的心理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但在2010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而且不断把日本甩在后面。很多中国人对日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日本不再是中国经济学习的榜样,日本的科技和创新也不是最先进的。面对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国人有了一种心理的优越感。但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上,日本却是硕果累累。进入二十一世纪17年,日本年年有人获得让人羡慕的奖项,共有17人摘得诺贝尔奖的奖牌,超越了德英法这样的西方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获奖大国。这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冲击!原来日本不是被中国超越了,在科技发展方面还比我们表现优异!一些人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日本,总结日本在诺贝尔奖上成功的经验,分析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创新、教育,甚至经济战略和政策上的差异。这几天随着今年诺贝尔奖的公布,像“1717人诺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日本人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背后的8大教育启示令人深思“1717人诺奖背后:中国沉醉在土地产能的时候,日本在疯狂布局技术产能上这样的文章,在微信上被广泛转载。另外,介绍今年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隅良典、小职员获得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的文章,也被很多人在朋友圈推介。可以说,日本人在诺贝尔奖上的成果,引发中国人的紧迫感。中国怎样能够像日本那样有很多科学家走上世界最高科学奖项的领奖台,是当下很多中国人思考的问题。

      最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来自对中国科技与教育体制的纠结。中国作为有着辉煌历史的当今世界大国,为什么在诺贝尔奖上表现很不尽人意,这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放不下来。不少人把原因归结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有问题,归结到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科技体制行政化严重、存在学术腐败、考评制度僵化,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以传授知识为主、中小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压的喘不过气、应试教育扼杀了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当然,也有人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去年,当屠呦呦获奖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拷问,在其中问道:屠呦呦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那个时候中国全国上下都在搞政治运动,在那样极其糟糕的环境下,科研人员都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科学家却不能?另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在参加当时中国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中完成的,说政府主导科技工作不能产生世界级高水平也是说不通的。而且,日本政府制定“5030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计划,现在以及完成过半,也证明政府计划的科技发展也不是不可行。因此,按照中国当前这种科技发展模式,中国科学家能不能取得世界级高水平成果?能不能诺贝尔奖也成了检验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个试金石?

      总之,诺贝尔奖对中国人很重要,也很特别。这个奖项既与中国人历史的民族自尊心相关,也与当前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对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认同紧密相连。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10月15日;作者授权刊载。

附:那些拒绝或未能领取诺贝尔奖的获奖者

75岁的鲍勃·迪伦是史上第一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也是继1993年托妮·莫里森后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如果他如经纪人所说的那样拒绝诺奖,那么他就是继1964年保罗·萨特之后又一位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当时萨特拒绝的原因是他通常拒绝一切官方荣誉。

诺贝尔奖委员会于1912年评选出爱迪生和特斯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然而,由于两人的关系成了死对头,他们没有领奖。

1925年,爱尔兰剧作家和文学家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以这不是自己的光荣为理由而拒绝领奖。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着眼于如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写出伟大的作品才是一个作家最应该自豪的,奖励和荣誉并不能全面的衡量一个作品。一直到英国皇室出面,加之亲戚朋友劝说,他才勉强同意参加领奖仪式。后来,他把约为8000英镑的奖金用来成立了文化基金会,专门用来嘉奖和支持那些贫困的青年作家。

由于1937年希特勒颁布政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理查德•库恩和193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哈德•多马克,获得化学奖的阿道夫•布泰南特都未能及时领取属于他们的荣誉。

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出于政府的压力被迫放弃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尽管没有拒绝诺贝尔奖,却在获奖第二天发表声明,宣布自己不会去领取这项荣誉。给出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及解读

  2.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及解读

  3.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及解读

  4.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解读

  5.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解读

  6. 该怎样增加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7. 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关注大问题

  8. [专论]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很重要

  9. 诺奖和阿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因车祸去世

  10. 4年前获得拉斯克奖 贡献是创制抗疟药青蒿素

  11. 隐身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12. 屠呦呦为什么会落选院士

  13. 科学奖励中的个人与集体——以青蒿素获奖引发争论事件为例

  14.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15. 热点||预测诺贝尔奖,是否有章可循?

  16.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17. 奥巴马宣布投资3亿美元推动科技创新

  18. 习近平: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19. WEF发布《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28,处于效率驱动阶段

  20.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