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关注大问题
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关注大问题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不久前,中国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样四个重要会议一起隆重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样重要的创新国家发展目标,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影响!那么中国的科技界为此做好准备了吗?没有人对此做过评估,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方面中国的科技界要加强,那就是要关注重大问题。
学术会议是科技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科技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中国的很多学术会议,讨论对行业、学科有重大影响问题较少,具体科技成果展示交流较多,这样的学术会议存在不少问题。去年我参加了几次中国的香山科学会议,今年作为发起人和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组织了以“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技术路径”为主题的第559次香山科学会议,我觉得中国科技界的学术会议应该特别发扬香山科学会议的精神。
香山科学会议(以下简称香山会议)是由中国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倡导发起,在中国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领导和支持下于1993年4月正式创办,是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香山会议很值得中国科技界借鉴。
首先要关注科学前沿和行业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目前科技界的学术会议,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绝大部分是专业性的学术会议,讨论的主要是本专业的问题。围绕本专业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有有利的一面:参会者是“小同行”,可以集中对个人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但是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平时埋头于实验室的具体科研工作,到外面参加会议也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谁来关心本学科、行业的前沿和重大问题呢?上世纪末,中国国内讨论要开展素质教育时,批评当时的教育是“狭隘于技术narrowly technical”,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不会教环境专业相关的知识。现在中国的科研也存在“狭隘于技术”的一面,不少科研人员眼睛只看自己兴趣或利益范围内的问题,对此外的事情没兴趣,这对于科学研究是不利的,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更为不利。
另外,即令是本专业的会议,一般大会(全体会议)有几个大会报告会,然后分成不同的专题讨论开分组会。会议又分得很细,存在“技术上狭隘technically narrow”的问题。而这方面在大会或者全体会议上的主旨报告(keynote speech)或者邀请报告上问题更为突出。按理说作为学术会议尤其是那些学会的大型年会上的主旨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该很广泛,对本学科或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所总结或展望。但是,现在很多的主旨报告就是讲自己的研究工作,前沿性会有一些,但只是在点上,战略性很不够。而香山会议,首先会议的主题是学科前沿或者行业重要问题,关键是会议对的报告要求基于对已有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论,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学科新生长点。这很值得中国其他的学术会议采纳!不是所有的学术会议都要讨论本学科或行业的大问题,但大型学术年会或国际会议上的主旨报告,要能够提供让科研工作视野更开阔的内容。习近平主席这次在讲话中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比较起来,中国科技工作者差距不小。
还有,学术会议要更多地交流思想。这对于学术会议是问题吗?学术会议不是在交流思想吗?应该说国际会议也好中国的学术会议也罢,很多科技的学术会议思想交流不够!因为现在的学术会议主要是交流成果。报告人首先要有成果,才能够在会议上报告。所以绝大部分报告是在讲:自己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和计算,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如果你对报告人的工作感兴趣,会上也会提供讨论的机会。但是现在学术会议日程一般都安排的很紧,一个报告后一般只留几分钟的讨论时间,会上很难交流充分。而香山会议的做法很有特点,会议报告与自由讨论时间大体为1 : 1至1.2。会议要求与会者在讨论中言简意赅,不宜过多展示过去已经发表的成果,而以过去研究积累为基础,涵盖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向,发表新的见解。这样与会者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交流思想,让不同的观点碰撞,对把握目前相关科研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非常有益。本来学术会议有不同的类型,如果说一些正式的年会(conference)要一板一眼的进行,那么,那些论坛(forum, symposium)尤其是工作交流会(Panel、workshop),应该开的生动活泼,让思想交流成为主流,而不仅只是技术的具体细节和成果。
最后,学术会议还要进一步发扬学术民主。现在的很多会议,尤其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一般都是先由院士、大牌教授或专家作报告,很多大牌专家做完报告就走人,与年轻的学者或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即使有提问,对专家报告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一般在会上现在也不会提出特别尖锐的问题。而且学术会议越是到后期,资历深点的学者越少,往往是那些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还留到会议的最后听报告。中国这样的学术会议风气需要改变。香山科学会议主张学术平等,会上不称院士、不叫官衔,参会代表一律平等。在会议代表的构成上也要求老中青相结合,鼓励参会代表对原有理论提出质疑,提倡发表不同意见和提出非常规的思考。这样的学术会议风气应该得到弘扬,宽松、平等、严谨的学术环境,才最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是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支视野宽阔、思想活跃的科技人才队伍,这方面中国还需要加强工作!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8月17日。作者授权刊载。
【附件:习总给科技工作者的9条寄语】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大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来学习一下会上习总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寄语九条,很受启发!
1、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重大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3、当好排头兵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4、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5、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
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
6、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
7、找准突破方向
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8、识才、爱才、敬才、用才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9、最终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来源:,翟羽佳,2016年06月01日。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9.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文)
25.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9.如何以人才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