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2016-08-15 王建芳编译 战略与政策论坛

2016年6月23日,《自然》杂志推出中国特辑,发布6篇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和问题,其中包括4篇杂志编辑及记者文章:《中国科研的未来》[1]、《数说中国科研》[2]、《中国科学之星》[3]和《中国将成为DNA测序强国》[4],以及两篇评述文章:日本理化所科学家Sipp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合作的《中国的生物伦理学》[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关于推进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文章。

其中主要观点包括:

1、中国科研的质量和创造力仍需提升。中国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许多带来最重要科研工作的发明是海外同行的产品,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似乎仍然只是一个大规模科研的实施者,而没有寻求真正的突破,因此科研的质量和创造力仍然不足。

2、需注意基础研究与需求驱动的技术产出间的平衡。中国目前对科学的支持更多关注于寻求转化型成果,认为科学家应该解决急迫的经济与产业问题,支持高度优先的技术企业,但鼓励基础研究与需求驱动的技术产出之间的平衡必须坚守,否则科学家将被迫仅从事转化型研究,从而影响科学自由。此外,真正领先的科技是需要培育而不是强取的,对这种区别的遵从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由科研人员、而不是决策者,制定创新与发现的议程。

3、中国的科研能力和质量均在提升,但仍有提高的空间。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所降温,但在科学上的雄心并没有表现出衰落的迹象,目前中国科研投入超过欧盟;科研论文产出仅次于美国,且占世界高被引论文的约1/5;顶尖中国科研机构进入世界最好之列,创造了一些无与伦比的设施。中国科研可以提高的方面在于: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过少,国际合作率偏低;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正迅速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有超过150万的科研人员,鉴于庞大的人口基础比例仍较小等。

4、中国在监管涉及敏感伦理问题的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第一篇也是仅有的一篇研究人类胚胎基因修改的文章来自中国,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成功从以农业和产品制造为主的封闭社会向领先的创新社会转型的标志。中国政府规范禁止该类研究用于生育但允许开展科研的一贯立场给科学家们带来了信心。    

(王建芳)



[1] The future of Chinese research. 

[2] China by the numbers. 

[3] Science stars of China. 

[4] China’s bid to be a DNA superpower. 

[5] Bioethics in China: No wild east. 

【特辑内容简介】6月2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时隔多年又推出了一个中国特辑《科学在中国》,内容包括介绍十位跻身世界前列的“科学之星”、一篇新闻特写、两则评论以及用五张图表来反映的“数字中的中国科研”。这是继2004年首次推出中国特辑《中国之声I》《中国之声Ⅱ》、2008年推出《中国的挑战》后,第四次聚焦中国科技发展。从最初的西方科学家看中国科技,到吸纳越来越多本土科学家的声音;从对中国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谏言,到今天对中国科学家在越来越多前沿领域所做的有影响力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誉,《自然》中国特辑系列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十多年来中国科技迅猛的发展轨迹。中国现在的科学家数量超过了美国。但考虑到中国人口超过13亿,从科研人才密度的角度来说,中国依然排在其他主要科学大国之后。


中国的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自然》杂志介绍的10位中国科学家是:

1.最早在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高彩霞;

2.成功绘制出冰河时期欧亚人群遗传图谱的付巧妹;

3.带领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发现中微子新振荡模式的王贻芳;

4.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并持续在蛋白结构解析领域做出重要发现的颜宁;

5.带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到达巅峰的吴季;

6.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态、被称为“纠缠光子巫师”的青年科学家陆朝阳;

7.带领团队研制出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完成7000米级深海挑战的崔维成;

8.为中国大陆对外交流搭建桥梁,对提升中国科学和生物技术水平作出重要贡献的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

9.帮助揭开南极冰盖历史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秦为稼;

10.以及加强环境评估与监测透明度,提升中国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地方政府和企业遵循污染和工业发展规范的中国环保部长陈吉宁。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日本2016年科技预算重点领域方向简析

3.新华社权威解读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改革六大亮点(附意见全文)

4.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5.张晓强: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高度专业化和机制创新

6.【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7.制造强国 创新先行

8.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9.让“创客”创新创业常态化

10.@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11.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12.“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13.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14.创新驱动发展须“两手协力”

15.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16.走向全面创新时代

17.建设有影响力的国家科学思想库

18.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19.《“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近日即将发布

20.按科技创新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