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2017-03-20 光明日报记者詹媛 战略与政策论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领奖。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科学向未来】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编者按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滋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让科学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是目前我国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蕴含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规范、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作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高级形式,科学文化始终以理性主义为特征,以追求真理和至善为目的,在汇聚人类科学思维与思想成就的基础上,依托逐步形成的系统化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应用的制度化形式,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凝练沉淀、演进和发展,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科学文化能起到什么作用?今天我们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的科学文化?为解答这些问题,中国科协启动了“科学文化译丛”项目。近日,在该项目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斌副教授、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李 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科学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

  考察1912年起至今百余本字词典中“科学”的词义,可以发现,工具书中科学词义的内容基本保持稳定。“科学”词义包含三个要素:关注的是自然、社会、思维,反映的是客观规律,必须是知识体系。科学做出的是“真或假”的事实判断,并不做“正确或错误”的价值判断。

  文化是价值观念及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制度化表达,相应的,科学文化就是科学的价值理念及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制度化表达。科学的价值理念的核心就是探求真理,揭示变化的经验世界背后的普遍自然法则,其次还有增进人类福祉、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种体面的职业等。求真这种价值理念的核心尽管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但第一次的制度化表达却发生在17世纪的英格兰。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科学文化扩张的结果。可以说,正是科学文化的积淀孕育出了一批连接科学兴趣和工业导向的地方性社团或者是研发组织,从而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走向强盛的大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始终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科学文化一直都是孕育和推进科技革命的强大力量,大力推动科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必要。

  虽然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但科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是因为,不同地域对于科学的价值理念认同有各自侧重,其社会系统也千差万别,所以,认同有侧重的价值理念在有差异的社会系统中的制度化表达,自然也会呈现出特色各异的科学文化。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交会,中国与外国融通,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李正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中国需要科学文化自信

  16、17世纪科学社会形成之后,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尽管对科学文化要素的分析,可以回溯到更久远的时代,但对科学文化的系统探讨,大多把目光聚焦到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的社会历史。此次“科学文化译丛”翻译的著作也反映了这个特点。从科学文化与科学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文化,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就是如何使科学文化建设与我国现代科学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人类社会走向知识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向。因此,尽管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文化发源于西欧,但实际上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在特定时期对人类知识进步、科学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作出了各有特色的贡献。发展科学文化,推进人类知识进步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相互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如何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文化是科学社会制度的灵魂,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文化建设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既往文化贡献与价值的社会认同上,更表现在融汇各种优质的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上。尽管全面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充分认识我国历史上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十分必要,但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未来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文化建设上,作出对世界有重要贡献的新成就,这应该是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换言之,当我们把科学事业看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在于要坚定这样的决心和信心,即我们能够更好地通过科学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当代科学发展特点、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学制度,进而为全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大庆(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主任)


让科学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就提出:科学文化将会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引领。现在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发展,科学的确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科学也面临新挑战,比如环境污染等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人类的文明走向何处?还要不要将科学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思想领域?显然,增强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文化建设,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担当的责任。

  现在,中国科学文化建设面临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中华文化有很多内容,包括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传统。在未来科学文化的建设中,怎么守正、怎么创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建设中国科学文化的核心在于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华文明对世界科学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比如四大发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让科学文化发扬光大,如何让科学塑造个人的文化品格,不仅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也是面向未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现在,中国应该对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这就不仅需要科学家进行科技创新,全社会也应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中国需要让科学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肥沃的社会土壤,中国科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詹媛)



【科学随笔】  


姬中英:科技创新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有不少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或高端研究人员的工作范畴,和普通人无关,和高职学生无关,科技创新教育更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有待更正。当前,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教育,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还需要培养“鲁班”,一个都不能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这四大支柱涵盖了创新人才的四大创新素质: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事物本质的习性;二是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和恒心;三是具有适度的质疑与冒险精神;四是善于提出假想,勇于付诸实践的品性。

  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将科技创新变成一种精神,提高人们的创新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现在尤为迫切。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升级,要求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创新人才支撑,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大量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

  全社会都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包括企业和高校。对企业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斯用“不创新就是灭亡”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创新对社会发展与企业成长的极其重要作用,不管是管理上,还是技术上,都需要加强创新。

  对高校的创新教育而言,如何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所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由此看来,科技创新教育绝不只是在本科大学里面,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并且,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采取“项目制”培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组或工作室,在研究具体项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作者:姬中英,系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7日 10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2. 习近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

  3. 白春礼:国家使命  智库担当

  4.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5.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6. 智库建设在总书记心中有多重要?

  7.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8. 潘教峰专访:从智库研究理论到科技智库建设

  9. 言辞与实践的差距还有多远

  10.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11.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12.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13.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14.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15. 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17.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18.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19.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20. 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职演说(中英文+视频)

  21.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22. 特朗普接受共和党提名演讲和希拉里接受民主党提名演讲

  23.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召开中长期规划研讨会

  24. 2016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中科院举行

  25. 《2016研究前沿》受到英国权威科学期刊关注

  26. 白春礼: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7. 白春礼院长谈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8. 《中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在京发布

  29.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及问答

  30. 白春礼: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 白春礼:按“三个牢牢把握”塑造引领型发展

  32. 白春礼: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

  33. 白春礼:担负起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35.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36. 白春礼赴青岛进行工作调研

  37. 白春礼:科学精神 百年弘扬

  38. 白春礼:按“三个牢牢把握”塑造引领型发展

  39. 白春礼辽宁纵论创新、合作与改革

  40.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41.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4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43. 国务院五大举措促转化:“幸福来得太突然”

  44. 影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45. 上海交通大学一年内可能造就十几个千万“科技富翁”

  46.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47.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改革

  48. 韩国制定促进基础与原创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方案

  49. “互联网+科技大市场”——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50.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51. 奥巴马宣布投资3亿美元推动科技创新

  52.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53. 美国NIST对商务部提出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的改革建议

  54. 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解读

  55. 【科技书廊】《知识、技术和社会的会聚:超越纳米、生物、信息和认识技术的会聚》

  56. 十五部门印发《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

  57. 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提出改革国立大学科研经费的10条建议

  58. 美国发布“纳米技术引发的重大挑战:未来计算”白皮书

  59. 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

  60. 美国OSTP发布《2016年国家战略计算计划战略规划》

  61.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62. 演讲稿 | 政策与科技的力量:执行主任在东京

  63.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64. 聚焦“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五大看点

  65. 工信部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66. 习近平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8.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布局

  69. 习总讲话透露“十三五”哪些重大改变

  70. 习近平谋划“十三五”的足迹

  7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72. 李克强谈十三五纲要编制

  73. “十三五”规划思路的十大转变

  74. 杨伟民谈“十三五”规划建议与国企改革

  75. 制造强国 创新先行

  76.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77.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78.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79.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与工作思路

  80. 互联网思维、企业家精神与经济转型

  8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82. 首届中国特色镇智库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

  83.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84. 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85.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

  86. 穆荣平:科技强国能力建设的政策思考

  87.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英文)

  88.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89. 创新区的崛起:美国创新的新地理

  90. 美国高端产业:定义、布局及重要性

  91.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92.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调研战略咨询院

  93.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召开2017年度职工大会

  94. 中科院科研合作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第四

  9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96. 坚定改革信心注重精准施策  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97.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98.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99. 大力加强智力投资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100. 冯之浚:生态文明和生态自觉

  101.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102.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03.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104.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105. 中科院学部:科技领航六十年

  106.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107.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108.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109.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110.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111.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112.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113.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114.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115. 英国议会报告分析脱欧对科研的影响与挑战

  116.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117. 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118.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19.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120.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121.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2.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