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科研评价是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唯论文导向,特别是SCI及其影响因子评价盛行的当下,开展对科研评价的广泛讨论是有益的。在笔者看来,科研评价要确立自信、自立、务实、管用的原则。
评价导向要自信自立。以在国际高端学术杂志发表科研论文、以发表的科研论文在一定期限内是否具有较高的被引次数来衡量某些学科、某些领域的科研工作成果,是可行的。比如在基础科学领域、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高端学术杂志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是说明一个科研人员实力和价值的最好方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揭露,SCI及其影响因子评价是有重大缺陷的,如果奉之如圭臬,则贻害无穷。
目前,这种指标化、制度化甚至体制化了的高端论文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进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比如在医疗卫生领域,即便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患者眼中妙手回春的神医,如果没有高端论文,也很难评上主任医师。一个佐证就是,这几年,媒体频频爆出,屡有国际高端医学杂志,成批撤销已发表的中国医生的论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峻的现实。
如果我们在为什么搞科学研究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模糊,在科研评价的导向上不能自信自立,那么我们就只能还在跟踪型、模仿型科研的老路上打转转。更要命的是,仰人鼻息的科研评价导向会扭曲中国的整个科研体系。
多年来,我们中国人有着很深的诺贝尔奖情结,尤其是对于诺贝尔科学奖。我们太需要这个奖了,因为在我们看来,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个奖,就意味着我们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科研成就获得了国际主流科学界的承认。2015年,中国本土科学家得了这个奖。可是,这个获奖又让我们中国人极为尴尬。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获奖者屠呦呦在中国并不算高端人才,至少并不是中国科技体制所承认的高端人才。比如,她都“没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在中国算不上高端人才,至少算不上顶尖人才的科技工作者,却获得了国际科学界认可度最高的诺贝尔奖——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评价体系要务实管用。很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不是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能够衡量的,而且他们要比发表SCI论文重要得多。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工艺、配方等并非所谓的“国际前沿”,发达国家甚至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掌握进而视为绝密并垄断的核心技术,很多我们并没有掌握,而解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高大上的“高端论文”,甚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都不具备发表“高端论文”的资格——因为人家早已攻克,它们早已不是“国际前沿”。
比如,我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亟待完善,不管从国家安全、军事装备、民用市场等任何一个角度讲,航空发动机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还比如芯片技术,也还需发展。多年以来,中国芯片进口额一直超过石油,长期居中国各类进口产品之首,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芯片核心技术还不过关。再比如,航母舰载机弹射技术,早在1950年代,这种技术就已经应用到美国航母上了,可是,至今我们也还没有完全攻克并应用。还有机器人技术,中国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但却不是机器人制造强国,机器人四大核心关键部件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和控制器目前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售价在我国大多为原产地售价的两倍以上。
这些高技术是世界科技前沿吗?显然不是。攻克这些技术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攻克这些技术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打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要以为不是国际前沿科技就没有价值,就不值得做,事实并非如此。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当然重要,但攻克已经不是国际科技前沿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对于中国的发展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意义更为重大。
中国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全世界也多为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解决中国面临的科技问题,也就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在进行科技评价时,一定要务实,要管用,要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国际科技前沿的成果我们当然要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不是国际前沿却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关键科学技术,更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攻克这些关键科技和工艺,同样应该得到严肃而应有的甚至更高的评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研评价方向和旨归在哪里?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就是要求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首先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和实际问题,让国家强盛,让人民幸福。在此前提下,争取引领世界科技前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这个逻辑顺序不应颠倒。自信自立务实而不是照搬西方标准,应该成为重建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共识。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1月04日 第A6版:科技前沿。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