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引导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健康发展等作为重点任务。
其中,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一条下的多项举措,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提名制”获点赞
在现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下,大多数科技奖项都要经过一个申报流程:行政部门下达推荐指标、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
看起来比较合理,但有些人并不习惯。“我从来没有独立报过奖。”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说,“申报一个奖项,要走很多程序,要交很多材料。我们团队人比较少,真没这个时间。”
未来,类似这样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少。《方案》中提出,将用“提名制”代替“申报制”,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进一步简化提名程序。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表示,这一举措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踏踏实实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会得到更多机会,惯于自我吹嘘、热衷四处报奖的人则不再占据优势。
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提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人员逐级申报带来的“非科研活动”时间成本,是进步。至于一些人所担心的,提名制会不会存在较大盲区,他说:“自然科学奖应该不会埋没好成果的。对特别好的成果,科学共同体具有辨别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则认为,提名制重申了一个原则:好的工作比好的包装和沟通更具有价值。这种结构性变革,将会重塑科技界的承认模式与行为选择方式。不过他也指出,提名制最大的潜在危险在于强势利益团体之间的相互换票行为:“你提名我,我提名你,从而垄断奖励资源的配置与分布。”
宁缺毋滥是原则
根据《方案》,国家科技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将大幅减少奖励数量,“由总数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
穆荣平解释道:三大奖数量的调整是减少政府设奖的一个信号,以后还应该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评奖过程消耗了大量科技资源,另一方面,这也是注重质量、宁缺毋滥的措施,是一种进步。
除了“定额”,还要“定标”。《方案》进一步强调,“自然科学奖围绕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技术发明奖围绕首创性、先进性和技术价值,科技进步奖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
在李侠看来,明确三大奖的不同标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上遏制片面论文化的趋势,从而鼓励科研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做出符合本领域要求的更好的工作。
此次《方案》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表述:三大奖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李真真说:“‘公民’更强调特定国籍,如今把奖励对象扩大到‘个人’,是一种更加开放的趋势,意味着不管你是否是中国国籍,只要你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就有机会问鼎国家科技奖。”
对此,穆荣平还有进一步的思考:相比以往基于项目的奖励,《方案》强调奖励个人是一种进步,但也很难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比如,当获奖人数少于实际参与项目的人数时,就会存在少部分获奖人占有多数人成果的嫌疑。
诚信制度要健全
《方案》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全程监督科技奖励活动。完善异议处理制度,健全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表示:“监督很重要。应该进一步加强公示制度,在公示期间广开言路,妥善处理异议,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名实不符的奖项。”
针对科技奖励诚信制度,网友的讨论也很热烈:一旦奖励出现了错误该怎么办?是否应该撤销这样的奖励?对此,李侠说:“面对奖励错误,应该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如果是有意蒙混出错的,应该追回奖励并给予提名人连带责任,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国家公信力营私的行为;至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误判,是特定阶段人类认知局限造成的,可以不让提名人负责,奖励也不必追回,作为失败的提名留存。”
穆荣平认为,此次的《方案》体现了多方面的进步,但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可做的还有很多。他说:“我个人认为应该取消针对项目的科技进步奖,用针对企业家的创新发展奖取代,用新增税收和就业作为指标,奖励对创新发展有贡献的企业家。”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2017/6/12。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