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钢:深化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供给

2017-03-28 万钢 战略与政策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指导新时期科技工作的行动纲领,拓展了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大任务。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动能加快成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初步完成。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召开,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进六大转变”的战略布局。党中央审议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和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国务院发布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未来科技创新进行全面战略布局。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撑引领型发展的科技基础进一步夯实。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遨游太空30天;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升空,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太空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深海技术装备迈向谱系化和全海深,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我国成为第三个研制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国家。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世界首台10亿亿次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并荣获全球超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羲和系统打通北斗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米级广域室内外无缝精确定位,在国内40多个城市应用。硅衬底氮化镓LED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陆地资源探测开发技术向深部进军,形成2000米深地固体资源探测、5000米深层油气资源探测技术能力。基础前沿加速赶超引领,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首次在光晶格中并行制备并测控约600对超冷原子比特纠缠对,首次实现精准定位高分辨全脑连接图谱,首次构建小鼠—大鼠异源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首次发现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关键基因。科技创新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成功实现聚变等离子体大于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创造世界纪录。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成运行。

  强化创新链一体化部署,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强化高水平创新供给。多核申威芯片应用于国产超算;国产12寸设备加工晶圆产品突破一千万片次;我国主导推动的Polar码被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采纳为5G增强移动宽带控制信道标准方案;高温气冷堆首台金属堆内构件完成吊装;长效注射抗艾滋病药物艾博卫泰、活病毒疫苗、寨卡病毒诊断试剂研制成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形成。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50万辆,同比增长60%以上;“十城万盏”工程推广应用LED灯2400余万盏,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基地;“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全线开通。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和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效,“数控一代”、制造业信息化等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推广应用22.3万台套。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七大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累计增产1052万吨,应用示范了3.8亿亩。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国务院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绿色技术银行”建设运行;建立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构建9大疾病协同创新网络;实施国产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82个区县2785家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首个覆盖脊柱全节段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2000余例临床手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式扶贫,向贫困地区选派2万名科技人员,推动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双创”有效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异军突起,打造服务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星创天地”。目前,众创空间数量超过4200家,与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40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1000家,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众创空间促进投资与孵化融合,帮助1.5万个服务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资,投资总额539.6亿元,其中民间社会资本投资444.6亿元。众创空间自身投资创业企业78.8亿元,各级财政对众创空间的补助达到22.8亿元。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导银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9支创业投资子基金,总规模达到173亿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探索建立面向全球竞争、开放协同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由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更好地实现让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纳入整合范围的近百项科技计划基本完成优化整合,新五类科技计划布局初步成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署启动42个重点专项1163个科技项目。中办、国办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发挥法人单位作用、加强经费管理服务、扩大科研人员资金使用自主权等提出针对性举措。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形成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以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为重点,围绕产业需求发布11个领域521项成果包;一批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启动建设3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普惠性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4万家。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15年共减免高企所得税115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收约760亿元,有力支撑了市场导向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启动,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印发实施,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加快发展,自创区总数达17家。2016年,14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成功举办首届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创新对话机制达到8个,加快“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继续实施与非洲、东盟、南亚等国家的科技伙伴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对地观测组织等工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

准确把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技工作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狠抓落实,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着眼世界,牢牢把握好新时期科技发展改革的方向。

  第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经过多年积蓄发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精准医疗、脑科学、能源存储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带动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赛场,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新趋势,特别是要科学预见和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加强战略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加快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第二,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进行系统布局,充分表明了中央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也明确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近年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动能成长速度和作用超过预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深化创新驱动,不断改进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技术水准和竞争力,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不仅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注重以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第三,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切实在推进“四抓”、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明确工作抓手,进一步向创新服务转变。抓战略就是要深入研判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准确把握发展动向,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抓规划就是要针对看准的方向,超前规划布局,选准突破路径,加快赶超引领。抓政策就是要强化普惠性和精准性的政策供给,推动重点政策落实落地,提高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抓服务就是要强化创新公共服务,推进资源开放共享,更多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

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把工作重心从规划部署转移到全面落实上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具体来说,要完成十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加快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探索建立适应国家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需求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国家创新基地优化整合与建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三是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四是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五是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六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平安中国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七是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枢纽型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扩大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

  八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加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九是深化改革攻坚,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统筹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完善新5类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深入推进监督管理改革,建设科研诚信和信用工作跨部门联动及信息共享机制,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深入发展。

  十是健全激励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和全社会创新积极性。改革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开展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推动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进“三评”制度和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优化重大人才计划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3月27日 第A1版:国内大局。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2.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3.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4.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5. 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6.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7.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8.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9.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10.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11.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12. 科技驱动文明

  13.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14.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15.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16.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17.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18.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9.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1.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22.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23.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24.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25.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26.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28.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29.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30.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31.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32.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33.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34.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35.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36.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37.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38.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39.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40.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41.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42.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43.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44.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45.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46.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47. 感恩2016,祝福2017

  48.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49.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50.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51.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52.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53.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54.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55.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5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57.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58.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59.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60.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61.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62.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63.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64.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65.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66.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67.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68.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69.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70.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71.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72.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73.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74.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7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76.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7.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78.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79.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80.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81.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82.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83.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84. 吴敬琏:改善供给 提高效率是关键

  85.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86.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