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2017-03-30 眭纪刚 战略与政策论坛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眭纪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焦点:量化科研评价机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模式希望通过明确标准与绩效测量,把科研变作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生产过程。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与流水线生产的体力劳动显著不同。真正的原创性科学不是通过计划产生的,更不是考核促逼而来的,而是通过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科学家的原创性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产生的。


科研评价是对各项科研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科研资源的配置、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以及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南京大学首先将SCI论文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在当时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量化指标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被国内科研界当成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量化后的科研评价制度将纷繁复杂的科研评价变得条理清晰、操作快捷,改变了科研管理的无序状态,因而成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法。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模仿,SCI论文逐渐上升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尺,甚至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

虽然量化科研评价制度曾经对我国科研活动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SCI的功能在中国被严重异化,时至今日又显露出制约科学发展的弊端:论文数量成了衡量科研最主要的指标,与个人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追求排名,设立奖金鼓励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这种唯SCI的量化评价标准过于简单绝对,导致科研人员过于注重外在因素,只写一些专门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而不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引发各种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甚至出现抄袭和造假等不端行为。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尽管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和SCI论文总量已上升到世界前列,但难以突破“大”而“不符”的局面。

量化科研评价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思想。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让科学在改造自然增加人类福祉方面显示出巨大威力,人们对科学寄予无限希望,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征服自然已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技术万能”的科学主义观念,即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应该被应用到一切研究领域;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惟有借助科学的力量才能解决。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宗教、哲学、伦理、艺术等人文领域,科学占据了难以取代的统治地位。有人甚至设想了一个由科学精英控制的社会,管理着人类的一切事务,以便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

伴随着这场科学运动,在19世纪末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致力于把组织和员工打造成高效运转的机器,强调管理方法的理性与科学性,主张组织与工作设计应该建立在精确、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性,管理者就能判断工人的绩效。为此,“科学管理”采取了物理学的典型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假定,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把个人从社会组织中抽象出来,把人看作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义者,排除了人的价值和情感等非理性的成份,使人的行为有了一个可以借助数学模型进行确定性分析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按照“科学管理”的观点,组织管理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性,因此这种管理范式极力推崇科层制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的科学性和运行的技术化。

“科学管理”迎合了管理部门试图把复杂烦琐的工作变得简单容易又能提高产出的需求:通过实行职业化管理、明确标准与绩效测量、重视产出控制,就能把科研变作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生产过程,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尽管“科学管理”建立了完美的数学模型,从形式上看更接近于自然科学,但“科学管理”范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人的因素,没有从人的心理成本-报酬角度探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无形社会成本和利益交换(如尊重、声誉、情感、友谊及关心)等问题,没有从人的需求、动机来研究心理成本和心理报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忽视了群体认同的重要性以及满足个体需要所能发挥的作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现实有相当大的差距,从这一假设出发推导出的理论在解释、预测时的正确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管理是典型的与人有关的活动,特别是在强调思想创造的时代,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与福特制流水线生产的体力劳动显著不同。人本主义管理范式强调,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最重要的资源或资本。国外一些著名实验室的工作和运行环境表明,真正的原创性科学,不是通过计划产生的,更不是考核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科学家的原创性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例如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不鼓励发表论文的数目,也不在乎什么杂志,而支持扎扎实实做有长期深远或重大意义的研究。这样的管理环境使有才能的科学家对科学生涯产生强烈的信赖感,他们不是满足于发多少篇什么杂志的论文,而是尽最大的努力,以求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该实验室不但诞生了DNA模型,还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近年来,我国科研界已认识到过度量化评价的危害。为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与制度,试图弱化量化评价的主导地位。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制度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本体的贫乏不可能由工具的扩展来替代”,如果只是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缝缝补补,而不从根本上追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不仅原有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引发种种新的问题。中国科技发展阶段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以及管理范式从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都呼唤着科研评价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新的评价机制需着重考察科研成果是否有实质性的发现或创新,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最具创造性的工作上来。

引用方式:眭纪刚.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J]. 科学与社会, 2016, 6(4): 23-26.

来源:《科学与社会》, 2016年第4期: 23-26.《科学与社会》和作者授权刊载。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2.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3.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4.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5. 科技驱动文明

  6.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7.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8.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9.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10.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11.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2.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13.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14.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15.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16.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17.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18.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19.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20.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21.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22.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23.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24.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25.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26.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27.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28.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29.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30.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31.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32.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33.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34.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35.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36.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37.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38.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39.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40.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41. 感恩2016,祝福2017

  42.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43.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44.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45.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46.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47.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48.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49.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50.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51.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52.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53.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54.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55.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56.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57.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58.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59.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60.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61.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62.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63.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64.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6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66.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67.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68.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69.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70.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71.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2.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73.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74.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75.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76.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77.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78.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79.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80.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81.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82.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83.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84.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