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
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撤稿消息发布前,中国科协立即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接触。据了解,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陈仓作假。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论文作者、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都负有责任。但公平地讲,我们不能因为其他问题就拒绝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涉事作者应该对此认真反思、承担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有学术品格的问题,更有体制机制的背景。
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之下,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惩处不力,也表现在对造假帮凶——“第三方机构”的处理乏力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国内外机构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代写论文交易市场庞大、“产值”高达10亿元。对于这些帮忙造假的“第三方机构”,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处的恐怕只是极少数。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不同于医疗资源充足、医生时间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临床医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撰写论文。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客观而言,扭曲的考评体系也是诱因之一。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论文造假的危害不仅在于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不仅在于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垃圾论文成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侵蚀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可以说,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纵容造假就是损害科学的未来。
中国科协相关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研评价机制的不断改革完善,为评职称、获奖励而滥发论文的现象正从源头得到治理。当前,我国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科研队伍日益庞大、对科研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正视问题、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真正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完全有能力涤荡浮躁之气、建设科技强国。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4日 05 版)
附录一:逐一彻查被国际期刊撤稿论文
人民日报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赵永新)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在14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关于今年4月20日曝光的107篇论文被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在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严肃处理,结果将向社会公开。
撤稿事件发生后的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了彻查处理工作方案,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同时,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贺德方表示,针对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同时各单位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据了解,撤稿的《肿瘤生物学》杂志原属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管理,2017年1月转至美国赛格出版集团管理,被撤论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撤稿原因是提供虚假同行评议,包括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伪造同行评议意见。
贺德方强调,科技部牵头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将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完善学术期刊跟踪监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与联合奖惩,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附录二:像反腐败一样反对学术不端(赵永新)
虽然学术不端与腐败性质不同,但其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只有像反腐败那样从严惩处、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泛滥的势头,确保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如今,学术不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喊打的同时,老鼠还是很猖獗地活着,甚至还有人一边喊打,一边还做老鼠,为什么?”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这番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近年来,数据造假、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在前不久,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宣布撤销在其所属刊物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此事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形象。
科学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相的神圣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屡禁不止、五花八门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还败坏了学术空气、混淆了是非曲直、侵蚀了科技大厦的根基,严重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任学术不端行为蔓延滋长,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韩启德开出的药方是:像中央反腐败一样,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让“过街老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反对学术不端,要像反腐败那样“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大震慑。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要求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制定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具体措施,设立了诸如“诚信办公室”“道德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对学术造假等行为的调查、处置。让人遗憾的是,上述要求和举措往往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时常常“雷声大、雨点小”,许多问题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证明,惩恶才能扬善、刮骨方可疗毒,虚张声势、光说不练,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放任纵容。对于学术造假者,必须严格照章办事,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公之于众,真正把“零容忍”落到实处。
反对学术不端,要像反腐败那样注重制度建设,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扭转“唯论文论英雄”的错误做法。职业不同、研究类型不同,本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比如,对于一线的临床医生来说,能否治病救人是衡量其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前人没有突破的新知识、新理论;对于从事技术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最根本的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然而,目前“高水平”论文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医生、老师没有“高水平”论文就评不上职称,硕士、博士没有“高水平”论文就毕不了业,科技人员没有“高水平”论文就拿不到课题、评不上院士。就像高考指挥棒造就了数以万计的“考试机器”一样,论文指挥棒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为数据造假、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助推器。
虽然学术不端与腐败性质不同,但其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只有像反腐败那样从严惩处、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泛滥的势头,确保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9日20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