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创新资源聚起来活起来
【创新驱动的中国自信】
让更多的创新资源聚起来活起来
——浙江、江苏、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启示
编者按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关键期,经济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江苏、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依靠的是人才的创新潜力、企业的创新动力、政府着力打造的创新环境。这三个省市的转型发展,都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冲出转型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
对话人:光明日报驻江苏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驻浙江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驻深圳记者 严圣禾
1.创新人才释放创造潜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快。
2016年,深圳市南山区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82家、上市公司13家,总数分别达2223家和122家,目前已形成“北有海淀、南有南山”的“北海南山”格局。图为南山区全景。刘石明摄/光明图片
严红枫:“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可以设立特设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
“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是浙江打造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强调引进聚集一批大数据、云计算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与分类评价机制,建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模式。
苏雁:江苏人才总量达1076万人,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但总体来说,江苏的人才状况还是有“高原”少“高峰”。所以引进“高峰”人才,形成高层次的创新优势,成为江苏聚力创新的重中之重。江苏一方面树立“全球视野”、锁定“顶尖人才”,对引进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另一方面强化精准性,充分考虑江苏产业特色,着力集聚发展所需的人才。江苏逐步形成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以及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均居全国前列。
俞德超是近年来江苏重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之一。他创办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6年来已自主开发了12个新药品种,5个新药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康柏西普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严圣禾:人才在深圳的发展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7年前,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经济特区,深圳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来了都是深圳人”,这一口号从未改变。曾经的改革开放窗口,正用创新创业新观念号召、拥抱更多创业者。
在房价高涨的当下,深圳为引入人才“投下重本”,提出5年内筹集和建设40万套保障房,其中30万套留给人才。2016年,深圳针对原有政策的短板,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措施,一共178个政策点。通过创业资助、股权投资、场租补贴、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多种方式,给予人才待遇支持。从1所深圳大学拓展到10多所高校,从仅有4名院士到引进22名院士,累计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7个,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孔雀东南飞”。
2.聚人平台产生聚变效应
如果说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和实施者,那么企业则是市场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好的平台可以聚集人才,驱动人才创新发展。通过平台把更多人才聚集起来,才能产生聚变效应。
苏州生物医药公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图为工作人员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苏雁:创新的核心在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江苏已经实现了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985”高校的合作全覆盖,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0000项,有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
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石墨烯等十大产业前沿领域,江苏加速培育一批辐射力强、带动性大、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位于南京江宁开发区的中国无线谷,引进了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200多家高科技企业,2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实现就地产业化;常州用5年时间集聚了全国50%的石墨烯企业,创下了10个“全球第一”,被称为“东方碳谷”。数据显示,江苏企业申请和授权量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严红枫:浙江与江苏的定位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同样注重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浙江定位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万”工程。培养与引进一批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孵化“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
近年来,浙江涌现出全球最大的商务服务企业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视频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全球企业级IT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华三通信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等“新四军”蓬勃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生力军。把创新的核心要素集聚起来,会产生聚变效应。“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国家高新区由4家增至8家,省级高新区由19家增至26家。高新区集聚了全省60%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3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6%。
严圣禾: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这一点在深圳表现为“四个90%”,就是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
深圳积极培育各类创新载体,为人才营造发挥空间。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210家,其中国家级新增14家;累计建成创新载体1493家,其中国家级94家。深圳还培育了66家创客服务平台和237家创业孵化载体,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共计1万余个项目参赛,每年带动5亿元社会资本。
3.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聚集了人才,搭建了平台,还需要好的市场氛围和顺畅的机制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构建风生水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发展潜能。
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科研人员在做实验。高岷摄/光明图片
严圣禾:2015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与华为老总任正非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任正非说:“创新的事你们不要管,不是你们的事。”马兴瑞说:“我们要创造环境。”任正非说:“这个好。”
为集聚更多全球性高端人才、资源、要素、平台,深圳正全力建设全球创新型城市。深圳要成为创新中心,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打造一个非常开放、集聚、包容、宜居的地区。深圳要形成创新中心,还要吸引世界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院、最好的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的开发合作平台、最好的创新企业的研发机构来深圳,形成集聚效应。这就要求深圳第一是绿色城市,第二是智慧城市,第三是宜居城市,第四是国际城市,第五是包容城市,这才能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集聚深圳,将深圳变成全球创新中心。
严红枫:搭建创新大平台,才能筑巢引凤凰。2016年8月,在浙江科技创新大会上,浙江省推出《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以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能。
通过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为经济发展凝聚无限动能。浙江省从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和高能级科技城、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新型孵化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机构5个维度来部署,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搭好创新大平台。通过完善创新生态链条,推进政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转变,努力做好创新发展的“店小二”。
苏雁:“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会出现”,这句话经常被江苏创业者挂在嘴边。没有好的机制,投的钱再多,吸引的人才再多,也难以出好的创新成果。去年,江苏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今年又出台了“人才政策26条”,含金量高的政策,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千方百计增加创新投入,让更多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露出来、聚起来、活起来”。同时,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打通创新与资本的“任督二脉”,形成错位支持、政策互补的“金融+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通过营造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江苏正努力使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江苏模式”。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3日 05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