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3期 | 孙洁:朱村烟锁春满埠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丝有言
孙洁作为历史老师,不仅教学出色,对文字的处理也展现出古色古香的时空感。在朱村,她的笔触恣意荡漾在山水草木之间,穿梭在亭台楼榭之中,从历史的迷雾般的踪迹里,追寻一个古老村落的命脉起源以及它存活至今的独特印记。正所谓:朱村烟锁春满埠,古歙清流秋照人!
古 风
孙 洁
沿徽杭古道新安江一路下来,便会路过这么一个村庄——朱村,位于雄村和南源口之间,具体在义成村以下,夏坑村之上,与浦口和榨川隔河相望,练江和渐江的清流在这里汇合,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安江,在徽杭古道水路畅达的古代,朱村,因了三江口的地理位置,曾是一个重要的古村落和物资集散地。
朱村街的最末端是水口,也是下埠口,河对岸便是浦口。站在村口老树下四望,静静的水面,空阔宽广,两岸青山相对,一派秀山胜水,极具特色。在这里站着,不说话,自然而然地,有一些意蕴就会悄然浮起,渐次上升,心中,某些感受,仿若羽箭破空而出,意图求得共鸣。这,也许是对朱村老街尽头的一种会意:一种极至的真实与和谐,宁静清晰,没有掺杂人为的任何复杂,而是以一种平铺宽广的态势,连带着韵律和节奏,舒展开去,说不出、说不得、说不好,却可以慢慢感受。
朱村老街,呈一种“之”字形的循环增高式,由朱村街下面的村口往上,沿着已有断缺的石板路前行,每走一段路都会发现地势略有增高,一段路后,发现有些地面已经变成鹅卵石缀边的了,待到走过几级台阶,便来到老屋层叠的村子中间,飞檐翘角,黑瓦灰墙,板壁窗门,旧铺格局,沧桑的岁月并没有太多地改变古镇的模样,如果你愿意,我们仍然可以扣响斑驳的黑漆大门上的那对紫铜门铃。
目光在高低不平的明清或民国建筑间错落看去,会发现某些废弃的宅院:庭院深深,园门紧锁,石板间疯长的绿草茎上闪着簇簇黄花,花色耀眼;尚未坍塌下的庭中木柱之上筑有燕窝,两只新燕还在其侧呢喃飞翔……二十一世纪的古徽地,许多自然村落,像一尊尊倒卧的辉煌石像,正日胜一日地渐渐没于有形或无形的尘沙之内,在缓慢中日渐老去。
继续上行,须经过六级青石台阶,就进入全是鹅卵石铺就的高街,这里,曾经店铺林立,繁华无比。再往前行,就是著名的“栏杆头”,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有高高的栏杆,是栏亭,又不像,反正是有柱子有屋梁有栏杆如美人靠一般的所在,常有忙人闲人走累了的人在那儿歇脚,栏杆下,是很长很多的石阶,老人们随口说着以前有一百多级,现在残存的也还有六七十阶。站在那石阶上,可以清楚地眺望石阶对面的埠口,人们称之为上埠口,渡船撑过去是榨川,那里,几艘箬叶的渡船,竹篙撑立,板桨边悬,岁月再久远,也没有丝毫的改变,那被人们脚踩磨了被棒杵捶光了的跳板,依然地搭在那里,那下面的流水,缓缓,慢慢流动,若不借助漂浮物,有时看不出它的动感,有一种丝绸般的感觉,光滑,仿佛人性的节制,或是禅意的暗示。只有人游和船行,才会将平静击得支离破碎……
栏杆边上是很多的商店,有些很古老的商家,残存和破败保留着,高低错落,有古老的肉铺和包子铺,有小百货店,理发铺子等等。屋檐是重叠的,墙体是陈旧的,继续闭塞的地理环境让时间对这些古老的生态奈何不得,他们部分地被保留了下来,可是泛黄、古旧,衰老,没有活力;有些被改造过了,可是夹杂在中间,极不协调,影像夸张,仿佛西装和布鞋的搭配,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这里是老街的中心,四通八达,往东,则经石阶走下满是石子的河滩地;往西,则经过一个古老的不知年代的圆门洞进入小巷,转出去,有祠堂、仓库和学堂;往北,则继续上六级青石台阶,进入朱村老街的又一个高度,这里,有挂着门幡的药铺,有炉火旺旺的打铁铺,有修理铺,还有碾坊旧址……更多的是普通住家,一些古民居,有主屋,有前厅、中厅、倒厅,有边廊,前后都有天井院子,有隔扇门窗。这里安静,没有喧嚣,没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偶尔窜出的一两只小狗,冲你看看,摇摇尾巴,却并不吠叫,一下子,你内心深处那种传统的“家”的记忆,就蓦然地被触动了。
徽州腹地的朱村,自古就是一个重视读书,重视诗书的地方:诗书传家的传统优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高高悬挂;以出生于“书香门第”为荣,强调“耕读”的概念,絮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家秀才还以《朱子家训》为版本制定过具体而详尽的家族读书计划;传统文化的理性,知行合一的蕴涵,同样彰显在朱村的老街上,弥散着开卷有益,书香满溢的气息。朱村汪家,是古徽州望族,好几辈男人皆是高个帅气的美男子。尤其民国初年的汪裕洋,自小做诗吟对,聪敏过人,被四里八乡誉为神童,都说若非废了科举,他定可一飞冲天。九岁时,因书法字体极为隽秀,时任安徽歙县知事前清副贡梁荣祖曾亲自裁纸请他写过对联,那年,裕洋九岁,因个头不高,够不着案几,只跪在方凳上书就,故而,博得徽州府“九龄童”的美誉。
老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古祠,或是朱家祠堂,或是孙家祠堂,破败,萧条,失修。还有一座早年就有的造船厂,掩露在树木之间,那些古树的枝梢,凉爽而忽忽;夏日里的知了,总是终日地鸣叫,那厂,早已不生产船只,偶尔会接纳一些木船的修补任务,是时,就可以看到大蓬布的拉开,桐油的搜罗,苎麻的使用,以及锤子竹钉的丁冬作响。
老街的尽头,是一座古井,名为“汪铁井”,位于上村口,村人一般吃的是新安江水,很热的夏天,便挑一担小木桶,去到“汪铁井”担井水,那井,落寞、寂寥地孤立村边,一个磨光亮了的青石井台,意味幽幽;从已被麻绳勒出深深印痕的井栏里提起的清凉井水,清冽、甘甜、醇美,凉得彻骨,在夏日的阳光下,丝丝缕缕地冒着一些气雾,当然,那是由于温差造成的,而古时的人们,却以为是井娘娘的仙气呢。小桶一路荡悠悠,挑来的水装进茶筒,就是避暑的佳品了。走进朱村,这种好像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景,会一一呈现在你眼前,勾起你许多怀旧的情愫!
与朱村相连的村庄是义成,那是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地方,那里有王茂荫的故居。王茂荫,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任京官前后达30年, 不携眷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告老后在义成村买下朱姓旧房,迁居于此。王茂荫是咸丰朝行钞的第一个倡导者,铸大钱的坚决反对者。因其杰出的经济学视野,被马克思在《资本论》注脚中所提及,成为经世济民和家国情怀并重的知名徽州人。
再往上,那是雄村,这里的竹山书院,能在一个不足百户的山村中,以曹氏一族之丁,在数百年间不断培养出皇家高级军政人才和文史专家。民国时期的中美合作所的培训本部也设在这里,更使雄村在古奥之风中平添了一份神秘,也使朱村的交通地位更为重要。还有周边的慈光庵、小南海、古民居,以及跳钟馗的模式,其千百年来衍演而成的风格技艺和文化底蕴,令人遐思。
在朱村,还是可以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境, 感受是绝佳的。站在河滩地里往上望,从长街中延伸下来的至少有三处长达几十级的石阶,如同百步云梯,很是生动的连接着老街与新安江,老屋阁楼,粉墙黛瓦,苍翠的竹林和大片叶子的桦树林,黄荆木,构成一幅徽州最美的景致。把镜头再拉远些,渡过江站在浦口岸上远望,将朱村的这些倒影与新安江相融合,那真是世外桃源场景的具体化。许多作画写生的人们,选择这里作为练笔的所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穿梭在朱村的主街,感受着古文化、古建筑,古埠头,有几个场景觉得有必要记下:蓝天、碧水、白云、古镇所散发出的强烈的东方古典女性意味,美得令人心痛;没有桥,只有古老的埠口和渡船,在河滩上散坐的夜晚,偶回头,在夜的山顶,月亮那宁静拥挤的光芒,夹杂着不断坠落下来的碰撞之音,羞涩、内倾、繁复显现,那些尚未磨灭的徽州文化的若干局部和依稀轮廓,在纸上得以保存,时代转迁,未来的人们也许能够通过这简稚的记录,想象并去追溯这片地域,甚至认识昔日曾经存在过的、另一类型的原始的美。
作者简介:孙洁,历史教师,特级、正高;文字女子,喜读杂书,慢写文字。籍古城而居,记录徽州之美;在岁月之外,任凭记忆成花。出版散文集《环佩叮咚》《一半忧伤》等。
标题题字:江伟民
美术作品:江伟民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