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5期 | 汪远定:不负天地与江南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 丝 有 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汪远定相识许久,却见之寥寥,偶有所闻,便是从文字得见其人。远定温文尔雅,不假言辞,胸有山水,乐得逍遥,一派云淡风轻,颇具文人气质。他的文字既有天马行空的浪漫,又有触及肌理的写意,身处桃李之列,心属田园之意,文笔空灵,天真未脱,实属难得。昔靖节先生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今远定可谓:前庭幽兰自含香,不负天地与江南。
云 淡
汪远定
神秀天开,梦枕江南。
三百年前的“十全老人”登山情满,高赞——“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我辈虽无此般高昂的情致和超凡的气度,但也由衷地赞赏这“警句名言”,并非出自帝王的缘故,而只与殊胜的道源有关。
诗豪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名山又岂能不名?仙气飘然的月华街上,每一位游客皆已成“仙”。行走在陡峭的山壁间,布满青苔的石阶上,氤氲着万卷诗意,悠悠岁月沉淀着厚厚的道学修养,渐渐温润和滋养了这枚仙丹。
轻轻地抚弄白云,雾绕云蒸的思绪也紧随一条通天的古道向上延展。风水圆融,厚积多雨的梦境,香炉端坐山巅,点化繁芜的尘世。这是一座名山的语言。跋涉者行愿万水千山,每一枚脚印浸润大地的肌肤和思想。滴水片石,一个熔铸智慧的尤物将一枚秋叶轻轻安放,大地顿感温暖。
一泓清泉暗流时空的内核,在古老而年轻的徽州大地上,乡情默默流淌。一滴水。一道光。一枚汉字。信仰点亮了“江南第一名山”。
这里山花灿烂,金葵绽放了秋色,孕育出禀赋出众的花、鸟、虫、鱼,或吐纳芳香,或鸣唱春秋,或丈量大地,或追本溯源,皆以静美的方式思想生命的真谛、酝酿瑰丽的梦想。梦境。月光。起伏的雨滴打湿了王维的衣襟,勾起杜牧的怀想,惹恼了谪仙,感动了杜甫,幽古的诗词从江南的梦里醒来,且歌且舞,灵动千载的思绪。永和九年的兰亭仿佛在眼前生动起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确,这里琴瑟悠扬,群贤满座,清曲流觞,淡酒弥香,翠竹葱茏,曲水潺潺,书圣亲临,儒雅风范,天地交融,泉水欢唱,百鸟争鸣,月华独享。这方空灵的天地,只在齐云山上。
齐云之水,一如江南沉稳的脉动。宛若明镜,亦如慧眼,照见众生诡异的人心。日子陷入水中,邂逅了一场场浑浊的战役。历史和地壳一般,波澜不惊抑或千钧一发。梦境中,一声高亢的啼鸣,划破晨曦的微茫,冲淡了历史的沧桑。“也无风雨也无情”,这首古老的情歌,原是夫子的一次痛饮后的绝唱。鱼贯而入的夜的种子,敞开了三月的心扉,在溪水里寻找自己的土壤。而圆润的水珠,以乾坤的笔意,黑白的格局,书写了一种相守的力量。一朵浪花在时间的树枝上重生,一条河流在雨季自由欢唱,一种情思挂满了枝桠。
齐云之山,亦为江南神奇的力量。古道盘桓,从江南到江南,抵达黑白徽州。从东亭向上眺望,凸显一片紫色的霞光。掸去尘埃,轻轻翻转“江南第一名山”。晚风越过登封桥,细雨指点横江。从一个人的内心开始,以清净、慈善、高远的姿势,膜拜山上的一草一木以及灵性十足的齐云山石。惟有心怀道境,江南才能永葆一颗温润的灵魂。
名山。江南。称之无双,是为激赞;誉其“第一”,亦为褒奖。历史是否有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保持静默的本色。
山河醉,云飞扬,诗酒如风,高歌江南。名山归来!美哉江南!
造访齐云山,曾是多少文人墨客的瑰丽梦想。信步齐云之上,那历史烟云里的名流逸事便翩然而来。
唐伯虎:日月竞风流
唐伯虎,明代出类拔萃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弘治十三年,这位“江南第一才子”只身来到徽州,虔诚拜谒“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成就了一段名山与名人的佳话。
唐伯虎为齐云山的奇峰怪石和云烟缭绕的壮景所折服。他拾级而上,一天门,一线天,真仙洞府,香炉峰,鼓乐声声,仙气弥漫,浑然陶醉于天地人和之美,一时诗兴大作,笔墨纵横,诗曰:“齐云山与壁云齐,四顾青山座座低。隔继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题齐云山石室壁》)而月华街更是美不胜收,让他忘却了尘世所有的烦忧。
他沿途寻访圣境,不觉踏进新落成的玉虚宫,遇一道人面色愁苦,问后方知此人正是汪泰元道长,正为业已竣工的玉虚宫竖碑铭一事犯愁。汪道长深知此事要紧,影响深远,既可借以昭示神灵威严,又可为每一笔善款的主人流芳。唐伯虎了解到道长的心事,便“毛遂自荐”无偿为之撰文。于是,一篇文势浩浩、笔力纵横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便于当夜诞生在长生楼上。这个历史名篇后经新安名家书刻,历时两年完成。至今,后人们见到这座长7.6米,宽1.4米的碑铭,感受着风流才子的文气与才情,定然有心动的感觉吧。
徐霞客:沉醉不知归
徐霞客是中国的“游圣”,一生足迹遍布九州。这位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就曾于万历年间两次造访齐云山。
徐霞客在《游白岳山日记》中写到:“丙辰岁,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是年正月恰逢大雪,他在山上一连住了六天,大雪下了六天,白岳已然全白,处处银装素裹,山间玉树、崖壁冰柱显现灵幻之美,他耐不住寂寞,足履坚冰攀雪山赏雪景去了。至太素宫,赞叹玄帝像、王灵官赵元帅殿之雄丽,登文昌阁,观香炉峰、紫霄崖、五老峰,惊奇于月华山色之美,犹在雪地,月华的朦胧之美愈加彰显,而身为道教名山的齐云也似乎在向眼前这位知音传达出天地乾坤黑白相化的道境。
徐氏沉醉不知归路。这数日间赏雪景撰诗文,与羽士论道,兴味盎然,直到二月初一“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才首次见到齐云山的“真容”。他立于雪后初霁的月华之上,俯瞰众山之小,景美不胜收心怡更难求,而绽放徐氏心花的《游白岳山日记》也在旅途中诞生了。后来,他又二度重游,或许是白岳之美、文化之深所致吧。
黄宾虹:笔墨白岳间
黄宾虹,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新安画派的泰斗。他曾闲游齐云山,留下了“灵窟天苍润,奇峰地郁盘。四时霖雨足,万里水云宽”的佳句,而“家住黄山白岳间”的印章更加彰显了他的赤子情怀,仿佛力透纸背的不是翰墨,而是庞大的徽州记忆。
黄宾虹游白岳,始终离不开“笔墨”。五老峰上有他的墨迹,“欲日不知寒,餐露点可饱,青青天外观,万古此径老”;三姑峰上亦留下他生花妙笔,“烟云窈窕姿,兰蕙芳菲意。石烂海水枯,孱顶总葱翠”。作为徽州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对黄山白岳的钟爱,从而他以他特有的笔墨,赋予了白岳以现代的人文色彩。显然,他的画卷深受灵山秀水的滋养,尤是“黄白”的浸润与感召,催熟了他遒劲的笔力和幽深的画境。
黄宾虹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迷恋上了白岳的一草一木,其水墨画卷蘸满浓情深意,其诗词歌赋载满悠悠乡愁,其书法长卷苍劲飘逸,犹如白岳山水充盈智慧的光芒,难怪乎很多研究者认为他是白岳最具典范的形象代言人。他多次登山情满月华,观海情溢白岳,兴之所至皆是一轴轴大美的画卷,令人痴迷、沉醉。
郁达夫:文采出齐云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巨匠。就是这样的一位文豪,也与齐云山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缘,他那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散文《游白岳齐云之记》,就是他结缘齐云山的雅证。
八十年前,郁达夫携友从休宁县城到齐云山,一路上赏心悦目,情绪亢奋。身为浙江富阳人,他与这片新安源头的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同饮一江水,一种本能的亲近感油然而生。他穿过拱日峰下的天门,痴迷于真仙洞、圆通岩、雨君洞、珍珠帘、文昌宫、玄芝洞的神秀,赞叹这方胜景“实在真好不过”,而齐云山上的摩崖石刻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服,认为“嵌在壁上的石碣,立在壁前的古碑,以及壁头高处,摩崖刻着的擘窠大字,若一一收录起来,我想总有一部伟大的《齐云金石志》好编”。
途经步云亭,郁达夫感动于“齐云仙境”的遒劲碑刻,过古松、望仙亭,松涛、虫鸣都回荡于脑际,他言白岳孕育了伟大的石山,而幽古的碑文、巍峨的道观和庙宇更添了齐云山的厚重底蕴。齐云山在郁达夫的眼中,无疑是一座可供仰止的高山,是一座超越尘世的道场,数千年来保持着清净、淡泊和冷寂,积淀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汪远定,八零后,黄山休宁人,中学教师、业余作者,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理事、黄山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休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及秘书长。主要作品有:《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合著)、《赵朴初传:行愿在世间》(合著)、《山水之遇》等,在《人民文学》《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安徽文学》等刊发文学作品一百余篇,曾获“观音山”杯全国游记文学奖等。
标题题字:胡社文(休宁县书协主席)
摄影作品:梁卫国 (摄影爱好者)
视频提供:齐云山景区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