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3)】黄山田:谁来种?如何种?

黄山日报
2024-08-28


核 / 心/ 提 / 示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就粮食问题,着重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等。


黄山市虽不是粮食主产区,但农田撂荒现象同样存在。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农民已逐渐老去,新一代农民徒有农村户籍,却越来越疏离曾经世代耕耘的农田。如今,“80后”不想种田,“90后”不懂种田,“00后”不问种田,已成为传统农业的现代之问。谁来种田?如何种田?这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现状:足下撂荒田

乘坐周林亮的破“昌河”,能享受“首长”待遇。车内的门把手坏了,我们要下车,他得亲自开门才行。车子服役12年,13万多公里,长年奔跑在乡间小道,坐车的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被弹得尺把高。



3月2日,休宁县五城镇月潭村两委在村主任周林亮的带领下,察看通过土地流转的100多亩“荒田”,拟依托成立的新型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破解月潭村多年以来土地撂荒问题。


从直坞到言坞,从杉木干到鲶鱼弯,乡间小道坑洼逼仄,车内颠簸,车外荒芜,目之所及,不足3公里的山坞路,一半的田地撂了荒,尺把深的茅草映衬着春阳下早开的油菜花,风景虽好,却也透出一丝凋敝感。



月潭村毗邻屯溪、休宁,交通便捷,村民自古就有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城市务工的习惯,因此全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在村中的多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


月潭村是个古村、大村,人口3000余人。据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建立介绍:“月潭撤乡并镇之后仍是水稻种植大村,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3000亩,现在土地确权的农田面积有2890亩,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撂荒田逐年增多。言坞100多亩、毕家庄200多亩、溪北岭200多亩、下坞100多亩、下田坩100多亩……加起来少说也有1000多亩。”


这种现象不止在月潭,记者在休宁、歙县、祁门等区县乡村采访时发现,撂荒田地比比皆是,有些村子外出务的人员比月潭更甚,土地撂荒,成为当下乡村振兴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缘由:种粮不划算


“现在种地确实不划算!”50岁的洪顺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不含自己劳动力成本),种子90元,化肥200元,农药45元,耕地200元(不含牛工),抛秧覆膜30元,收割100元,晒谷50元,人工200元,总成本为1010元。按2020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849.8斤、政府保护收购价126元每百斤计算,每亩水稻的收入为1071元。收入扣除支出,种一亩水稻的净利润仅为50元。


在此行情下,以月潭村为例,全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率达80%以上,目前在家种田的农民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仍是种田主力。很多农民种地只是讨生活,从未有过 “种地发家致富”的想法。


“在屯溪、休宁做小工的少则100元/天,多则200/天,有手艺的至少200—300元/天,而在江浙沪等地打工多的则达300—500元/天,打一天工,可以买一两百斤稻谷,加上野猪又频繁骚扰,田难种。”采访中,周林亮一针见血。


‘农一代’老龄化、‘农二代’不想种、‘农三代’不会种也不想种,稻谷的价格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难以提高,于是主动撂荒。”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全市撂荒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以山区乡镇为多。



黄山市属于典型山区地貌,山多地少,耕地较为零散,全市符合千亩集中连片的耕地少。又非种粮大市,客观上不具备粮食主产区(市县)那般大耕大作,也不能享受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补贴。地方财政和社会自筹配套较为困难。多年来政府虽然制定了粮食收购保护价,农民种粮不愁卖,但价格偏低。而外出务工经济来得快,挣得还多,种田太辛苦、周期长,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加剧,出去的不愿回来,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土地撂荒现象自然发生。


破局:多渠道发力

(一)统筹利用撂荒地



针对撂荒地采取的措施, 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曹长东介绍,应根据实际,务实高效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做到应种尽种、能种尽种,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季节性撂荒的耕地,根据茬口实际种植杂粮、蔬菜等短季作物,也可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耕作条件差的耕地,要改善耕种条件,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对撂荒不适宜耕种的,要按照规定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管理。因劳动外出原因撂荒的,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强化土地流转管理,着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推进撂荒地规模经营,对上述“四荒地”严格界定“四荒”范围和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区位和利用条件确定具体的治理开发方向。要大力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撂荒地利用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针对性技术指导,提高利用撂荒地水平。


(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叶雨介绍,从“十二五“计划开始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迄今10年,全市102万亩耕地已完成建设56万亩,(剩余部门均为各地偏远山区,分布零散),项目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为内容,目的是改造良田,增加可耕作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方便耕作,解决农民土地撂荒问题,打通农田“最后一公里”,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56万亩。其中2019年度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5.2万亩。项目安排在6个区县的20个乡镇62个行政村。项目包括修建水源工程中的塘坝11座、小型拦河坝36座,排灌沟渠101.845公里,以及建设包括生产便桥40座、过路涵527座在内的渠系建筑物676座,建设田间道路50.86公里,开展土地平整98.18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2020年度我市实施1.5万亩建设任务也将完成,2021年我市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2.5万亩。


(三)提高种地积极性



为了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和地方财政均按照谁种地谁受益的原则优化了种粮政策、提高了补贴力度。

洪顺全就是受益者之一。2020年,洪顺全种植160亩水稻的利润不过两三万元,但政府发放给他的种粮补贴是18000元(2019年30000元)。加上他还循环发展了规模养殖,饲养肉猪50头,又创办了稻米加工厂,年可加工稻谷七八十万斤,三项收入加在一起也达到10多万元。


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种粮补贴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粮食安全战略,2020年各级财政共投入231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巩固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拨付2020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共计8131万元,进一步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切题:培育新主体


农业发展,技能为先。新时代,种地确实也要换个种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黄山区夫子峰下、芦溪河畔的巷联村良富家庭农场,农场主魏良富正在用挖掘机修整沟渠,为今年稻虾种养的50亩田块作准备。


地处黄山中大门的巷联村,坐拥美田沃野万顷,保有水田5000多亩,水稻面积3000多亩,素有黄山区三口镇“大粮仓”之美誉。58岁的魏良富共流转租赁农田13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2020年仅稻谷收成就达100余万斤,是当地最大的种粮户,也是黄山区新型农业的领军人物。


这期间,他先后注册成立了良富家庭农场、黄山区良富供销社、黄山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置办播种机、拖拉机、插秧机和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种田设备,2018年又扩大了粮油加工厂房,榨油坊等,并为农场的大米和食用油产品注册了“徽农耕”、“巷联”商标,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魏良富的家庭农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供销”全产业链。


魏良富说:“2020年由于天气原因稻谷大面积倒伏,减产20多万斤,洪水冲坏了稻鱼共生田块的田围埂,直接经济损失6万多元。但得到了政府抗疫扶贫补助,全年效益总体还不错,除去田里和鱼塘损失,收入20多万元。”


2021年,魏良富响应中央“多种粮、种好粮”的号召,扩大200余亩优质粮田发展再生稻生产,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优质稻的生产,让农场的绿色食品“三口”香米米质更好。同时还为周边大户提供农机服务3000余亩,力争实现产值350万元。



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带动粮食生产是我市近年来农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流转耕地29.3万亩,占确权登记耕地的35.3%。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2020年新增家庭农场206家,达到1444家,合作社达到2202家, 其中114家家庭农场,34家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面积1.6万亩。

关键:留住新血液



城镇化大潮下,年轻人不断离开乡村,肥沃的土地和美丽的山水似乎难以挽留年轻人驿动的心。但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我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很多年轻人也认识到农村有广阔的天地。


为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我市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七年来,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生产、技能服务三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10443人,涉及粮油、园艺、茶叶、蚕桑、中药材、畜禽养殖、淡水养鱼、农机、农资、电商和休闲农业等20个专业类型。


这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多已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黄山区三口镇良富家庭农场的魏鹏和魏斐两兄弟,分别是80后和90后,前些年均在外务工,如今都已经回村开办家庭农场,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将家庭农场办得红红火火;1984年出生的汤凤是百凤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流转了近百亩土地,种植贡菊和葛根,年净收入约10万元;来自歙县深渡的张将则是一名90后,结婚后与妻子双双从上海辞职,在巷联村成立了岚岚家庭农场。农场的规模从最初的10亩扩展到现在的60亩,种植种类也不断增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而新型职业农民改变着传统农民贫穷落后的身份标签,赋予了农民职业的崭新色彩,他们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未来:转换新动能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黄山市常住人口142万,现有农业人口117万人、农户37.8万户,全市耕地面积10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4万亩,纳入国家粮食功能区的面积有46.5万亩(必须全部种植水稻)。粮食部门已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应急保障体系,日供应成品粮780吨、食用油126吨,全市粮食供应充足。


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曹长东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粮食产量总体平稳,由2016年的25.9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8.66万吨,增长10.7%。粮食单产从“十二五”的360公斤/亩增长到“十三五”的376公斤/亩,增长4.4%。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2021年度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目标(约束性任务)为76.5万亩,粮食产量的目标为5.73亿斤。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我市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粮食生产上,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工作举措,发挥好农业的“压舱石”作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坚决守住粮食“命根子”。


同时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创新推出“田园徽州”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发展精致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个一批”工程,抓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建设,力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60家,家庭农场达到1500个以上。推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优化水稻产业结构,适度发展稻虾(渔)综合种养,提高种植效益。同时落实保障措施,加大粮食政策投入,强化生产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农业农村系统优势资源,向粮食生产聚焦,确保全市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完成。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经济学教授胡永政认为:“解决‘谁来种田、田怎么种’的黄山现代化农业之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创新落实),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农业发展的投资多元化,农产品特色的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实质就是要把农村的地种出效益,种出财富,种出乐居(就业),这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根本要求。”


瓜子铺语录

2021年3月4日 ★黄山



黄山田,谁来种?政策是导向、人才是根本、产业是支撑、科技是推力、机制是保障。农民自身必须打破“扶犁握锄两脚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理念,党政一把手要真正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与此同时,应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带动粮食生产,建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到神经末稍全面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乘乡村振兴的时代春风,伴黄山“六有”乡村建设大潮,黄山田,应该能人种、规模种、科技种、融合种、效益种。



题字:姬臣

策划 :瓜子铺工作室

文字:程向阳

图视:向日葵 江永言 

制作: 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值班编辑:汪鼎 责任编辑:程向阳二审:徐海生 终审:李学军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9)】板桥:鱼跳“农”门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8)】上岩:“红灯笼”照亮幸福路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7)】澄塘:雪里蕻 雪里红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6)】宏潭豆腐乳 佐餐一扫光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5)】五城米酒,能饮一杯无?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4)】汪村:“三色”书写美丽新传奇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3)】岩溪:小小烧饼富全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32)皋径:百年古村里的“粉丝经”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31)】南源:“甜蜜经济”山芋干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2)】胡门:黑鸡养殖富农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