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5)】岭脚村:三张牌打出乡村新思路
核心提示:休宁县汪村镇田里行政村岭脚自然村是“安徽省传统古村落”。一座大山在这里隔开了江西和安徽两个省。这座大山就平鼻岭,岭脚村就是在平鼻岭岭脚依山顺溪而建成,故村名曰:岭脚村。
苞芦松,搅动城里人味蕾
岭脚全村只有236人。新安江源头水赐予岭脚村灵秀之气,山泉水从平鼻岭渗出,似玉带穿村而过。两岸人家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近年来,岭脚村连续举办苞芦松民俗文化节,传统的乡村美食吸引不少“驴友”前来品鉴。村民介绍,从明代开始,勤劳的岭脚人就学会用碾碎的玉米粉制作苞芦松。晒干的玉米粉经过搅拌、装箱、凝固、切片、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将晒干的玉米薄片投入油锅煎炸。等薄片舒展膨胀上浮,一片片金黄的苞芦松就做成了。因工序繁杂,这种传统的徽州小吃只在春节前才会制作,用来招待客人。
近年来,城里乡愁感愈强,喜欢上了“渐行渐远”的苞芦松,吃了还要买,买了还要预订。于是,自2015年开始,每年过了十一,赋闲在家的岭脚村民纷纷制作苞芦松。
“现在全村有近20户村民做苞芦松。”村民张裕亮介绍,近年他每年都能销售2000斤左右,都是按30元一斤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收购,而每年的苞芦松民俗文化节也成为苞芦松销售的好时机,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泉水鱼,游进城里人餐桌
沿村而上,溯溪而行,随处可见一个个用石块砌成的鱼池,巧借地势,阶梯落差,顺流而下的泉水从入口引入,从出口流出。鱼池中养有红鲤鱼、鲢鱼、石斑鱼、草鱼等,每个鱼池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如意池、金银花池、葫芦池等不一而足。
岭脚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在外务工,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这几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有返乡的村民搞起泉水鱼养殖,村民自种的蔬菜、山芋藤成为经济适用的鱼食。
余欣荣是当地有名的泉水鱼养殖大户,建有2个基地、2个泉水鱼庄,年销售(包括代销)泉水鱼近3万斤。“我原本做木材生意,近些年泉水鱼发展势头好,就转型养鱼、卖鱼了。”
2012年,余欣荣投资300多万元,在岭脚村建了第一块泉水鱼养殖基地,一口连着一口,鱼塘布满整个山坳。凭借积累的人脉,余欣荣很快将当地泉水鱼的销路打开。当时市场上的草鱼只有4.5元一斤,但他养的泉水鱼已卖到20-25元一斤,价格升了几倍,市场反响却非常好。2015年,他又在汪村镇建了自己的第二块基地。这时候,泉水鱼价格已达到60元一斤,价格上涨了,村民养殖积极性更高。于是余欣荣建立了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负责购买鱼苗,分配给村民养殖,2年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2017年,田里村50%的鱼由余欣荣的合作社销售出去,还有50%被当地鱼家乐消费。粗略估计,仅泉水鱼一项现在每年可给每户村民带来3000元以上收入,多的达到1万多元。2020年,全村泉水鱼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走古道,带动乡村旅游
岭脚村有一条平鼻岭古道,这也是岭脚村与婺源县沱川乡塘窑之间的分水岭,从古道步行10余里便可到江西的里坑。古道始建于明代,全长约10公里,路面平整,路宽五尺,全是青石板铺砌,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户外爱好者前往,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2016年,岭脚中心村成为全市43个美丽乡村省级建设中心村示范村之一。这与岭脚村绝美的自然环境分不开,与当地政府全域环境整治也密不可分。依托A级旅游村创建,岭脚村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卫生等全面提升。在整治过程中,村中房屋尽可能保留原貌,“树皮屋”“石头屋”成了岭脚村的特色。采访时,偶遇几位摄影师,他们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因为相较于很多过度开发的古村落,岭脚村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村里如今有三家农家乐,最早开的汪春兰今年67岁,是村里的大厨,几乎全村的宴席都请她掌勺。2016年,张裕亮投资10多万元,将自家的老屋改造成集吃饭、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有6个房间,一次可接待80人吃饭、10多人住宿。2020年共接待乡村旅游近万人次。
乡村旅游发展了,村民也有了生意经。除了苞芦松,村民还拿出各种特色小吃销售。芝麻糖、糍粑、米酒,米粿、干菜、冬笋,这些农村里常见的特产在游客们眼里成了爱物。依托农家乐,一些村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定增收。
汪村镇镇长巴建强说,为做好乡村旅游文章,汪村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田里村A级旅游村创建,将田里村岭脚的苞芦松、糍粑作为村级品牌,以旅游资源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功举办岭脚苞芦松节。同时依托石屋坑红色旅游文化主题,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极具特色的石头屋、树皮屋、红军屋等。以“红魂绿韵”为目标,凝聚发展动力,守护满村青山,奏响绿色发展和谐曲。
瓜子铺语录
依托传统古村落,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和山区特点,开发特色有机农产品,放大乡村价值,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或是山区小村振兴乡村的新思路。
题字:姬臣
策划:瓜子铺工作室
文字:吴玉莲 程向阳
图片:巴建强 张裕亮
制作: 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74)】岭脚村:“后进村”的“蜕变”路径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9)】呈坎村:白墙青瓦里的古村记忆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9)】茶儿垅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