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山影派】(88)宋善忠:8年记录柿乡情

樊成柱 黄山日报
2024-08-28

2022年1月22日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微信

公示了安徽省第二十二届

摄影艺术展览拟入选作品

其中,宋善忠的纪录类长期关注摄影作品

“柿乡情”入选




      徽州古城出北门20公里,有个姬川村,又名鸡公尖,以盛产灯笼柿出名。柿饼,在这里叫“柿饦”。一到秋天,这里家家摘柿子做柿饦,到处都是黄橙橙的,一片丰收景象。五六年前,卖柿饦难是这里的典型现象。而今,秋天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人让姬川村已经无法接待,原来难以卖出的柿饦现在成为紧俏货。摄影人的宣传给这个高山柿子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作者宋善忠从2013年开始,连续8年记录了姬川村的变迁。

2013年的秋天,风景如画的姬川村几乎看不见游客。

2014年的秋天,柿子采摘时节,姬川家家户户依然保留了这种纯手工制作柿饼的方式。92岁的徐莲花老人在家门口削柿子皮,除了耳朵不好,她思维敏捷,手脚麻利。这是92岁老人有生以来第一次照相。

当时徐莲花老人和小儿子汪永茂一起生活,三年前已经去世。

2015年秋的一天,云海在村口弥漫,姬川村长汪兴武在自家的楼顶晾晒串好的柿子。

汪秋霞夫妇在家门口忙着做柿饼。女的在削皮,男的在串柿子。

因为兄弟们的柿子树都给了他,汪五吉家的柿子有15000斤,算是大户。图为汪五吉老婆在削柿子皮。

2016年秋天。汪秀琴是典型的任劳任怨的徽州女人,一般树梢男人们不敢到的地方,凭着一架梯子两根绳子,她都能上去。这是汪秀琴爬上有400年树龄的老柿树摘柿子

眼见太阳就要出来了,汪秋桂立即丢下吃了一半的饭碗,赶忙挂起了柿子。

90多岁的村民程遂英是孤寡老人,趁着暖阳,她在自家的老木板房门口削柿子皮。

因为年轻人在外务工的多,剩下来的留守家园的村民集中几天给一家摘柿子,晚上加班集中在一起削皮,遇到不好的天气便于集中烘干,提高了效率。

太阳出来全家齐上阵。柿农汪跃萍家的院子成了柿饼加工厂。

姬川村的秋天,不仅仅有柿子和云海,也有浓艳的秋色。2016年秋天开始,大量的摄影人和游客也来了

2017年秋天,摄影人和游客剧增,姬川周末开始实行交通管制。柿农们也比往年更忙了。远嫁外地的汪永琴挺着怀孕的大肚子回娘家帮忙削柿皮,晒柿子。

汪银和家在路边上,来玩的人比较多,顺带也可以卖掉一些柿子。这两年他家主要的销路还是女儿女婿通过网络卖出去的。

已是暮秋,万木凋零。到处只剩下来不及采摘的黄橙橙的柿子。

汪小华在摘柿子。他家的这棵老柿子树果大味甜,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树了。

这个季节也有不用干活的闲人,那是村里的五保户。

2018年秋天,村长家买了第一台电动削皮机器。效率虽然高了不少,村民们还是习惯传统的手工削皮。

新疆来的美女摄影师李翔(右)在体验手工削柿子皮。

村民吴利花在削柿子皮

又是一个丰收年!汪继贵高兴地挂着串好的柿子。

汪成彬是老柿农了,他家的柿子又大又好。他的愿望就是印制一些自己名字包装纸箱。

2019年秋天。又是一个大云海,忙于农家乐的汪和中抽不出时间摘柿子,他爱人赶在太阳出来前把数量不多的柿子晒出来。

上午刚刚摘柿子回来的农家小院被挤得满满的。

汪锦和家的老平房前面有很大是空地,很适合晒柿子。去年,老房子被拆建成三层楼房了。

汪继奎家依然住的是老房子,但是朝向南边,很适合晒柿子。

2020年秋天。因为在路口竖了广告牌,汪和平去年的柿饦很早就卖空了,还帮邻居们卖了不少柿饦。这是他在自己家门口摘柿子。

江志娟是歙东嫁到姬川的媳妇。她家门口只有下午才有太阳晒到,因此大部分时间柿子都在烘房。

姬川因为海拔较高,只要下雨,山下一般都会有雾弥漫。这是2020年姬川最后一棵没有摘的柿子树,附近农家乐主人花钱为迟来的游客和摄影人留了下来。



宋善忠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歙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宋善忠,安徽歙县人。1988年开始学习摄影,热爱古徽州这片热土,喜欢拍摄徽州四季风光,工作的第一年工资结余全部拿来买了相机,几十年坚持下来,有百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各级摄影大赛中获奖,多幅摄影作品和文章在国内权威摄影媒体刊发,航拍作品被央视四套采用。




策划:南飞摄影工作室

文案:樊成柱

制作:燕南飞

征集邮箱:hsrbfcz@163.com

联系方式:15955592199

(微信同步)




编辑:樊成柱   二审:徐海生   终审:李学军

往期精彩

【黄山影派】(87)程向阳:脚下泥土绽芬芳

【黄山影派】(86)刘宗平:用心用情玩摄影

【黄山影派】(85)方亮:记录青春留下美

【黄山影派】(84)张贵富:镜头描绘家乡美

【黄山影派】(83)胡建平:用影像留住乡愁

【黄山影派】(82)赵忠仁:光影路上追梦人

【黄山影派】(81)胡棣华:每一张图片都是对土地的亲吻

【黄山影派】(80)杨友生:摄影也是一种情怀

【黄山影派】(79)江文敏:山河有色走春秋

【黄山影派】(78)江建国:以摄交友走山河

【黄山影派】(77)郑国和:太平湖畔行摄者

【黄山影派】(76)翟林生:聚焦生活,定格人生

【黄山影派】(75)李和平:光影定格美好时代

【黄山影派】(74)吴红明:用镜头述写故乡诗行

【黄山影派】(73)周小川:胸有山河觅美景

【黄山影派】(72)陈雪君:摄影也是一种修行

【黄山影派】(71)余永华:“狼眼”摄徽州

【黄山影派】(70)段雪峰:拍出黄山的美好

【黄山影派】(69)朱志翔:守望徽州的篁墩游子

【黄山影派】(68)汪炳奎:记录徽州建筑之美

【黄山影派】(67)胡旭:追光逐影天地间

【黄山影派】(66)王光宗:“黟”往情深摄家乡

【黄山影派】(65)张浙:定格婚礼时光 留下人生美好

【黄山影派(64)】 曹丽雯:让徽州美景更加灵动

【黄山影派(63)】汪宇星:“00后”镜头中的家乡美景

【黄山影派(62)】叶宏斌:传播家乡美

【黄山影派(61)】王志飞:黄山“追星”人

【黄山影派(60)】刘春芳:将摄影照进退休生活

【黄山影派(59)】张涛:用镜头记录黄山

【黄山影派(58)】杨树芳:追求光影艺术美

【黄山影派(57)】吴素瑛:快乐摄影品人生

【黄山影派(56)】丁湧:光影传情摄不悔

【黄山影派(55)】蔡季安:用相机记录热爱

【黄山影派(54)】谢辉:心有阳光摄不悔

【黄山影派(53)】汪顺利:影聚家乡美景

【黄山影派(52)】童国平:透过镜头看人生

【黄山影派(51)】宋善忠:追光逐影摄徽州

【黄山影派(50)】老贵:“徽州美”的宣传员

【黄山影派(49)】马  哲:追光逐影正华年

【黄山影派(48)】张  平:用光影“传承”民间技艺

【黄山影派(47)】沈光洪:给徽州留点记忆

【黄山影派(46)】桂静:让摄影照亮退休生活

【黄山影派(45)】姚百顺:疯狂“打鸟”人

【黄山影派(44)】程文霞:山村照相记乡愁

【黄山影派(43)】程传琮: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

【黄山影派(42)】凌立新:记录古建窑•跳钟馗

【黄山影派(41)】李建设:“烹”出黄山美景大餐

【黄山影派(40)】潘成:记录青山绿水

【黄山影派(39)】飞  虎:留住许村记忆

【黄山影派(38)】汪松和:三江源头宣传员

【黄山影派(37)】汪海彬:守望渔梁,记录永恒

【黄山影派(36)】潘立昇:徽州“三文鱼”

【黄山影派(35)】凌云龙:以影为媒富桑梓

【黄山影派(34)】汪远强:被时光拉长的记忆

【黄山影派(33)】操文明:守望黄山不知归

【黄山影派(32)】孙胜:定格新安源头好风光

【黄山影派(31)】汪桂敏:寄情黄山摄山水

【黄山影派(30)】郑宏:最美风景在路上

【黄山影派(29)】周冰:爱玩音乐的摄影人

【黄山影派(28)】姚育青:大美黄山“宣传员”

【黄山影派(27)】黄俊军:争做摄影界的“有功之臣”

【黄山影派(26)】程剑:传播黄山的美好

【黄山影派(25)】胡高华:“摄”出健康阳光

【黄山影派(24)】施亚磊:新生代摄影追梦人

【黄山影派(23)】沈洋:用镜头讲述黄山体育故事

【黄山影派(22)】洪晓峰:行走乡村觅乡愁

【黄山影派(21)】刘学禹:用镜头讲好黄山故事

【黄山影派(20)】马惠儿:抗癌“明星”爱摄影

【黄山影派(19)】朱玉敏:将镜头对准美丽乡村

【黄山影派(18)】沈磊:乐把摄影传万人

【黄山影派(17)】吴兢忻:璀璨星空追梦人

【黄山影派(16)】郑寒:跨界玩摄影的“国大师”

【黄山影派(15)】江永言:用光影展示美丽乡村

【黄山影派(14)】施广德:永不褪色的黄山宣传员

【黄山影派(13)】汪晓徽:徽州古城的乡愁“守望者”

【黄山影派(12)】余勇:情系军旅与家乡

【黄山影派(11)】黄辉:栖息黄山摄山水

【黄山影派(10)】方君尧:追光逐影正华年

【黄山影派(9)】方红光:用镜头耕耘大美乡村

【黄山影派(8)】程晖:用天空之眼记录大美黄山

【黄山影派(7)】邓根宝:用摄影演绎黄山之美

【黄山影派(6)】许家栋:一名乡村摄影师的家乡梦

【黄山影派(5)】林坚:用镜头构建徽州民俗“基因库”

【黄山影派(4)】汪远强:行摄徽州

【黄山影派(3)】籍绿萍:十年拍摄一条街

【黄山影派(2)】张建平:用影像“重建”徽州

【黄山影派(1)】潘成:27万公里的激情摄影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