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网红的华政“小马哥”深度报道来也!

优秀教师齐聚的 华东政法大学 2021-01-17

生活中有几个人能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各大媒体同时“点名”马寅翔压根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段师生间的“辩论”悄然变成了“网红”。因为课上没有及时交作业,学生在群里写下了一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马寅翔老师看到后回复了一篇《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师生间你来我往地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各媒体和受众纷纷关注点赞。


戳这里看事件回顾:点赞!一位80后“青椒”与一位迟交作业同学的对话整出了两篇专业小文,一早“红遍”华政朋友圈儿~


截至10月26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新闻晨报、法制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政府机构等共计1000多个公众号予以报道,很多阅读量达10万+;《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检察日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北京青年报》《广西日报》等21家纸媒,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闻晨报客户端周到APP、文汇报客户端、澎湃新闻、东方网、正义网、大河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经济网、北青网、今日头条及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等网络新闻和新闻客户端也进行了跟踪报道,该话题进入新浪微博热搜榜top50


事后,我们深度访问了“小马哥”

以下正式揭秘他的教学逆袭之路~


10月29日,“小马哥”的“刑法学分论”课堂(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潜心 精心 匠心探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硕士毕业后,马寅翔在山东科技大学当起了老师。但在教书的过程中,还是觉得知识储备不够,于是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学博士,并在德国留学一年。机缘巧合下,他来到了华政,开启了师资博士后的学习之旅,并开始教书。


别看现在这位年轻教师在学生间颇有人气,为本科生上刑法课的百人教室座无虚席,他也曾在全校课程评价中成绩垫底。“小马哥”的执教生涯还不到五年,几年中他改变方法,反复总结,思考了逆袭之道。


2014年马寅翔首次登上讲台,“当时我还是师资博士后,其实是没有上课任务的。但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由于岗位变动,可能无法两头兼顾,所以我就被临时喊去上课了。”临危受命的马寅翔因为准备不充分,学期末学生评教的时候,排名掉到了全校700多名。第二年,为了改变这个状态,马寅翔认认真真准备,把自己觉得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平铺直叙的方式传授下去。结果,那年的评教排名反而又下降了60多名。“当时真是打击不小,感觉很受伤。”


这个结果让他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听不进、不愿听,接受度也不会高。这不是上课内容出了问题,而是授课技巧。


他开始认真研究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能接受什么样的方式。马寅翔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年龄比现在的学生大了一倍。为了弥补因年龄造成的隔阂,他开始关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也会用年轻人爱用的常用语和学生交流,增加亲近感。比如,在课上他会播放《白夜追凶》《无罪之证》等电视剧桥段,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提升授课的趣味性。通过其中的戏剧冲突,将与刑法紧密相关的知识点,更张弛有度、更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他也常去旁听刘宪权、王迁等老师的课堂,去研究为什么他们的课那么受学生欢迎,从中不断学习,积累授课经验。



现在上课,在讲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问题时,当看到同学们露出略显疲惫倦怠的神情,马寅翔便会停下枯燥的纯理论讲解,而将话题引入到平常的生活中,转移下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再有节奏地抛出相关知识点。他总是紧跟时事热点,将目光摆在当下大学生爱关注的新闻事件上,调整自己的授课顺序。如今,除了过硬的知识基础,“火热的”新闻、热播律政影视剧、有趣的文学经典名著、令人放松的音乐都是马老师精心准备的授课技巧,课堂逐渐改变,终于获得“逆袭”。上学期他执教的三门课中,两门评教获得满分,本学期第一次开的大课迎来学生选课“秒杀”。学生肯定的背后,是一名老师默默的坚守和艰辛的付出;他脸上露出的欢喜,是一名老师最真切的感动和最纯粹的快乐。


华政松江校区明法楼西楼的大教室可以容纳百余人,每周一上午都座无虚席,马寅翔为法学本科生上的《刑法学分论》非常火爆,当初预想六七十人的大课竟有160人选课。10月29日的课堂上,马寅翔以27日重庆女子幼儿园持刀行凶伤人的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专业讨论。


除了授课技巧,马寅翔更珍视理想的师生关系——“平等”,他在课堂内外始终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随时“针锋相对”。 


“看到现在的大学生,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马寅翔毫不掩饰自己的第一学历,甚至常把自己当作例子鼓励现在的学生。虽然发挥失常、高考失利,但是他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出学校,现在还站在讲台前给学生们授课。他说,不论大家的高考成绩如何,大学阶段接受的法学教育都是全新的知识,大家又回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也常在私下跟学生聊天谈心,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授课方法。



用心 用情 用力坚守最质朴的初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浮躁年代,沉淀和打磨似乎成了奢侈的词语。但是对马寅翔来说,“老师”这个身份可以让他用尽一生心力。

师从北京大学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教授,马寅翔在博士期间习到的不仅是丰富扎实的法学知识,更是立德修身的做人道理。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马寅翔本就比较讲究尊师重道之理,有时看导师手里拿着一个包,想帮忙提一下,但导师都拒绝了。


老师也要过日子,特别是对于年轻的“青椒”来说,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更是不小。也许会有迷茫的时候,但马寅翔总是想起博导的言传身教,不时鞭策自己。每当回忆起有关导师类似的种种生活细节或日常琐事,马寅翔都会给自己敲敲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要增加修养,把心思放在学习钻研上。当课堂上看到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他觉得唯有卖力备课才能对得起学生。个别学生带着质疑精神提出的问题,其见解和视角十分独特,有时也能实现教学相长,带来全新的启示。



马寅翔的同门都非常优秀,他以他们为榜样标杆,向他们看齐;看到师弟师妹都发展得很好,他更是拥有了前进的动力,觉得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行。劳东燕,清华大学法学教授,马寅翔的同门师姐,本科就读于华政,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想到现在上课的学生中间日后可能会出现同样优秀的科研人才,马寅翔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深怕稍有松懈便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只有认真备课,上课才不会一直看PPT和课件,才能将要讲的东西了然于胸。”认真备课在马寅翔的心中不仅是为了维护教师这个职业的良好形象,更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马寅翔希望日子过得简单些,远离名利场,保持一颗淡然的心,不去攀比,不去羡慕,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多出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教课。同样,一个老师如果成为“大牌”以后就摆架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马寅翔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师者——做人治学皆上品的智者、仁者、达者。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红了以后的马寅翔其实还是跟身边的你我他一样,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还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他说这只是人生大目标中的小插曲,自己还是会沿着主路去走,去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他早已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脱离出来,恢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状态,更不会因此而膨胀。他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为什么要当老师,不要忘记那颗镌刻着“使命”二字的初心。


更多阅读:

吴弘:要教好书,老师更要会“学以致用”

李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门艺术

王恩海: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吴一鸣:当我们擦肩而过,希望能在你的眼中看到光!

钱国海:体育课不止是运动


综合@新民晚报报道 记者 | 易蓉 萧君玮

采写 | 熊颖杰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