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领导人的“高翻”:风光背后是辛苦
各国翻译官大都受过良好的语言教育,多数有海外学习的经历。
同样的,近年来被媒体报道过的张璐、张京、朱彤等翻译,在学生时代都拥有光鲜的履历。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当年周恩来总理定下16字的“高翻”选拔标准,即“站稳立场、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
看似简单的16个字,符合条件的人却真的是万里挑一。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三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据了解,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要通过每年一次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通过了第一轮的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综合成绩排在前10到15名,才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所谓的“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中,只有不到4%的幸运儿能被最终录用。
除非跟随领导出访,翻译室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打开电视或收音机,什么BBC、VOA、CNN,大家要一边听新闻,一边把里面的信息完整准确地复述或者翻译出来。
其他的训练还有,三个人一组,搭伴做交传练习,一个人念一段材料,另一个负责速记,最后一个负责翻译,然后角色互换。每天上午、下午都是不停地练习。
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这份职业,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就是“战前准备”。每年“两会”前,翻译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接到通知,他们会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调研“两会”热点问题,琢磨记者们会提出什么问题,猜测可能会用到的古诗词。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常用诗词古文。前总理朱镕基经常会用到经济、金融方面术语。这些习惯,作为领导人的翻译,都必须清楚。
领导人发言时,因为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速记的本事是标配,手臂耐力这会儿就要发挥效力了。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7月上)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