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政|挂职干部的“三秘笈”

2016-10-19 成禾 领导文萃

2016年初,受机关委派,我到了东北一国家级贫困县挂职副书记,代表中央机关主推定点扶贫工作,虽然曾经有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但毕竟时过境迁,要以挂职的编外身份去推动精准脱贫,还真需要一点真功夫。所幸这么一段时间来,我与这里的干部群众相处融洽,工作也颇有起色。作为挂职干部,我的主要感受有三点。

放低身段才能融得进

基层干部对中央机关处长心态复杂,既希望主动接触,混个熟悉,以便在工作上能够帮着找中央、省城的关系,协调项目和资金落地。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又不敢过于接近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同志,怕咱了解得太多,担心我们向上级打小报告,挨了批评,甚至受到处分。

对此,组织部门在干部会上宣布我任职时,我就承诺我是来学习和服务的,只帮忙不添乱,只提醒不批评。

平时,一些干部常主动为我让路。见此情状,我往往后退一步,让他们走在前面,正所谓水低成海,人低成仁。就这样,在较短时间内,许多同志遇到工作上的事,也会主动敲我办公室的门了。

当然,放低身段并不是不坚持原则,更不是一味打太极、和稀泥。一次常委会研究处理一光伏项目群众阻工问题时,有的主张强行开工,对漫天要价、不支持的少数群众采取强制措施。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并提出凡是项目涉及到安全稳定、生态环保等红线的,一律要慎重,待问题基本解决才能施工,得到了常委会的采纳。

扑下身子才能受人敬

一些挂职干部到一个地方任职,开始往往踌躇满志,想大干一场。但当面对实情不熟悉、干部群众不太支持的窘境时,又一泄千里、萎靡不振,坐在办公室找不着北,这是典型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幸亏我曾长期在基层工作,知道推进工作不像中央机关写文章,只有扎扎实实干几件事,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同。

我刚来不到一个月,发改部门就想借我们中央机关的力量,到国家部委协调一旅游公路改建项目,在了解该项目符合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纳入省里项目笼子。具备启动条件时,我立即向在部委工作的老乡打听情况。  

当得知中央推行简政放权,此类基础设施项目已切块下放到省一级厅局审批后,我立即通过省委相关同志,帮助推动省厅将该项目纳入今年动工的笼子,使沿线群众提前受益。

当然,需要中央机关出面的,我也给发改部门表态,只要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有利于扶贫攻坚,具备申报条件的,一定争取机关领导支持协调。

从严要求才能走得稳

挂职干部到基层工作,一言一行不仅反映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也直接关系到中央机关单位的形象。

据某基层干部讲,有位大领导去他们那儿,一起聚餐时说,“你们这的茶壶真不错。”这是啥意思呢?当地赶紧让备了几个大师作品。大领导又在某文博单位看到一副晚清名人对联,眼前一亮:“这位是大官,也是大儒,真是好字,咱们这儿还有吗?”领导这话又是啥意思呢?该怎么办……

作为挂职干部,我们最好头脑清醒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妨藏着掖着,何必让人“一览无余”?你就是再喜欢什么紫砂壶啊名家字画啊,也都悠着点,克己忍耐总没有错。

不是说你一定会明目张胆地明拿暗索,关键是如果有人用心良苦地投你所好给你设局,你能不能把持得住?能不能说得清楚?升官发财两条道,心理失衡难做官。想想曾国藩吧,他老人家官比咱做得大,可他吃饭一荤两素一汤,没有酒,来了客人,酒也要上街零沽。     

人情往来,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和“分寸”。像平时与干部群众聊天,就要注意尽量不说单位工作的事,更不可涉及机密与绝密类信息。唯如此,才能给人温而厉之感,工作才好开展。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十期)

稿件来源:《廉政瞭望》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