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宝生:“外来的”教育部长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7月2日,刚被任命为教育部长的陈宝生面对宪法宣誓。这位“从天而降”的教育部长让公众吃了一惊。“挺意外的,没什么风声,(任命)突然就下来了。”陈宝生在国家行政学院的一位同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尽管从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调任教育部长,属于平调,但因从未在教育部任职也未有一线教学实践的经历,陈宝生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在2008年前,陈宝生一直在家乡甘肃工作。他做过知青,后来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邮电局做机线员。据知情人透露,陈宝生少时家境贫寒,全靠自己改变命运。高考恢复后,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陈宝生回到甘肃,先后担任甘肃省商业厅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酒泉地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其间既有政策研究经历,又有主政地方和部门的经验。但让他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是在兰州市委书记任上掀起的“治庸风暴”。
2004年,兰州官场发生大地震。兰州市原正、副市长及多名高级官员因涉嫌贪腐落马。同年11月29日,陈宝生临危受命,就任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仅10天后,他提出推行“治庸计划”,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开刀。之所以是“治庸”而不是“治贫”,陈宝生后来解释说:“我上任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凝聚人心,振奋精神。2004年那个特殊时期,给兰州的长期发展扫清了障碍,但就短期来说,我们好多干部,心里灰溜溜的,该干的事不敢干,一些投资商也准备撤资。所以我们研究决定,先向平庸行为开刀。”
“治庸计划”提出后,如何把设想变成可操作的方案让陈宝生犯了难,“我骂自己,你看给自己出难题”。经过探讨,他首先把“庸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作为,“占着茅坑不拉屎”;第二类是乱作为,“为了钱胡干事,不给钱不干事”;第三类是不会作为,“站在那个位置上什么事都干不了”。2005年5月8日,兰州市委审议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关于整治干部平庸行为的计划》,把这三类情况细分为18种行为,对每种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处理方式,都做出明文规定。同时,文件还规定了“治庸”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全部职能部门。
为了配合“治庸”,在陈宝生的提议下,一档名为《“一把手”上电视》的栏目在当年6月播出,兰州市各单位的“一把手”轮流在电视上亮相,现场接受投诉、解决问题。陈宝生又是第一个走进演播厅的“一把手”。尽管该节目褒贬兼有,也有“作秀成分大于实际作用”的质疑,但陈宝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形成了天天都在解决问题的局面,上访的人数逐步下降,因为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没理由一天到晚来党政机关上访。”此外,兰州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民主评议政风活动,万名群众为政府部门“打分”。这一系列被称为“兰州模式”的举措,引起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陈宝生作为设计者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
做实事、正政风,让陈宝生在兰州留下了不错的口碑。一位当地政府人士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陈书记作风利索、为人正直,风评很好,而且大家都看好他,46岁成为副省级干部,任兰州市委书记期间又当选了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当时都流传他将来要做省委书记或省长。”但陈宝生并未沿着地方的轨迹升迁。2008年6月,他履新中央党校副校长,从地方调至北京。
奉调上京后,陈宝生一改在地方的高调,埋头理论研究,但直言不讳的性格并未改变。中共十八大前夕,他做客人民网访谈节目时表示,“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很多关卡、很多挑战,这是躲不过的。你不闯关,不往前推是不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要理直气壮地去讲,没什么可怕的”。
2013年3月,陈宝生从中央党校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94年成立的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国家公务员的新型学府和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院长职务一般由国务院秘书长兼任,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现任院长由国务院秘书长杨晶担任。在此前的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班子中,陈宝生的排名仅次于杨晶。国家行政学院一位教授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直接称呼陈宝生为“一把手”,“负责学院的全面工作”。
陈宝生在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任上著述颇丰,文章多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上。从著述内容不难看出,陈宝生一直在思考如何推进执政党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等中国当前的突出问题。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一位国家行政学院的局级干部对陈宝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虽不是技术官僚,但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都很高,为人低调,做事讲大局,颇有政治家的风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4任教育部长(1998年前为国家教委主任)都是从教育部副部长任上被提拔起来,而陈宝生不仅未曾在教育部任职,也没有一线教学的经历,被媒体称为“外来的和尚”。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教育部承担着“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任务,其中不乏义务教育资源分配、高校转型等诸多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让“外来人”担任教育部长,有人直呼“想不通”。
对于这个任命,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环球人物》记者直言并没有什么想不通。“我得知后的第一反应是期待。陈宝生让我想起了前教育部长何伟。他们都在任部长前长期在地方工作,没有教育部工作的经历,而且都是在部长人选酝酿很久后选定的。在何伟前,刘季平担任了8个月的代部长,而袁贵仁其实去年就到了退休年纪,因为教育部长人选没敲定,直到现在才卸任。教育部长不好当,‘外行’何伟却有好口碑。因为他很谦虚,遇到难题会去向懂行的人请教,不会做自以为是的事,反而更加尊重专业。”
在储朝晖看来,我国教育长期都在吃“大锅饭”,做饭的人怎么做,其他人就怎么吃,但现在很多人对教育有了选择性,而现有的教育体制,包括评价和管理,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打破“大锅饭”的观念,在尊重教育专业性的基础上,满足更多人的意愿,是摆在教育部长面前的难题。这其中必然牵涉教育圈内多方的利益和需求。请一个“外来的”教育部长,也许是破局之法。
按照一般正部级官员65岁卸任领导职务的惯例,今年60岁的陈宝生还有较广阔的任职空间。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把手要有‘狼性’,不能有‘羊性’。”未来5年,这位曾经崇尚“狼性”的教育部长将把中国教育改革带往何方,值得期待。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十期)
稿件来源:《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