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借光”之后

2017-12-04 文/岳承贵 领导文萃

汉代匡衡凿壁借光,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励志的故事,也正因为自身的刻苦和勤奋及天分,匡衡后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连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都将他树为榜样。

多年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句成语闪光的一面,而“不光彩”的一面却被历史掩盖,鲜为人知。

刘奭登上皇位后,匡衡也正式步入仕途,平步青云,很快官至丞相,被封侯。在当时,凡被封侯者,都要赐予封地。按当时制度,匡衡应该得到的封地面积为3100顷,可在丈量中,不知是执行官员丈量失误,还是有意巴结贿赂,多给他圈出了400顷。事后,有下属向匡衡报告了此事,面对突然借来的这道耀眼的“亮光”,匡衡一下花了眼,把持不住私欲,干脆将错就错,占有了多余的土地。地方官畏惧匡衡这位“红人”的权势,未敢多言。

纸终究无法包住火,还是有人向皇帝举报了匡衡侵占土地之事,经查属实,依国策民意,匡衡被撤职法办,贬为庶民,封地被收回,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从一位正面典型,沦为反面案例。

想来,也许正是因为从小做惯了无成本投入的“借”,长大后也无反思,且一时得利得势,使匡衡养成事事想占便宜的心理,最终给自己带来致命的打击。

看历史,不妨多看几面。

(摘自《组工文萃》2017年第九期)

稿件来源:《月读》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