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解读官员绰号透露出的信息

2015-11-26 邹艳秋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以订阅哦!
“许迈永有三多,钱多、房多、女人多,我们都叫他‘许三多’”——是关于浙江省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的段子与绰号;“‘五毒书记’张二江,吃喝嫖赌加上吹”——是关于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的段子与绰号。面对段子与绰号,领导干部应有所警醒。因为,段子与绰号从某种程度能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反腐败的风向标。如果领导干部出现了“偏差”,应该及时纠正,以免他们在贪腐的路上走得更远。事实上,大多数官员并不喜欢听到有关自己的段子,甚至讳莫如深。段子一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有一部分则是借助网络社交平台,主流媒体较少报道。段子广为传播,却无人出来证伪或降温,是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这样的传播方式,也决定了越是劲爆、耸动的话题,越能成为人们“青睐有加”的段子。


观察:
官员的段子与绰号往往会是腐败的信号

与绰号往往会是腐败的信号

如今在中国官场,有个不争的事实:官员在任时段子流传即有深意,官员一夕落马,有关他的段子就会呈现井喷。舆论狂欢的良莠不分,有压抑后的真实喷发,也有报复性的落井下石。那些在位的官员,如果发现有关自己的段子猛然间在大范围传播,大多会将其视为危险信号。

“知政失者在草野。官员的段子与绰号往往会是腐败的信号。”有专家表示。其实,腐败官员的段子与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路人皆知。近几年,河南省内乡县接连出了几个腐败案,内乡县组织部原部长丁甲珍,内乡县政协原副主席、经贸委主任田金尧,均因贪腐被立案查处,均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以上。在案发之前,民间段子就有:“丁百万,手遮天,官帽批发闹翻天”;“田金尧,贱卖工厂上了瘾,喜金爱银不得了”……各级部门应当善于从这些段子与绰号中发现一些官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

一位长年从事办案工作的人员向记者透露,在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收集的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员的绰号、官员所在单位的声望、官员在主管行业领域的口碑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有力佐证,也是深度侦办案件的重要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据已经查处的贪腐官员案例分析,许多官员在多个岗位上都有腐败情况,口碑不佳,社会与广大干部群众怨声载道。而关于他们的段子与绰号反映出的问题已经很集中、很明显,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每个段子与绰号的背后都会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而一个地方流传的官场段子则反映着当地的官场生态的优劣。

专家表示,针对落马官员的“绰号”,应该有的放矢地清理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干部队伍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反腐败应抓早抓苗头性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问题官员尽早清除出去,把人民利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小限度,即使在“亡羊”之后,亦应该找到漏洞及时“补牢”。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整风肃纪,“关口前移”,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中秋月饼、元旦贺卡、春节鞭炮,综合监督,严厉整治,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伴随着惩治腐败强力高压态势的形成,有关贪腐官员的段子与绰号想必会越来越少。


诫勉: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在河南省内乡县有个《刮地皮》的故事。古时候,内乡有个县令叫尚鳌文,在内乡搜刮的金银财宝满满装了十车。卸任回家,东西一卸,车厢里还剩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说:“我不是贼,我是内乡的土地爷。”“你在内乡为官三年,把内乡的地皮刮了三尺,我身为土地,没处藏身,只得跟你一块来了。”——这则段子把县令尚鳌文贪得无厌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既令人捧腹,又令人切齿痛恨。

自古以来,清官有清官的美名,庸官有庸官的末路,厉官有厉官的穷途,贪官有贪官的败象。贪官或苟延残喘,或人亡政息,或家破人亡,或遗臭万年,搞得一辈人甚至数辈人都不得安生;大多数官员不争权夺利,不贪污受贿,不作奸犯科,虽仕途平淡,或清贫一生,却终生平安,阖家欢乐,人生幸福。

大量事实表明,淡泊明志,人生平安;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作奸犯科,天理不容,必遭报应。因此,领导干部可以将段子视为群众的一种呼声,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检视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对民对己都是大有裨益的。

俗话说得好:“自古民心是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某位领导调走了,人们十里相送,依依不舍,泣涕涟涟,感到惋惜;某位官员同样走了,人们却悄无声息,甚至额手称庆、鞭炮以贺:“送瘟神喽!”甚至还有段子讥讽说这位领导新去的那个地方马上就要遭“灾”啦!

这不只是影视剧中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不鲜见。同样是做地方官,为什么老百姓对有些官员感恩戴德、没齿不忘,而对有些官员则冷眼旁观、毫无感觉,甚至对一些官员切齿痛恨、戏谑怒骂呢?

值得玩味的是,官场段子说的是官场中人,对其最津津乐道的,依旧是官场中人。以致有人调侃,官场段子是“从官场中来,到官场中去”。一名资深媒体人表示,尽管如今网络技术空前发达,但官场段子最集中的地方,依旧是官场内的大小饭局。“参加一场饭局听来的段子,抵得上刷几天几夜的微博。”

段子本身真伪难辨,最佳的验真手段就是公开。

(摘自《组工文萃》2015年第九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