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角色互换、视角不同|杜克大学研究生分享担任校友面试官和就职创业经历

吴晔、林泰甫 视角 2018-07-30

背景

时隔数月,本周日成长视角群公益讲座再次开讲:去年十月曾经为我们讲述就读杜克大学医疗管理专业方向MBA体验的吴晔将再次光临本群,与他的杜克校友林泰甫(Daniel)联袂分享他们就读杜克研究生、担任杜克大学面试官,以及就职创业经历。感谢群友Ken爸穿针引线安排本次讲座。

美国大学招生过程中面试是一个既令人激动又使人胆战心惊的环节。通过熟悉面试过程,申请学生可以提升面试技能从而展示最好的自我。对于招生官而言,招生面试让他们有机会将一个多维度有血有肉的学生形象与招生档案中单一平面的文字描述相互印证。成长视角微信群特邀吴晔、林泰甫两位担任主讲嘉宾,分享、解读大家普遍关心的杜克大学以及其他美国顶尖大学在招生面试的全视角亲身感受,另外林同学也会为我们介绍工程管理硕士专业的就读体验和自己的硅谷科技公司工作和创业经历


吴晔分享

大家好,我叫吴晔Fred,首先,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分享会。此次分享会可能会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先会介绍今年年初杜克校友会面试中国区的高中应届生。随后Daniel会介绍杜克大学的工程学院的学术项目,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一些创业的项目。


今年中国区申请杜克大学的高中生大概有一千多名,但因为面试官人数有限最后大概只有一百八十多人完成了面试,这一点觉得非常可惜。其实申请杜克的学生都非常优秀。面试的作用是判断哪一位学生更加适合杜克,这个流程大多是由从杜克毕业的校友或者学校的录取人员直接参与。


首先我会介绍一下这个校友面试的目的。校友面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第一,让申请者更加好地了解杜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包含了哪些,这个学校所蕴含的精神。其次,也是让杜克大学通过校友会,更好地去了解这些高中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为什么更加适合来到杜克,而不是去到耶鲁或者斯坦福这些学校。


校友会随机给校友分配到面试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可能会遍布全国每个城市。我这次一共访问了五个高中生,他们分别来自于中国的南京、苏州、湖州,还有福建的福州,最后里面大概有四个高中生完成了面试。其中一个高中生因为真的地方太远并未及时来参加面试。学校招生办希望通过这次面试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以下几个潜质:第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创新力;其次是学生的领导力,然后是学生的责任心、首创精神、影响力、参与性、天赋以及学生的成熟度。而面试过程中的话,不涉及任何有关学生考试成绩的询问,比如我们是不允许问学生SAT或者托福考了多少分。做为校友,我们也不能过度地介绍本人之前在杜克的经历,校友的角色是中性地向学生介绍杜克是个什么样的学校。除此之外,校友也不能向学生透露他/她有多大可能被录取。当然,通过面试的这些学生,他们都有非常大的概率可以让招生委员会更好地去了解他们。


当面试结束完之后,我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他们打1到5分,并为他们写大概不超过4000字的一份评价,介绍跟这个学生交谈过程中我对这个学生的了解,以及他是否体现出我刚刚提到的那些潜质。非常欣喜的是,经过四个面试我也发现,现在的高中生跟我当时的那一代高中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有非常好的视野,也愿意去做一些可能之前我们都不敢想象的一些事情。举个例子,中间的一位高中生,他就自己在做一个类似于人工智能的一个小项目。虽然这个小项目只是帮助他们学校的食堂去评定什么时候可以错过人流的高峰,但是像这些小的细节是一个体现他本人潜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位学生,他表现出来了非常好的一个领导力,他之前是一个学生会的主席,他能非常主动地去整合学生会,并承担起主要责任,这点我觉得就非常的棒。大多数中国学生在成绩上几乎差距都不是特别明显,如果能申请杜克的话,成绩都不会太差。我也看过面试的学生,可能在学习上非常有成就,但是在其他领域可能会稍微欠妥。


之前有家长问一般校友会的面试时间有多长,需要穿正式的职业装参加面试吗?一般校友会的面试时间大概是30分钟左右,正装虽然说不要求,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有正装或者是西装的话,我还是建议他们穿的比较正式一点。


这些就是我过去帮杜克校友会做采访的一些经历,下面我们欢迎Daniel同学介绍一下杜克工程学院的情况。


林泰甫分享

大家好,我是Daniel,我的中文名字叫林泰甫。我的口音可能会有点强,我是台湾大学念完以后去杜克大学念工程管理硕士。这个硕士的本身比较有趣的是,虽然它叫工程管理,可是他跟大家一般认知的工程管理不太一样。这是一个硕士的学位,它只收工程和科学背景的人。进去以后,大概会有给你一些比如说,商业、市场相关系列的课程,或是法律相关,然后还有一些金融跟管理这样子的系列。这个专业毕业的,很多都是会去,像顾问公司或是一些像在硅谷的一些科技公司。我现在的一些同学也有蛮多是在Apple工作或是在Google工作,或是在Oracle。


这个硕士学位,满多是大学毕业,直接来念这个硕士,也有一些人是工作一两年以后来念这个硕士,大部分的人是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学生进来后,有机会训练自己有关管理相关的一些Skill。这个项目蛮特殊的一点就是,会鼓励很多学生在学校里面参加很多创业的比赛。基本上因为大家都是科学和工程背景的人,所以很多人选择这个项目,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想要创业,另外一部分是他们相对比较外向。一群大家都是科学和工程背景的人,又相对都比较外向,其实很容易就迸发出一些火花,所以同学之间就很容易去組隊参加一些创业竞赛。


整个项目很强调entrepreneurship,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很多里面的教授都是工程学院或是科学学院、理学院背景的,他们在一些大公司待过,或是自己曾经创过业,他们把自己利用工程背景创业的这些相关的经验会分享在课程里面。我在学校里面除了,因为我本来自己是生化背景,所以我去那边有去修一些关于生医相关领域的课程。


基本上这个硕士里面只有四个主要的必修,一个是法律,一个是管理,一个是行销,另外一个是金融。除此之外,其他的课程可以在其他学院修。比如说,我们都可以去Fuqua商学院修他们MBA的课程,我们也可以去工程学院去修工程相关的课程,比如说我就有去修项学写代码这样子的课程。它也有很多像Audit旁听这样子的课程,audit的话,就是你可以不用付学分费,可是你还是可以去考试,还有上课,Audit的课程最后还是会在成绩单上面出现,所以就是有关这个Audit的部分,我觉得是在念杜克大学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制度,可以不用花太多钱,然后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一个方式。


硕士毕业后,在找工作的过程里面,有去一些比较偏行销,或是银行领域的公司去面试,可是最终还是选择医疗跟软体结合这样子的公司。在美国面试的经验满有趣的,因为很多公司都在不一样的州。杜克是在北卡罗来纳州,北卡是在华盛顿南边大概5个小时车程距离的一个地方。因为我面试的很多公司都不在北卡,所以我们那时候就要坐飞机去面试 。面试的时候蛮有趣的,蛮多不错的公司他们都会派所谓的豪华车然后到机场来接你,然后就会有司机带你去住滿好的饭店,隔天也会有那个豪华车回来接你,然后带你去面试。


我们这个课程毕业的蛮多是会选择比如像产品经理或是像business analyst或是像technology consultant这样的工作。所以我们遇到面试比较多是behavior interview. Behavior interview很多都是有关一些比如说,从以前到现在你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你觉得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基本上这样子的。Behavior interview的问题在网路上其实蛮多的,另外去面试之前应该要花很多时间跟同学去做interview的练习。在杜克大学里面也有一个帮助学生去做找工作的这样一个机构,学生可以跟他们安排预约练习面试的时间。基本上如果去面试之前可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的话,你就知道很多的behavior interview应该要怎样回答才能回答的好。


有一些会比较像business analyst或是consultant这样的工作,他们就会有所谓的case interviewCase interview会是给你一个比较假想的问题,比如说你可以给我讲一天在芝加哥机场降落飞机数量大概是多少。这样子的问题基本上主要是考你的逻辑能力还有你思维的一个方向,并没有说一个正确的答案,可是你可能就是会去想说,那以一个机场它每一个时间可以降落多少飞机,每一个间隔大概会有多少飞机会降落,去做一个数学的运算。除此之外,这样的case interview其实有很多教材在网路上面可以找得到,或是可以利用case interview的相关书籍来练习。通常在我们系这个项目里面就会有很多人主持这样的读书会,每个礼拜会有两天,一个人会假装是面试官,被面试的人就要很有逻辑地去讲出,要怎么样解这个case。


基本上这个项目出来的学生,都是有engineer或science的background,我觉得一些雇主看到的,通常都是我们之前大学的major,有这样背景,又比较外向,愿意做管理的人,其实没有很多。所以通常到我们这个项目畢業的,会是去找像project manager的职位,主要会是跟大学所学的领域相关,比如你是土木工程,那可能你就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项目经理。


毕业之后,我去硅谷那边上班,在硅谷那边也有满多机会去面试到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或是研究所刚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那时候大部分面试的学生有来自全美国各地的,有满多应征者是公司付机票费,让他们从杜克大学那边飞过来。因為我们公司Velos里很多都是杜克大学毕业的,因此我们也花比较多的精力找比较适合的候选人,也有一些是从哥伦比亚大学那边飞过来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北加州也面试了满多斯坦福或是伯克利毕业的学生,基本上我们的公司Velos,主要是做临床研究的管理系统,就是在帮助药厂管理人体试验I到III期的数据,包含病人进来要做治疗的时候,这个治疗的排程是要怎样安排的,治疗本身的费用是病人自己付费,还是由保险公司付费,或者是药厂,还是医院。医院可以利用这个管理系统去做治疗的排程跟收费,然后把资料更方便地去整理出来给FDA,加快整个药物开发的时间。


像Velos这样的公司,基本上还比较小众,所以不是有很多人听过,当我们今天去career fair招人的时候,我们会被训练要主动去跟Stanford或Berkeley的学生,去跟他们讲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所以整个过程也是会训练自己比较outgoing的能力,也训练自己更有组织性地把自己公司在做什么,去让他们认识我们的公司。基本上我们在面试这些大学生的时候,比较充分的时间我们会有两天一夜的面试,这两天一夜的面试的话,有一个所谓培训干部的部门,培训干部的部门里面大概有15、16个,这些培训干部全部其实都是从美国最好的学校毕业的,蛮多是杜克大学或是斯坦福、伯克利这样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他们对临床研究这一块可能之前没有相关的经验,可是他们进来后就会受到相对的培训。公司在找一些适合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先去让所有的16个人,就是所谓的培训干部里面的所有的人,都跟我们要找的候选人去面试过。然后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個候选人是个不错的人,我们才会去把他招进来。除此之外的话,我们也是会有一些像case interview,甚至会有一些比较behavior的,就是我们晚上会有些比较,像是互动相关的,我们会给他一个题目,他可能会在里面做一些有点像小团康的部分这样子的一个活动,然后就看这个候选人他配合度怎么样这样子。


蛮有趣的就是,有时候我们在面试人的时候,在硅谷的时候也面试了三四十位候选人我们发现有些候选人是真的很不错,可是有时候就是因为他真的太好了,所以不太适合在我们的公司这样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第一次发现说,有时候其实你没有被一个公司录取,并不代表你的能力不好,有时候是你能力太好,然后其实在硅谷的时候就会发现有这样子的一个现象。另外一个,讲回来说,我在美国另外一个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就是,在杜克大学毕业的很多学生,有一些朋友他们都得到了像Google那样子的公司的offer,或是像一些像Apple的offer,可是他们后来都会选择说不要去这样的大公司,反而想要去一些新创公司,然后他们喜欢的公司。


一开始我会觉得这些很大的公司,会薪水比较好,名声比较好,那有人就会问,你为什么不去这样公司,反而选择一家我从来没听过的公司,然后可能他的公司的规模也不大。那主要的话,他们会跟我们说,他想要去做他自己想要的,有热情的东西,而且他觉得大公司有时候做的是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所以大家就不想要去大公司,反而喜欢到小型的公司,他们可以去做更多领域的参与,然后让他们觉得在公司里面感受到对他的影响力部分更大,而不是在大公司里只能做一点点事情。在硅谷快三年的时间,主要在management training就是培训干部这个课程,所谓的项目里面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在杜克大学快毕业时也曾有跟朋友进行创业的动作,当时主要是做一个药物相关的一个初创企业,一个有机物可以帮药物做传导的一个产品。可惜就是说,因为当时一群合伙人有3位来自美国,1位来自台湾,另外1位来自中国,当时在合伙的条件里面并没有把整个合伙的大家的股份说的非常的清楚,一部分说是想借由大家努力程度然后去制定每个人的股份,但其实后来发现这样子很难去判定,每个人所努力的程度和效用度怎么去换算成股份呢?所以后来,这样子的一个初创因为合伙人制度的不完善并没有持续的做下去。


在那之后,我就去硅谷那边工作,一开始我是做比较像产品经理这样的角色,要把医院的需求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产品提供给我们的工程师去做开发。当时我们的老板其实也说,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你可以懂程式语言的话,这样子跟工程师去沟通效用度会更高,所以后来我就自己开始去写程式代码等。比如早晨上班,然后晚上跟周末时间都一直在写程式。一年多以后就觉得说,可以做出一些不错的应用产品,这些产品本身也蛮多人喜欢的。后来就自己想说,如果要把自己的程式的能力往更上一步推进的话,倒不如我就来做一个创业。所以我就在硅谷那边找了两个合伙人,然后一起做了一个APP的创业。硅谷创业比较有趣的就是,其实大家都很open minded,大家对创业这件事情的本身都是采取蛮正面的一个想法,当你在跟别人分享你的创业idea的时候,大家都会很认真去听你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就算也许你可能觉得这个项目你之前听过别人要做,或是这个东西本身在市面上你可能看到蛮成熟的公司在做,但大家普遍态度是,不会去抹灭一个人热情,而是会跟他说,我有看到过的类似产品,你有看过吗?最后大家都会鼓励对方说,如果你真的很想做,你就去做啊,不要管别人的想法。


所以后来在硅谷那边跟两位合伙人大家一起创业,创了快一年多时间。那我们主要就是在做一个APP,然后可以让大家在上面匿名的去分享一些资讯,当时在硅谷那边也有蛮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蛮有趣的APP。后来也有找到一些在硅谷的投资人,他们想要来投我们的公司。后来因为在硅谷那边想要自己做创业,还是必须要有一个绿卡或是公民这种身份,或是说你是研究所或是大学刚毕业的,他们会有一个所谓的OPT。如果你是science或是engineer background,可以在美国待两年八个月的时间。我的其中一位合伙人就是研究所刚毕业,所以他用STEM这样一个VISA 来全职创业,另外一位合伙人他是美国人,所以也是没有VISA的这种问题。我当时是H1B的工作签证,很难转为全职去做这个。如果没办法全职去做,很多投资人注资你这家公司的意愿就没有那么高。所以想表达的是,如果一直想要自己做创业,在美国的部分就会很难有机会,一定要等到绿卡或是成为美国公民才能去创业。


可是在那个阶段,刚好美国又颁布了所谓全球扣税的所谓“肥猫”政策,所以又变成当时我家人也不支持我去申请公民或绿卡的这样一个申请,其实当时公司是要帮我申请的,可是我父母他们蛮反对的,我好像一直卡在这边又不能去申请绿卡,又是工作签证,这样就没办法去做创业,所以我大概3年前就从硅谷那边回来了。


从硅谷回来以后,因为当时在硅谷那边服务大型医院,就是美国前100大医院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软件的本身。因为我们帮做套装软体的时候,发现每个医院的流程都非常特殊,所以都要做很多订制化的服务。可是我们软件的本身,为了要做客制化的部分,来来回回可能大概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会让医院为了做客制化要三个月的时间去把它完成,医院本身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大的费用,基本上对软体公司而言,他们也要去把这客制化的一个功能去做维护,对维护上面也是有蛮多的困难。所以我后来就想,是不是可以把一个软件本身,去把它基本的元素拆解出来,接着再让使用者在没有工程师的情况下,把这样子的基本元素利用我们的一个使用者界面把整个的客制化系统去建构出来。大概在三年多前,我就把这样子的想法,就是试试看说某些公司在导入软件时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慢慢地我觉得这样子的想法其实是可以帮助更多的外资公司、医院,或是一些研究中心,可以容易地做出它们要的客制化系统,就不会为了导入系统去改变本来医院里面或者研究中心里面的一个SOP,为的只是去符合这个套装软体它自校输入的一个方式。后来确定有这样一个需求之后,我们就去找有一个干细胞医院相关的的客户,他们也对这一个想法本身,觉得解决了它们的痛点,所以我们就试着把这个平台开发出来。藉由这个干细胞的需求,我们把整个的客制化系统利用界面,在没有任何工程师的情况下,去把它的客制化系统建构出来。这个干细胞医院使用这个系统也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了,做实验的流程一直在做精进的需求。因为实验流程一直在做精进,所以系统本身一直要做改变。因为我们是用界面化的方式把这个客制化系统做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以用界面化的方式去改变,去改这样的一个客制化系统。最终目前在第一期结束之后,现在正往第二期的合作方向去迈进。这个平台后来发现不止在干细胞领域里面有需求,像一些做基因检测或是免疫治疗,他们都有用SOP去管理他们的每一个步骤的部分,都会是需要我们这样一个平台去打造出它们的客制化系统。真正解决痛点是,因为这些做干细胞检测、免疫细胞或是基因检测对质量要求都非常之高,如果一开始只用纸本或Excel图表的话,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会非常困难,因为资料都散落在纸本上面或Excel表上面,而且每一次的修改部分他们都很难看出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修改,这对质量的控管上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所以后来他们都需要我们这样子的一个平台,可以很容易把它们的客制化系统给打造出来,接着他们在做流程再造时也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去把他们的客制化系统做一个改变。


现在的话就是已经跟很多大型的公司在继续做新的案子的客制化系统的一个洽谈,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家都非常需要然后我们也想要快速取发展的阶段。之前的硅谷的那一段的经验,那个临床研究公司他们目前也想要进到中国,就是亚太区的市场,目前也是有帮他们做整个系统,做代理进来中国这样子的一个服务。那套系统除了美国一百大公司有在使用之外,韩国临床研究中心、澳洲临床研究中心都在使用这套系统,主要目的是在临床研究人体实验这一块帮助医院或是研究中心去做整个病人,从访视、治疗到治疗结果,还有所谓的预算跟最后的治疗费用的收取,都会利用系统去做管理。


其实之前在美国这段经验,大概三年多的经验,后来到亚洲以后,就可以去把在美国这种工作或是创业的经验然后跟亚洲这边大家工作创业的经验,在文化上面,其实自己就可以变成连接中国和美国之间这样子的一个人,所以说中国这边想要去美国那边谈生意,基本上因为我们之前在美国三年时间,还在那边创业,所以很知道美国那边怎么去做生意。除此之外,因为我们自己语言上跟中国这边的文化熟悉的程度还有语言上的沟通的流畅度,所以很多美国那边想要来中国探索市场的时候,我这边也会是一个蛮好的窗口。总结就是,其实之前在杜克大学这个项目里面训练出来,有一些人选择创业,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小的公司去上班,另外一部分人,大部分是亚洲人,他们会选择Google,Apple等这种公司上班。所以这个项目我觉得也蛮受企业欢迎的,尤其它的校友群其实也蛮强的,许多校友在美国很大的公司上班,在小公司上班的基本上都在非常高的职位。如果要创业的部分,其实在硅谷那边有蛮多的我们这个项目毕业的。那这个课程里面也是蛮多的可以让校友跟现在的毕业生做有很多链接这样。


我们那个课程其实跟大学一般的所谓工程管理或者是工业管理就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大部分大学所学的工程管理、工业管理还是比较倾向于,所谓的一个制造排成这一部分,所以蛮多课程是跟数学相关的。可是在我们的这个研究所里面基本上他有所谓的制造排成这样子的课程,可是他是一个选修,所以他如果跟你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有点差异的话,你可以不需要去选这样的课程,基本上很多人都还是会做一个像T型的人才。基本上你在大学四年所被训练的有关engineer science的background都蛮深的,所以他们进来以后,就会试着去把一些management相关的training给你,变成横跨的领域也是都会懂这样。我觉得说我比较特别,是后来选择回来亚洲。因为蛮多我们这样子的一个在美国后来找到工作的,然后在硅谷那个地方很少人会愿意回来亚洲,因为基本上在那边的生活水准、遇到的人,你会发现就是说在硅谷遇到的人大部分都是北大清华或者台大毕业的,那你觉得你在聊天的人都是一个非常有水准的这样子的一群人,然后大家都是留在那里的话,很少会有人选择再回来亚洲这样。所以如果父母会担心小孩子不回来亚洲,其实如果你们的孩子希望他们在美国工作一阵子的话,我觉得蛮多小孩子后来就会不想要回来亚洲,因为毕竟在亚洲的这个生活条件,不管是环境的部分或是交往的人这一些,至少在硅谷那边比起来,硅谷相对对年轻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向往的一个环境或是比较喜欢的环境。那另外一块的话就是,我们那个项目也是有蛮多人直接就是在中国过去的那边的人。去年我们过去的人蛮多的,也是有一些人直接回来亚洲,那基本上他们是觉得,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最近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他们希望可以早点回来去抢位子这样。


那在亚洲这边,在中国的话,我们这个项目蛮多人也都是进到所谓的银行啊,或是投资银行。因为蛮多过去的企业家或者可能家里有一些背景的,所以他们也都是会安插小孩子在他们可能相关的企业,或是说他们之前父母从事的事业这样,然后再让小孩子去参与进去,所以基本上在中国这边的,大家的链接还有人脉都蛮强的。那我那个课程主要蛮多,因为science 跟engineer其实还是亚洲人的话,国际学生里面其实印度人都是蛮强的。那其实在美国那边还蛮有趣的就是,印度人他们其实不管是找工作或是说在升迁的部分,相对于比如说华人就是中国台湾这边的,都还要积极,很多那尤其在硅谷那边蛮多印度人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里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那印度人他们本身又会互相去提拔,因为他们对这种,就是来自印度,不是印度裔的,他们其实都蛮愿意互相帮忙。所以我们到底在那边,如果持续在美国公司上班,升迁的部分会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其实我觉得,在美国他们不会因为你到底,所以如果是engineer的部分的话影响会比较小啦。因为engineer主要是看你的能力,但如果你是要走business那一块的话,我觉得第一个大概是你的语言能力。如果你的语言能力自己没有去做加强的话,或是你没有试着更了解美国文化,那他们在做business这一块尤其是做sells或是management这一块的话,他们觉得你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那印度人他们都非常积极地去学习,或是说他们其实就是对美国文化都非常的了解,或是非常的好奇,或是非常愿意去尝试,所以有的时候在美国,你想要跟人家谈美式足球这一块,有时候华人尤其是中国台湾这边,大家都会不太知道美式足球是什么,好像在美国那段时间里面有特别积极想要去了解美式足球的。可是像印度人本身愿意去参加所谓的看美式足球这样子的一个活动,或者其实他们自己也会跟美国人一起看美式足球这一块,所以就是很多在所谓的文化了解的程度上面,印度人本身相较于中国台湾这边的那个熟悉的程度,对美国文化熟悉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第一个大概是说会不会有天花板这一块?就是你可能会有遇到天花板这样。我觉得他不会看的很重,其实他是看你的语言能力和你对文化了解的程度是不是有办法融入美国社会。然后我大概觉得蛮多缺点就是,台湾人或是中国人他们去那边念undergraduate或是念graduate school的时候都是一群,就是台湾、中国这一边的都是会聚在一起,那很少有机会愿意去跟美国那边的人认识或是去参与美国人的活动,所以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或是未来在升迁的时候,他们本身对美国文化了解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在一个所谓manager的眼中,对他们而言,你就不是一个比较适合的被升迁的人选。


可是以我的案例的话,当时在硅谷的那一家公司,其实老板后来有希望是说,就变成是他不在公司的时候,我就是负责管理整个公司的这样一个第二号人物,所以我觉得当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第二号人物的话,我觉得基本上第一个就是老板他可能,就是说他觉得如果我当一个product manager,学程式的部分,可以加强我的能力,那基本上我就是会自己主动去学,下班时间还有周末时间去学。定时的我就会跟他报告说,我现在学的程度,然后也会自己跟他约说,我想要demo给他看做的这部分的成果。然后另外一块的话就是,其实我也是跟美国人这边,因为在杜克大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跟美国人一起玩,所以都非常了解他们的文化,所以在整个公司里面,其实我在整个美国人之间相对而言是比较受欢迎。那为什么会比较受欢迎?基本上你是一个国际学生,然后有时候你其实是可以比较容易开自己的玩笑,就是开一些比较有关一些种族相关的玩笑,就比如说我是yellow啊,或是一些banana之类,那基本上你开这样的玩笑,美国人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你自己开这样的玩笑的时候,在整个的一个开会里面或是聊天里面他们会觉得这人还蛮幽默的,会觉得你这个人还蛮好相处的。然后同时的话,你也是必须要时时刻刻去了解,最近可能NBA或是football啊或是baseball啊,然后这一些东西,目前比如说,哪一个队伍是现在是比到哪里啊,尤其我在旧金山,旧金山又有很多很厉害的,不管是棒球、篮球、美式足球都很厉害,因为你对这部分的了解程度,对美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又可以去,比如说很容易幽默,开跟自己种族相关的玩笑的时候,跟他们在整个的一个群体里面,就可以跟很多人都可以相处的蛮好的。然后你又是愿意去做更多一点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就是说,既然要帮忙什么事情,你不会因为说会影响到你自己的工作,你就不去帮别人忙,然后如果你都愿意去帮别人忙的话,到最后其实当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别人都会来帮助你,所以像这样子的人到时候都会比较容易成为像leader或是manager这样子角色,所以我觉得他其实并不是一个亚洲人遇到天花板这样,而是看你怎么去在美国里面生活。


那另外一个好处在我们杜克的这个项目里面就是,其实蛮多印度人的,那其实在那一段时间你就可以学会怎么跟印度人相处,然后甚至有时候印度的口音这么重,你要怎么在这一年多里面,然后去有办法跟他们了解他们,就是听得懂他们的口音,还有跟他们一起完成很多project,那基本上其实,如果你对印度文化的认识,让你在美国尤其硅谷那一块你的生活上或是升迁的部分其实有时候也是一个蛮大的帮助,因为你会发现你去很多地方,你的主管都是印度人,或者你去很多有关新创的场合,很多都是印度人或是印度裔,因为他们在所谓的做事情的部分,相较而言都是更积极的,不管在找工作或者是在创业或者是在做投资这部分,相对而言比华人都要更积极。印度人有一个蛮有趣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英文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虽然我去印度旅行了四五次,我发觉其实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讲英文,只有受过教育的人会讲英文。可是他们常常就是会在讲英文的时候,他们的那种自信的程度,就算他们讲错或是他们不知道这个文字怎么用,但是他们都表现的非常有自信,所以他们常常都会觉得说你听不懂是你的错,然后印度人也会觉得我自己没有口音的,所以你听不懂不是因为我的口音,是因为你自己的听力太差。然后很多华人尤其是中国人,他们其实就是缺少这样的自信,有时候你在讲英文的时候,别人听不太懂或者说别人问你你刚刚讲的什么,就变得有点畏畏缩缩的,就比较没有自信,会觉得好像是我自己的英文讲得不好。可是其实我后来发现就是,很多状况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专心听你在讲什么,所以他们就问你说,哦,你刚刚讲了什么。可是常常华人这边就会觉得说,哦,是我的英文讲得不够好,发音不够清楚,所以你才听不懂。可是相对印度人而言,他们会觉得说就是你不专心,所以你听不懂,你刚刚没有听到我在讲什么,所以他就会说,那你可不可以再专心一点。所以在整个做事的态度,还有升迁的可能性,在国际学生中印度人都比中国人要吃香。


那我觉得主要是对美国文化的认知,还有对事情处理的一个积极程度,还有对自己的自信的程度,所以我觉得这一块的话,如果是未来想要在美国那边在摸一个领域可以发挥到很好,甚至是当一个高阶主管,我觉这种事其实可以去多跟印度人相处,然后去学习他们的一个做事的方法、态度,还有一些更积极的程度,然后让自己可以在美国那个领域里面更容易去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我会发现其实印度人他们有时候在一个课堂结束以后,他们举手发问的程度往往有比美国人还要更多,所以你就知道其实有时候印度人他们为什么在硅谷很多公司可以担任重要的职位,因为他们甚至都比美国人还要再积极,真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甚至有时候远远超过于美国人,所以我觉得,其实在我们这个项目里面也是蛮好的一个机会,是多去跟印度人相处,多去跟美国人相处,不要说只是一群华人,然后每天晚上可能回家煮火锅,然后煮个菜啊,然后一群华人这样吃来吃去的,到最后每天也是讲华语这样子,不去了解美国文化,然后导致自己最后可能在找工作或者在升迁上面都不如预期,开始怨叹说对方有所谓的种族歧视,可是我觉得这一些部分都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还有自己的一些就是不敢去突破造成的。我基本上分享到这个地方,如果有些其他问题的话,看接下来要怎样发问。


问答

问题:目前你们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相似度是怎么样的?你觉得你们目前的创业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Daniel:基本上的话,因为我们这个领域比较有趣的是,我们必需要了解工程,又必须要了解医学,同时因为自己在创业,所以又必需要很了解商业拓展或是销售市场,所以变成说,大家都是蛮不一样的背景。比如说像Fred这边可能都会比较是跟临床研究相关的背景,有一些是比较偏写程式的背景,像我自己的话,除了对市场部分非常熟悉外,还了解软件的开发这一部分,自己也会写软件这样子。


创业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本身,当然是一开始,有时候你还在摸索你这样的产品本身是不是有这样的需求的阶段。有时候你做出来的产品别人不用,有时候并不是这个产品本身不好,有时候别人,可能在这个时间点,他刚好没有这个需求,或是说在传达这个产品内容的时候并不够明确,导致对方不知道他有这个需求,这种摸索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目前已经有很多很大型的医院或研究中心都在使用这样的产品,陆续都觉得说我们这个产品本身,市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我们开始想要快速去做市场的拓展。


研究所这个engineering management课程,目前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比例有时候在一半一半,外国学生里面也是印度人居多。一部分因为这个课程只收engineer和science background的,美国念这种专业人比较少,因为基本上他们觉得这样的专业比较无聊,他们比较喜欢销售或是市场这样的工作,其实这样的工作它本身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公司生意的来源都依靠销售或是市场,所以这样子的人在公司里面发展和未来的薪酬相对而言都比engineer还要高蛮多的。


问题:文化理解方面的话题,作为华裔,因为有对于美国跟印度这边可能的视角,台湾和大陆地区同学之间的差异性?

Daniel:相对而言,台湾的学生还是比较安逸一点,大陆的学生比较积极一点。大陆学生在美国找工作这一块,如果他们想要留在美国工作,他们找工作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如果想要回中国,通常也不一定是因为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也是觉得说他们想在中国发展,在大陆发展会是一个蛮好的机会。目前台湾这边已经走过那种相对而言比较刻苦的环境,对吧?很多人其实在美国毕业后,也是觉得回来台湾这边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不管是在收入的部分,或是生活条件的部分,或是文化了解部分,蛮多台湾人其实在课程毕业后选择直接回台湾,或是他们想要留在美国,可是并没有非常积极去找工作,那我觉得这部分是比较可惜的。我觉得在大陆这边,在这个课程,所谓的硕士毕业以后,如果他们想要在美国找工作,相对积极的程度都很高,我觉得这是主要的差异,就是积极性。


问题:我知道Fred在申请杜克硕士入读时,也接受过校友面试,请谈谈当时的经验、和角色变化的感受。

Daniel:Fred在求职过程和被面试与面试中应该有不少经验,我刚才在分享中也有提到蛮多,就是像我在求职的时候,有一些很大的公司他们在不一样的地方会让我们感受到尊荣待遇,让你觉得进这间公司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面试过程结果之后,有一些如预期,有一些不如预期,可是在去之前,他们基本上都会让你看到,我们公司这里有篮球场、午餐怎么样等等,就是整个工作环境都让你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


Fred: 我之前在2010年申请杜克Master项目时,也接受过采访。当时我自己比较紧张,因为没有做相关的准备,没有相关的经历,也不知道该怎么准备。但就像Daniel提到的,这些面试都是比较基本的behavior的面试,因为在这些录取官知道你的成绩、你的经历之后的话,他们想更多的了解你在其它的一些软性领域,比如你的创新能力或领导力上有没有比别人更加突出的部分。


然后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要展示出你为什么对这个领域有热情。因为我当时申请的是医疗专业的领域,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中国学生去申请这个领域的项目。那是在2010年的时候,大家都比较热衷于类似于金融或工程领域的项目。然后当时我说出自己的一个原因是我爷爷是中风去世的,由于当时医疗体系并没有完全建好,医院并没有在早期的时候发现他的中风症状,导致后期的诊断以及确诊之后的一系列的治疗延迟,我爷爷去世的时候非常年轻,对我触动很大。毕竟这个国家生活了这么多人,如果没有一些人关注在医疗这个领域上的话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我之前被别人面试集中在咨询的这个方面,当时的话是有几家咨询公司他们来杜克大学做information session,然后我之后在会后上前和分享会的主要成员去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非常热情地邀请他出来吃一顿午饭,其实午饭的目的更多的是,也可以是说拉近乎。我当时的想法是想从每个人都想做的事情上,去了解这个公司他到底想要找一位什么样的应聘者。后来其实我们不仅仅只吃了一顿午饭,我们大概一共吃了有三顿午饭。后来那位应试官就直接把我推荐给了HR的同事。后来就开始了向咨询公司非常传统的case interview,就是过了一轮、二轮、三轮,之后就被当时的一家医疗咨询公司所录取。回到国内之后的话,我自己也会帮助我之前的公司去面试像杜克昆山毕业的学生,或是纽约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自己感受下来,好像中国学生缺乏一种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主动性跟积极性并不是说我们的学生不想没有意愿这么做,而更多的是我们学生之前没有经过相关方面的准备,或者是没有太好的了解整个公司应聘的流程。一个很典型的学生他会先上来跟面试官打个招呼,然后非常机械地去介绍他之前在学校里就读的一些专业以及他所获取的成绩,最后双手一递,把自己的简历给应试官一交,然后就去准备下一个应试官的面试,感觉非常的机械化。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家长,其实你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面试过不少人。反正我自己的感觉是,你在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这个工作或者这个学位的时候,除了他之前说取得的成绩,其实更多人是为了想了解这个人自己的一些个性,他所展现出来的一些潜质,而这些潜质和个性往往是对录取这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些环节。


主要在一个软件开发的这个部分,因为很多临床上面的需求的这一块,就算自己有所谓的生化、医疗背景,很多实用的一个行为或是前景。他有时候会根据每个医院的不一样,甚至有时候他们这样的一个领域的本身。虽然都是医学,可是比如说在急诊室或是比如说在癌症治疗或是在治疗的其他的这种科室部分相差还是蛮大的。所以很多在做这种开发的时候,还是会去具体的去看这个使用者的一个需求。使用者的需求部分包含使用情境的一个了解,还有他们具体在工人的层面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样子。刚你们有提到说是否保留一个升级空间这样子。这个就是之前我在西博那边服务大型医院所遇到的一个困难。他们主要就说套装软体本身,医院他们要做升级的时候,或是客制化服务的时候,套装软件比较困难去达到他们客制化的一个需求。所以我们才打造出这样一个平台把一些软件的一些基本的元素,用界面化的方式让使用者可以自己把客制化的系统解构出来。所以未来在修改的时候,他们自己直接进到这个平台上做修改,就不要再仰赖这个的一个IT化的公司去做修改这样子。可是当然如果你有医疗和生化科技相关的背景的话,在了解需求部分,相对当然会比这些从来没有医疗或是生物研究方面背景的,更容易去了解这些医护人员的需求。


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话,他的进入门槛比较高的原因,基本你要有所谓的生物医疗背景的同时,又要了解IT或是软件这一块。这个问题你们有提到有医疗背景又有商业背景去创业的这块的人又比较少。所以在做这一块的创业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他人才的来源其实是非常的缺乏的。而同时这也非常重要地点出了求职的趋势,像医疗跟软体在软件这块结合的程度会越来越高。这对医疗软件所收集的的资料的一个需求,不管是分析的一个程度或则是找出他一个治疗的模型的一个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未来说做医疗和软体一个结合的领域的话,我觉得本身是一个蛮好的求职前景。如果做创业的话,这块也是一个蛮好的方向。其实除了所谓的实验室跟医院的管理外,有关联的创业研究这块,既要有临床研究人体试验相关背景,又要对IT部分了解,同时又要对法规部分了解,这就是我们公司另外一个产品,主要做临床研究管理这块他记录障碍会比较高的一个原因。所以像我们在美国那家公司他并不奢求找到有这样一个直接背景的毕业生或者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而是他们找一群从最好学校毕业的人,然后进来后再去做一个相关的训练。其实像我们现在的公司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相关的项目,培训干部的项目。一些从很好学校毕业的人进来以后,再给他们一个相对应的训练,然后让他们可以去跟客户互动。其实基本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如果各位家长小朋友后面对医疗领域有兴趣,对顾问的部分有兴趣,然后对软件部分也有兴趣也是可以。欢迎他们来和我谈一下,或是说了解这一部分在美国的一个求职部分的市场是怎么样的,我还是满乐意分享的。



本文字稿由成长视角群志愿者:大雨滴、关关、洋、孤独旅行者、徐红蕾、Sammi、无方根据语音记录成文字、由志愿者:无方统一整理成文。由志愿者:TT提供技术支持。特此鸣谢!



如何参加公益线上讲座并与主讲嘉宾实时互动?

有兴趣的读者可扫描以下微信号联系本号工作人员加入成长视角微信群。




往期讲座精彩回顾:

一位顶尖寄宿美高招生官对小留学生的忠告

分享实录|倾听来自美国高中最权威的声音

如何获得斯坦福的青睐|陈昔诺妈妈本科申请经验分享

在美国大学攻读金融计量硕士的感受

耶鲁男孩背后的故事

分享|在杜克大学商学院就读医疗管理方向MBA的体验


下期讲座预告:

讲座预告|全美录取率最低的斯坦福大学新生连胜加同学分享美本申请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